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李震东,又名雨霖,字春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生于长汀河田镇一个乡绅家庭。震东自幼勤奋好学,民国三年(1914年)毕业于河田毓秀高小,同年考入福建省立第七中学(今长汀一中)。八年(1919)“五·四”运动后,他与吴炳若、黄亚光、段奋夫、罗化成等结为好友,共同研讨革命理论,寻找救国救民道路。十六年(1927)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河田开展隐蔽革命斗争,成立汀南秘密农会,任农会主席。十七年(19……[详细]
|
张劲枢(1901~1929),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于海州城内(今连云港市内)。“五四”运动期间在板浦参加爱国-,担任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学生会委员。民国14年(1925年)参加国民党,在海州镇守使-搜捕革命党人时,缒城而下,投奔北伐第十七军,在该军政治部工作。民国15年离开部队,回海州筹备成立东海农民协会,开展打倒土豪劣绅、-污吏等活动。民国17年任东海县总工会主席,兼任《东海民报》社长……[详细]
|
夏氏,女,(1850—1929) 扶风县建和乡豆会夏家村人。嫁天度街王凤岗为妻。其夫去世后,她便操持家务,兼营商业,因善用人待人,生意兴隆,家资巨富。她关心国事,体念穷人,颇得众望。 清光绪年间,陕西大旱,陕西巡抚令扶风知县捐粮赈济饥民。因数额过大,难以按期完成,知县邀全县富户商议,知县早知夏氏为人慷慨,乐善好施,便在县城一户姓肖的寡妇家着官员特意接待夏氏,夏氏说:“我是妇道人家,不便……[详细]
|
王荀(1863—1929)字允亭。利津县王庄乡买河村人。农民-领导人。幼年失学,辛勤务农。1904年(光绪三十年),到利津东洼开荒地23顷,从此家境逐渐富裕。王荀常以粮食周济贫民,捐资办学,献粮捐草修筑黄河大堤。1913年,利津县知事王元路伙同垦丈局局长牛现周,以检验地契为名搜刮民财,王荀率二千余农民包围县衙抗捐,迫使县官不得不停止验契。1914年,利津遇大灾年,县衙谎报收成,按八成年景逼纳税赋,……[详细]
|
郭建中(1903——1929年),紫陵乡西紫陵村人。1920年,建中考入沁阳省立第十三中学。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经常阅读《新青年》等革命书刊,思想日渐进步。中学毕业后,到东紫陵小学任教。大革命开始后,建中怀着追求革命的强烈愿望,毅然在家乡偕同本村的郭全隆(即郭济英)、郭舜仁和东紫陵的郭文祥等青年,在各村组建农民协会,发动和领导群众,开展反帝、反封、反霸斗争。民国17年(1928年),建中和他……[详细]
|
褚玉璞(1887—1929)字蕴山。汶上县褚家庄(今属梁山县)人。出身破落地主之家。25岁时,已为小股匪首,抢劫、绑票于鲁南、苏北交界一带。后被官兵进剿。1913年他逃至奉天投靠张宗昌,被委以连长。1922年,直奉战争起,随张宗昌入山东。后又在返东北途中扩军,随张宗昌部编为混成旅而升为团长。1924年,直奉战争再起,随张宗昌部被编为第二路军而升旅长。在争夺山海关战役中,他率部击败直军劲旅董政国部,……[详细]
|
邢士贞(1903~1929年)山西省汾西县人。十月革命后马列主义在中国传播,邢士贞从《平民周报》、《新青年》等书刊中接受启蒙教育。民国14年(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邢士贞在“太原市民沪案后援会”领导下,在汾西参加支援活动,登台演讲,组织--,并筹建汾西农民协会。在北伐战争迅猛开展的形势下,8月,邢士贞参军南下,民国16年在汉口参加中国共产党。翌年四五月间以江苏省委军科干部的身份来到吴……[详细]
|
薛宝润(1859~1929),字醴泉,以字行。清咸丰九年(1859年)生于江阴县(今江阴市)马镇北渚。民族资本家。15岁去上海在同乡人开设的颜料号当学徒。满师后,自设咸康颜料号,专销德商颜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获厚利,积资白银达300万两。大战爆发后,受德商委托代管谦信、礼和洋行的所有业务和存货。因颜料货源断绝,价格猛涨,他又获利白银500万两,成为上海巨富。他先后将资金投向工业,清光绪三十年(……[详细]
|
贝允昕(1865~1929)贝允昕,字元征,浏阳县船仓人,清同治四年(1865)生。少与谭嗣同交往甚笃,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后在湖北抚署和福建、广西藩署掌管文案10余年,在浏阳文华、围山书院任过山长。“戊戌政变”后,贝允听慨叹“民智之不开,朝政之日敝,由教化之不行”,乃于光绪三十年去日本法政大学学习。回国后,在广西梧州师范学堂等校任教,旋返湘任中路师范学堂监督兼教务长及高等学堂法制、经济教……[详细]
|
陶元庆(1893—1929),字璇卿,又字璇卿,绍兴陶堰镇人。1919年7月,求学于绍兴省立第五师范。后考入上海《时报》馆,专画《小时报》。不久入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向陈抱一学油画,在水彩、图案、西洋画上皆有所成。1925年起,先后在台州浙江省立第六中学、上海立达学园、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在北京绍兴会馆认识鲁迅并为《苦闷的象征》作封面画,颇受鲁迅器重。1925年3月,在鲁迅帮助下在北京举办画展……[详细]
|
111、刘安恭
