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41、王敬祥
王敬祥(?~1923年)王敬祥,19世纪60年代生于金门县山后乡。因其伯父王明玉无子,自幼过继给他为子,并随王明玉往日本。王明玉,名国珍,同治(1862~1874年)初年往日本经商,在神户开设贸易商行复兴号,设有栈房(仓库)。从中国输入杂谷、大豆、豆粕(饼),并将火柴、棉布、海产、杂货贩往东南亚、中国,成为19世纪后期神户著名的国际贸易商。王明玉与旅居神户的漳、泉商人共同创办神户八闽公所,被举为首……[详细]
|
梁沾鸿 (1886—1923)梁沾鸿,字忠裕,礼乐人。家贫,幼时丧母。兄弟四人,排行第二。民国初期在广州当临工,继而参加国民革命军。民国11年(1922年)春,随粤军第二军许崇智部张民达十八团参与孙中山指挥的第一次北伐,转战韶关、翁源、赣南一带。秋,参加入闽攻占福州之役。福州下后,在闽粤军改编为东路讨贼军,回师征讨陈炯明叛逆。其时张民达擢升为第二军第八旅旅长,叶剑英任参谋长,辖十三、十六团。梁沾鸿……[详细]
|
冶开清(1852~1923) 俗姓许,江苏江都人。生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从小出家。12岁削发镇江九华山。19岁入常州天宁寺,得方丈定念赏识,收为嗣法弟子。5年后,外出云游,38岁再回天宁寺。为师报恩,把募修天宁寺当作最好的报恩。他不畏艰辛,四处化缘,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化得巨额钱财。任方丈期间,陆续重建大雄宝殿、金刚殿、文殊殿、普贤殿、观音殿、地藏殿、罗汉堂、法云堂、三合堂、藏经楼、储利楼、……[详细]
|
黄景南(1860—1923),又名黄祥,原名启祥,字景南,新会县棠下中心村忠勋里(今属蓬江区)人。兄弟8人,居长。少时肩负家庭生活重担,以贩卖风炉(即炉灶)为生。年长,携两弟往越南堤岸谋生。其间,结识孙中山,孙曾在其铺店内住宿。继后,加入孙中山在堤岸组织的兴中分会,负责财务,并捐资1000大洋作开办费。此后,拟组织“铁血团”回国刺杀清廷官吏;又在堤岸吧逼街12号设立“萃武精庐”,帮助孙中山摆脱暗探……[详细]
|
杨诗田,1883年出生在北京昌平县介山村一个农民家庭。1913年,杨诗田经人介绍来到长辛店机车厂做工。杨诗田好打抱不平,遇事据理力争。 1919年,北京爆发了举世闻名的“五四”运动,这场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革命运动的浪潮也波及到了长辛店。杨诗田开始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召开成立大会,全路代表云集郑州,吴佩孚得知后,对大会进行了疯狂的破坏和镇压。2月6日晚上,反……[详细]
|
陆兰清(1876年~1923年),金本九水江村人。幼丧父,家赤贫,由外祖父抚养并供读私塾。16岁到金竹村学做泥水匠。当地一些贫民结成绿林组织,他亦入伙。因粗通文墨,专事执笔书写0恐吓信等。后成盗首之一,曾带领匪众洗劫来往梧州、香港的英商轮船飞舟号,被港英当局照会清政府通缉,悬赏万金购其首。兰清对清兵的缉捕多次巧妙逃脱,后只身逃亡安南(越南),在当地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清宣统三年(1911年……[详细]
|
