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宋小濂(1862~1926)黑龙江巡抚,黑龙江都督。“吉林三杰”之一。字铁梅,又作友梅。吉林省吉林市人。光绪九年(1883)为生员。十四年,于齐齐哈尔从军,后被李金镛赏识,聘至漠河金矿,主文案及交涉事宜。李金镛故后,委为金矿提调。二十六年,上陈《东三省善后十二策》,被黑龙江将军召入幕府,任知州,再任海伦厅同知、道员等职。三十一年,任外务部议约顾问。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以道员衔与杜学瀛主持对俄交涉,……[详细]
|
吴钟镕(1877—1926),字璧华,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官费留学日本,先后在早稻田大学、振武学堂学习语言和军事。三十一年回国完婚。翌年再次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专攻军事,宣统元年(1909)毕业。归国后应四川总督赵尔巽礼聘,入川督练新军,先后任兵备、参谋、教练等职,并向赵尔巽建议设立讲武学堂、测绘学堂、陆军小学等,以培养军事人才。宣统三年五月,四川发生“保路风潮……[详细]
|
刘运熙(1866~1926),手绩卿,灵山县石塘练(今石塘镇)苏村人。幼年时聪颖好学,少年入邑庠,应廉州童子试举秀才。曾就读于广州广雅书院,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举孝廉,中式第25名举人。不久赴京应考进士不取,参加举人大挑(即对落第举人再经考试挑选),得授直隶州州同,他不受,认为自己尽可以点翰林,准备来科再考。后来废科举,兴新学,运熙则到广州进入师范讲习所,学习教育及数理等科。宣统二年(19……[详细]
|
俞蕃(1896~1926),字卓轩,长乡俞江村(今才湾镇秦家塘村公所老俞家)人。湖南永州高等小学堂毕业。后到香港大学读书。性格豪爽,为人诚笃。在香港读书时与马君武、邓孟硕等交往甚密。民国10年(1921),与进步教师裴邦涛同在全县中学任教,友谊较深。俞蕃在县中教书时,向青年学生孜孜不倦地宣传孙中山先生的-为爱国主义,宣传平等、自由及扶助工农的进步政策。凡他看到县里有土豪劣绅-污吏欺压百姓时,就挺身……[详细]
|
张康仁(1859—1926) 英文名为HongyenChang,出生于香山县南屏乡(今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富商家庭,中国首批公派赴美国留学幼童30人之一。清同治十一年(1872)进入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公立高中读书时,只有13岁,清政府1881年下令召回全部留美幼童时,其正就读耶鲁大学法律系一年级。回国不久,在夏威夷经商的哥哥资助下,重回美国,继续学业,1886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法律系。但……[详细]
|
刘中珸(1887~1926),字子琨,万宁东澳桥仔村人。中学堂毕业即参加孙中山倡导的民主革命活动。1909年同徐成章、梁秉枢等进步青年参加琼崖第一个同盟会支部。翌年赴日本士官学校读书。1911年受同盟会委派返琼,同刘信初等在陵水县组织第二个同盟会支部。武昌起义后,带领本县同盟会会员和青年30余人,协同赵仕槐、陈策等组成的学生军、炸弹队共200余人,攻占琼崖兵备署。1913年参加组织“人民起义讨袁军……[详细]
|
王光谟(1878—1926年),字二典,号鸿文,别号觉禅,临高县东江区美山村人。曾在琼台书院读书,与琼山县的王国宪、澄迈县的王钦寅友善。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取得拔贡后,厌恶仕途,回到家乡,发动美山村群众集资办学,邻近乡村的学生慕名而来,他不辞劳苦,因材施教,诲人不倦。他为人耿直。光绪末年,临高县政被一班土豪劣绅把持,结党营私,鱼肉人民。他激愤之下,写了一副长联讽刺。上联是:“郑公黄公薛公,……[详细]
|
蒋敬时(1854—1926),字耐溪,富阳新关村人。出身书香门第。7岁丧父,更因战乱频仍,至11岁始人塾读书。天资聪颖,学习勤奋,不数年读完“四书”、“五经”。18岁考中秀才后,师从同邑儒夏寿嵩。夏深为器重,以女妻之。时瞿鸿机(字子久,湖南善化人,同治进士)任浙江学政,为培养科举人才,特选拔蒋敬时等20人,送人由著名学者俞樾主讲之杭州诂经精舍,因得与章太炎等知名之士同窗攻读,互相切磋,学业日进。光……[详细]
|
况周颐(1859—1926) 原名况周仪,以避清帝溥仪讳改,字夔笙,别号阮盫,晚年又号蕙风。临桂(今桂林)人。9岁补弟子员,11岁中秀才,18岁中拔贡,21岁中举人。援例授内阁中书,任会典馆绘图处协修、国史馆校对。叙劳以知府用,分发浙江,入两江总督端方幕,又委以税差。民国年间寓居上海,以卖文为生,以至无米下锅,穷困而终。自幼好吟咏,12岁作《韶音洞》诗。后以王拯为师,习填词,21岁作《存悔词》。……[详细]
|
王中秀(1902~1926年),原名王其朋,河北省固城县人。民国10年(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且担任青年保定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2年(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预补班。在共产党领导人李大钊、邓中夏等的影响下,很快成为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民国14年(1925年)2月,被中共北方区委选派到京汉铁路郑州工会担任秘书,同年5月,又被党组织派到洛阳负责……[详细]
|
71、李民智
