更新时间:2023-12-30
申时行(1535年-1614年),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中国长洲(今吴县)人。明代诗文家。 申时行祖父从小过继于徐姓舅家,故时行幼时姓徐,中状元后归宗姓申。 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第一,授修撰,历任左庶子,掌翰林院事。以文受知于内阁首辅张居正。 万历五年(1577),由礼部右侍郎改为吏部左侍郎,翌年三月兼东阁大学申时行墓士,参与机务,不久又升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累进少傅兼太子大傅......[详细]
|
杨继盛(1516~1555)字仲芳,号椒山。容城北河照村人,出生于耕读之家。7岁丧母,自幼饱尝生活艰辛。11岁开始半读半牧,18岁府未中,更加发奋读书,终于在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进士,任为留都(今南京)吏部主事,从尚书韩邦奇游,通律吕之学,亲手制十二律吹奏,都和音律。韩邦奇大喜,尽授其平生所学。35岁调升京师,任兵部车驾司员外郎。当时正值严嵩当道,广收义子,结党营私。仇鸾因投靠贿赂严嵩而升......[详细]
|
杨廷鉴 明朝状元
杨廷鉴:明朝最后一个状元. 南直隶武进(今江苏武进)人,字冰如,号靖山。生卒年不详。明思宗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状元。。登第后,官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年即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杨廷鉴改头换面外逃被捉获,遂投降了起义军。成为劝进朝贺最先者,被李自成任命为弘文馆编撰,并加俸一级,与陈名夏为左右亲信。李自成兵败,杨廷鉴又投奔南明王朝。福王宣布投降李自成的大明-罪行,按轻重定为六......[详细]
|
张献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忠,号敬轩,外号黄虎,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1640年,张献忠进入四川,占山为王;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建国号“大西”,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为了北上陕西抗击清军,张献忠决定放弃成都,并“尽杀其妻妾,一子尚幼,亦扑杀之”。1647年,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山中箭而亡,时年仅四十岁。至今民间仍流传他入川屠蜀、江中沉宝等故事。人物生平早年......[详细]
|
顾秉谦,字益庵,明末昆山(今属江苏)人。1624年-1626年 任内阁首辅,是明朝天启末年的一任宰相,但是也是历史上一个遭人鄙视和唾骂的宰相。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编修,累官礼部右侍郎。天启元年晋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第二年魏忠贤掌权,他率先趋附,史称为人“庸尘无耻”,“曲奉忠贤,若奴役然”。天启三年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五年正月晋少傅、太子太师、吏部尚书,改建极殿。九月晋少师。叶向高、韩......[详细]
|
施耐庵(1296~1371),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汉族,江苏兴化人(一说浙江钱塘人)。自幼聪明好学,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钱塘县尹,因替穷人辩冤纠枉遭县官的训诉,遂辞官回家。后闭门著书,与门下弟子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并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详细]
|
陈鉴幼年十分凄苦,父亲因事得罪朝廷,被发配辽东,母亲改嫁。父亲发配途经京师时,便把他托付给了好友范叔瓒,久而久之,范叔瓒的家人不能容纳陈鉴,便将他送给了神乐观道士王一居为弟子,整日为王道士抄写-。适逢乡人被任命浙江某县令,与王道士借银两赴任。借期一过,王道士便遣陈鉴去索取。陈鉴到达浙东后,县令一时还不上银两,便留陈鉴在浙东小住。县令请来一位老师,教授其子专攻举子业。陈鉴便也随之每天早晚到馆中听讲,......[详细]
|
孙承宗(1564~1638)字稚绳,号恺阳。高阳西庄村人,晚年居县城南街。13岁应童子试,成绩优异。28岁辑《高阳志略》。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应乡试中举。乘赴大同任教机会,登恒山、渡桑干河、走飞孤(在今涞源县北),行程千里,遍历大宁三卫,沿途访察戍边将士,周行边垒,绘制防御地图,借以通晓边防军事。万历三十二年(1604)考取进士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左春坊中允、左谕德、司经局洗马。万历四......[详细]
|
倪谦(?~1479),字克让,其祖先江苏钱塘人,后徙上元。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己未科施?榜进士第三人。据载,倪谦生有奇质,双瞳炯炯如电,生有四乳。倪谦考取探花后,授翰林编修。正统九年(1444),受命祭祀北岳。正统十四年(1449)升侍讲,出使朝鲜,丰采懔然,每有所作,即席挥洒,不加点缀,观望之人无不吐舌惊叹,以为神人。倪谦回国后著有《朝鲜纪事》一卷出版。景泰中,皇上命选四五个聪慧优秀的......[详细]
|
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子,祖籍河南省扶沟县韭园大岗人。1473年出生于甘肃庆阳,后又还归故里,故《登科录》直书李梦阳为河南扶沟人。 李梦阳于弘治六年(1493)登癸丑科乡试解元,七年(1494)登甲寅科进士。初授户部主事时,即对当时外戚寿宁侯张延龄怙宠横甚,人莫敢问的器张气焰深恶痛绝。他不畏权势,直言-,写了有名的《应诏指陈疏》,直陈时弊的“二病、三害、六渐”,大胆地揭发了寿宁侯“招纳无赖......[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