陈体,字孝山,安溪县金谷乡深洋村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五月出生。为人正直,性格豪爽,喜交朋友。稍长,随其父、兄四处为人印砖瓦为生。空余时间经常上山打猎,练就一手好枪法,百步之内举枪射击,飞鸟必落。民国17年初夏,陈体被中共永春县委吸收为党员,(据有姓名可查者为安溪境内发展的第一个党员)。嗣又介绍陈仲琪、郑世泽、陈孝言、陈敏捷参加党团组织。18年夏初建立安溪最早的党组织——东溪党团支部,陈体任……[详细]
|
郭泽乾(1847~1923),字惕馀,番禺县茭塘司崇文社(乡)东漖村(今东漖镇东漖村)人。郭泽乾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年未二十,学问上已颇有成就,但先后两次参加乡试,却名落孙山。家贫无以为生,亲友劝他弃文从商,以摆脱贫困,但他谢绝亲友的好意,且更加发奋读书,终于在清光绪四年(1878)中了举人,出任惠州府教谕。光绪二十四年,因母逝而辞官返乡,后再未涉足仕途。郭泽乾返乡后,非常关心家乡的各项事业。清光……[详细]
|
张东白(1854~1923)名维寅,字东白,号二知园主人。陕西蒲城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次年参与康有为公车上 书,后任汉中府学教官。赴任数月,愤而辞官,携一猴、一琵琶而归。二十九年(1903),陕西巡抚升允将关中书院改为第一师范学堂,张即受聘在省一师任教。是陕西早期的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后居家,日与书、画、琴、棋为伴。朋友赠钱送物,概辞不收。1917年被督军陈树藩羁留府中,为陈教授书画……[详细]
|
刘伯明(1887~1923) 教育家。名经庶,祖籍山东章丘,生于南京。少时就学于汇文书院(即金陵大学的前身),后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赴美留学,入美国西北大学研究院攻哲学和教育学,获博士学位。民国4年(1915)回国,历任金陵大学国文部主任、南京高等师范训育部主任及文史地部主任,东南大学校长办公处副主任和文理科主任、学监主任和行政委员会副主任。在金陵大学任职期间,同时在南高师兼课,所得……[详细]
|
冯葆初(1868-1923),原名冯安祐,横州镇西街人,年幼时因家贫曾做过牧童、佃农、治丧的居家道士。1912年马殿勋任横县知事,冯葆初结识马殿勋并得到马的赏识和信赖,以后由于马殿勋介绍识了广西都督陆荣廷第三房妻室冯氏,冯葆初认冯氏为姊,成为陆荣廷的妻舅,深得陆荣廷的信任。冯葆初投入陆荣廷部不久充任统领,驻扎于隆安县时,收编“绿林”人枪百余,扩大了队伍,后升任营、团长,1919年拨归沈鸿英部升为旅……[详细]
|
罗权(1875—1923),光绪元年(1875年)生于那地。那地从公元1106年开始成为宋朝的一个小州, 几百年来均为罗氏土司所辖,罗权是最末一代土司官。罗权8岁丧父,即袭父位。由于年少,一切事务均由师爷代理,16岁开始理政。罗权虽有几房妻妾,但30多岁仍无子嗣,心中焦愁,于是听信僧道之言,修路架桥以积阴德,至宣统年间得了一子,遂起名“桥生”。罗权为了庆贺中年得子,特开设戏馆,四处收罗演技能人。当……[详细]
|
夏寿康(1871-1923),字受之,号仲膺、癸英。黄冈仓埠镇 (今属新洲)人。父为清末进士。官浙江钱塘知县。光绪二十三年(1897)丁酉科举人,光绪二十四年夏取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庶吉士,人京师大学进士馆修法政,补授翰林院编修。回省任湖北自治局坐办,法政学堂监督、存古学堂监督。1907年,被派赴日本考察政治。1909年,湖北成立咨议局,当选为副议长,曾上 书请疏浚江河。辛亥武昌首义后,参加咨议局……[详细]
|