刘安恭(?~1929年)刘安恭,四川省永川县人,生年不详。安恭早年在旧军队当过团长,后赴苏联学习军事,回国后由中国共产党-派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中工作。1929年春夏,红四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期间,他先后担任过红四军临时军委书记、政治部主任、第二纵队司令员。当时,他对红四军-表、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采取农村武装割据,最后夺取城市的策略和将红军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开展各种政治思想……[详细]
|
高恬波(1898~1929.12),乳名棠德,女,广东惠阳淡水镇三角村人。阮啸仙夫人。17岁考入广州妇孺产科学校。1919年参加五四-。1923年,她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被选为“新学生社”常务委员,经常深入工厂、企业、学校发动妇女进行革命活动。工作中认识“新学生社”的领导人阮啸仙,并于同年结婚。1924年春,高恬波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高恬波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担任国民党中央妇……[详细]
|
杨西岩(1868~1929)杨西岩,字蔚彬,广东新会人。早年在乡就读,为附学生员。稍长赴香港生活。父杨钊是在香港搞建筑起家的富商,在香港、广州置有房地产及码头产业。杨西岩志不在商,亦鄙视科举,后随邑人伍廷芳上京,被荐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任职。光绪二十二年(1896)冬,随伍廷芳赴美,任公使馆参赞。光绪二十四年任清廷驻美国檀香山领事馆首任正领事。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九日(1900年1月20日),美国殖……[详细]
|
冯广(1912~1929),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人。出生于贫苦的劳动人民家庭。自幼父母病故,在香港与大哥冯新相依为命,后来到一家小工厂做工。民国14年(1925)6月,省港大-爆发,冯广回到广州。民国15年4月,参加劳动童子团,先后被选为副团长兼宣传部长、总团候补执行委员,并加入了共青团。不久,任总团执委兼募捐委员会主任,成为出色的青工领袖。民国16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大-。冯广在-下坚持斗争……[详细]
|
何廉臣(1860—1929),名炳元,号印岩,晚号越中老朽,以字行,绍兴人。出生于世医之家,祖父何秀山为名医。幼习举业,为庠生,乡试两荐不售,及冠之年,弃儒习医。先与沈兰姹、严继春、沈云臣讲习古医学说,继从名医樊开周临证,与绍派名医赵晴初结忘年交,出游访道,集思广益。其时,正值西学东渐,又取西医译本悉心研究。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创组绍郡医药学研究社,任社长;同年六月,创办《绍兴医药学报》,……[详细]
|
王信聪(1865~1929),本县青树乡农民,以带头抗捐抗税闻名乡里。民国18年(1929)春,农民以草根树皮充饥。当局不恤民困,派汪委员下乡预征烟苗税,动辄鞭打绳拴,乡无宁日。王信聪每日义务监视差人,见差人来就鸣锣报警,指挥乡亲上山躲税。差人上山追捕时,大家滚石以砸,与之对抗数月。一天,乡亲们躲税上了山,差人抓住一个小孩毒打,逼他叫回亲人缴税。信聪怕伤害这个孩子,就毅然下山与差人说理。差人将他……[详细]
|
黄道传字习斋,别号薪田先生,自号守拙老人。海州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出生于书香世家,幼习儒学,弱冠赴海州直隶州试院,考中“府首案”后以禀生资格被选为拔贡,因深恶官场丑陋,故不愿为官,在家设馆课徒,其弟子遍及东海、赣榆、沭阳、灌云、灌南、响水等地,多为名儒硕彦,他被誉为海属一代儒宗。光绪十六年至二十九年(1890-1903年),历任海州直隶州教授,学正多年。其间于光绪二十四年,被朝廷钦封为……[详细]
|
刘鼒和(1870~1929)刘鼒和,字少珊,又号少少,善化县人,清同治九年(1870)生。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时,投湖北提督方友升军,治文书。戊戌维新运动中,他著论数十篇,署名“刘子”,力主革新。时徐仁铸督学湖南,他三试皆第一,补县学生员,后人岳麓书院读书。三十一年,与方叔章赴日本留学,人法政大学,与杨度为莫逆交。三十三年返国,他与沈钧儒等赴北京-,要求召开国会,并与方叔章等在北京创……[详细]
|
孔昭绶(1876~1929)孔昭绶,字明权,号竞存,别号劲秽,浏阳县达浒人,清光绪二年(1876)生。他以秀才被保送人湖南优级师范,毕业后人日本法政大学,获法学士回国。1913年,他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遵循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法令,倡导学生自治、自动,创设技能会,促使学用结合。“二次革命”时,他发表“讨袁”檄文,历数其罪恶。袁党湘督汤芗铭派兵包围一师,捉拿孑L昭绶。他在办公室顺手系上工……[详细]
|
欧阳晖(1890~1929)欧阳晖,字宜林,号士重,浏阳县北盛砰山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生。1920年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在旅省同乡学友田波扬、潘心源引导下阅读了《共产党宣言》、《新青年》等书刊,并于1922年8月与他们发起成立“浏北新民社”,创办《新民》刊物,宣传新文化、新思想。1925年10月,他任蕉溪高等小学校长,选聘共产党员苏炳芬、彭道良、陈景潜任教员,开展教学改革,学校风气为之一新。……[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