李民智(?~1926年),原名苏。大门北村人。父母早丧,由大良镇的姨母抚养成人。少时读过九年私塾,后到炭铺做工。民国12年(1923年),中共党员刘尔崧、阮啸仙到顺德开展宣传活动,民智在他们的引导下,接受了革命道理,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担任顺德支部书记。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变卖祖屋作革命活动经费,与郭竹朋、郭新、罗溢、罗享等联络工农群众,组织云路村蚕桑自治会、建筑业工会、梳篦业工会和青年农工俱……[详细]
|
周子和(1874-1926),字永宽,福州南屹镇芝田村人,号郇人山道者。清末民初福州虎拳的代表人物,日本上地流空手道的师祖。周子和从小嗜武,天性聪颖,勤奋好学。先后拜鹤拳名师郑友度、虎拳宗师李昭北为师,习练鹤拳、虎拳及十八般武艺。后周父得知有柯细悌者身怀绝技,遂请到家中,让周子和再拜柯细俤为师。周子和原本功底扎实,又得名师指教,日夜刻苦练功,诸般武艺日益精进。他擅长的武艺很多,但以鹤拳为精、虎拳为……[详细]
|
任致远(1900~1926)陕西兴平人。五四运动后,与同学张含辉在兴平致力于新文化的宣传,不久考入西安陕西省立第一中学。1924年夏,由陕西早期共产党员魏野畴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魏野畴组织青年生活社,出版《青年生活》旬刊,任是青年生活社社员,并担任旬刊发行人。省立一中团支部成立后,任是第一任团支部书记,积极领导了省立一中的-。1925年5月4日,一中学生马驯在校内踢球,因用力过猛,……[详细]
|
陈清河(1900~1926)陈清河,字圣符,号侯之,浏阳县人溪七溪村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生。高小毕业后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在毛泽东、何叔衡、夏曦等影响下积极参加“五四”反帝-,并与陈昌、陈作为等人创办浏阳第一进步刊物《浏阳旬刊》,传播新文化、新思想。1922年,他经夏曦介绍任省学联,负责编写《工人补习教科书》。这些内容短小精炼、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教材,深受工人喜爱。不久他加人中国共产党,……[详细]
|
彭承念(1876~1926),字星森,号寅叔,今岳阳县甘田乡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三十一年加入同盟会。是年回国,在岳州与留日同学陶钧、吴友贞毁圆通寺神像,改寺院为校舍,创办县立高等小学,继而又创办洞庭女子学校(县立女中前身)。三十二年,清廷赐进士称号。次年,出任四川内江知县,因见官场腐败,不久即愤然弃职回家。民国元年,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众议院议员,出席在北……[详细]
|
言贵云(1880~1926)言贵云,长沙人,15岁入湘剧五云科班,拜姚春芳为师。他嗓音有天赋,吐字清晰,声色美,余韵浓,人称“云遮月”唱腔,其中尤擅长《收姜维》(饰诸葛亮)与《打鼓骂曹》(饰弥衡)两剧。民国初年,他随同春班至汉口老圃共舞台演出,汉剧著名演员余洪元见之,惊为奇才,称他可与谭鑫培媲美,故又赢得“南叫天”之美名。所演《骂曹》剧中“罢、罢、罢,强忍心头火”一句,行家谓“掷地有金石声”。当时……[详细]
|
宋炜臣(1866—1926),字渭润,镇海庄市勤勇村人。初为南货店店员。清光绪十六年(1888)至上海,与叶澄衷合办燮昌火柴厂,历任副经理、经理,获利银近百万两。三十二年受叶澄衷委派,携银25万两赴汉口,开设华胜呢绒军服布件号,内设特别招待所,借以联络当地官员,结识张之洞、黎元洪等。次年开设燮昌火柴二厂,资本银42万两,享有10年专利,累获利银数十万两。后捐得候补道衔,嗣获二品顶戴,一时著声汉口。……[详细]
|
黄国儒(1862—1926),字彦龄,木格乡鹿坡村人。清光绪已丑恩科举人,曾任马平县教谕兼怀远县训导,广东会同县知事。其藏书盈万,平生作诗数百首,有《荫苍山房诗稿》传于乡梓。除此,国儒还酷爱莳花接木,在任职期间,常利用工暇在庭前院内,种植各种花草树木,一年四季花红树绿,因而被人誉称“花翁”。民国5年,国儒亲到桂西镇安 (今德保)采回八角种子,于鹿坡独田脑栽植获得成功, 后发展到古袍、五将等地亦培育……[详细]
|
邓本殷(1879~1926)邓本殷,字品泉,广东防城县(今广西)人。行伍出身,清末曾任管带,民国初年解甲回乡,龙济光踞粤时复任出广东警卫军营长、帮统。民国7年(1918)援闽粤军成立,邓率步兵两营,编入援闽粤军,任统领。同年参加援闽战役,入闽后升任第六支队司令。民国9年至10年间,先后率部参加援闽粤军回师之役、援桂战役。民国11年升任独立第三旅旅长兼琼崖善后处长。翌年初,陈炯明叛军被逐出广州,退据……[详细]
|
刘葆彝字明伦,号序五,建瓯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民国8年(1919年)就读于福建省第五中学,民国12年毕业,进北京郁文大学文科。感于国弱民贫,有志振兴实业,于次年考入中国工业大学,潜心工业研究。曾撰《论实业与革命》一文,痛恶军阀乱政,实业不振;恨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工业备受摧残。对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及所著《建国方略》深表景仰,尤倾向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逝世后……[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