林开庚(1880~1923年),字孝先,清光绪六年(1880年)出生于琯头镇拱屿村一个农民家庭。少时在家种田,也当过搬运工。后-背井离乡,赴湖北汉阳铁工厂做工,继之入京汉铁路江岸机务段车头当验车工。民国10年(1921年)12月下旬,武汉共产党人陈潭秋到江岸开展工运,工人林祥谦深受教育和启发,遂积极参与筹组江岸工人俱乐部。开庚在江岸与林祥谦是邻居,两人亲如兄弟。在林祥谦的影响下,开庚思想进步很快。……[详细]
|
陈撷芬(1883~1923),笔名楚南女子,湖南衡山人,出生于江苏阳湖(今常州),是上海爱国女学校第一批学生。她是《苏报》馆主人陈范的长女。1899年冬在上海创办《女报》,并担任主笔。该报不久即告停刊。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续出《女报》月刊,仍由她担任主编。次年改名《女学报》继续出版,由苏报馆发行。同时还担任上海爱国女校的校长,参加了一些进步活动。1903年“《苏报》案”发生,《女学报》也只得……[详细]
|
56、陈应章
陈应章(?~1923年),男,因跛足,花名跛章,坑口镇碑角村人。民国初年土匪头子。拥众百余,以罗壳山为巢穴,活动在葵洞、北市、螺岗、赤坑、坑口一带,四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残害百姓,祸及阳山、清远等地。1918年腊月下旬,跛章手下黄焯等人组成“尖刀排”共40余人,从古水河上游出发,抢劫坑口墟。-街巷、道路,以武力胁迫商铺店主、员工,翻箱倒柜,洗劫商店财物,抓走店主5人,胁迫商店员工和趁墟群众多人作……[详细]
|
梁庭楷(1847~1923年),字国长,号直生、孝则,生于阳江县县城(今江城区南恩街道)水埒街。清同治十年(1871年)捐户部郎中,后又捐得二品封典。他热心桑梓的慈善事业,光绪十一年(1885年),与姜自驺等在阳江创设赈济救荒的“书年社”;光绪十八年,捐银1000两,恢复阳江“育婴堂”,继续收养弃婴。他提倡实业救国,倡议在阳江县设蚕桑公司,自己承担大半经费。宣统元年(1909年),广东成立咨议局,……[详细]
|
陈韶华(1853~1923),字景虞,号曼秋。宿迁人。书法家。清季庠生。工书法,博学各家,尤致力于北魏及瘗鹤铭、李北海。名闻遐迩,书风影响至邳、睢、桃、泗诸县,有“无陈不成款”之誉。他教授门人,自编学书“四忌八德十六要”教材。执笔取凤眼式,运笔则始艮终乾,结构则计白当黑,论据颇中窍要。其书风深稳遒劲,大气磅礴。民国初年,金坛冯煦在上海主持义赈,他多次鬻书相助。其书作曾获巴拿马赛会金质奖章。民国1……[详细]
|
张丽夫(1847~1923),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出生,扬州人。扬州弹词艺人张敬轩之侄,“张家弹词”的杰出代表。幼年随叔父学习说唱家传《珍珠塔》、《双金锭》、《落金扇》、《刁刘氏》4部书。因叔父过早病故,所学仅为片断,尚不能自立,后得扬州评话艺人李国辉之助,恢复家传弹词,又从他人习弹词、昆曲,使演唱书目多至10部以上,且在技艺上有所发展和创新。著名书画家汪二丘曾称许说:“扬人之说书者,……[详细]
|
林高名(1852~1923年)宁德霍童人。是霍童老牌“仁记”剪刀生产的继承和发展者。最先由其祖父林元封于清嘉庆年间,师从泉州名匠后,回霍童设炉生产,并取名“仁记”剪刀,其产品颇受欢迎。元封卒后,林必通继承其父生产工艺继续生产剪刀。而后再传至儿子林高明之手。林高名聪明好钻研,大胆改进祖传工艺,将烧红的铁坯锻打成剪刀再在坯件刀口安上精钢,烧红锻打溶合。准确掌握淬火度,刚柔并济,剪刀锋利耐用,不曲不卷,……[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