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刘鹗(1857~1909),原名云鹏,字云抟、公约,又字铁云,改名鹗,别署洪都百炼生。丹徒县(今镇江市区)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的作者。他知识渊博,通晓数学、医术、水利、乐律、哲学等,是金石古玩收藏家和鉴赏家,并是最早识别、搜集和整理殷墟甲骨文字的学者,整理和拓印有《铁云藏龟》、《铁云藏陶》、《铁云泥封》等。其父刘成忠,进士,做过几任道台,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左右,在淮安城地藏……[详细]
|
马千龄(1824-1909),属毕家场门宦,在清同治年间回民反清起义时,曾为马占鳌出谋划策,是河州回民起义领导人之一。但这一集团的武装势力崛起于马占鳌之后,始于马千龄之子马福禄。马福禄于1880年(清光绪六年)中武进士,点卫守备,以终养告归。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花寺门宦的主要负责人马永琳等发动“河湟事变”(详见河湟起义)后,马福禄奉陕甘总督杨昌浚之命,募兵成立安宁营,为督带,随兰州道黄云从……[详细]
|
王魁成(1861—1909),人称王0,新明猴坑人,祖籍庐江县长冲乡(三十里铺)。清咸丰间(1851—1861),父辈为避战乱迁居境内猴坑,以帮工、种茶为生。 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魁成选择地处海拔700米的凤凰尖浮水宕茶园,试行分期采、分批制,选其粗壮均匀的一芽二叶的枝头,经精细加工,成茶质量超群,色、香、味、形俱佳。 民国元年(1912),三门茶商刘敬之,购“王0魁尖”数斤,取产地猴坑的……[详细]
|
黄爱堂(1843-1909),今湘东区下埠镇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贡生。光绪年间,任江苏东台县知县四年,离任后民众为其立德政碑,续任职江苏泰州、通州,政声远播。光绪十八年(1892),任上海知县达七年,政绩卓著,深得民心,尤其是在处理对外关系上,坚持主权,维护国格,保护民众,富于气节。离任后,市民撰文记其政绩,并将一条街道命名为“爱堂路”。后任四川盐茶道、按察使、布政使。……[详细]
|
何长清(?—1909)字杨宗,号榆庭,小榄人。清咸丰辛亥年(1851)中武举,同治二年(1863)癸亥恩科殿试三甲第二十一名武进士。以营守备任用。同治九年(1870)入四川,委长清带领兵勇,剿平贼巢,克复城垒,顺序保戴花翎,尽先授游击参将加副将衔。光绪三年(1877)至十二年(1886)署香山都司、水师提标后营游击、碣石镇中军游击,四署水师提标右营游击、升署中军参将、平海营参将,调虎门炮台兼海防全……[详细]
|
唐炯(1829-1909)清末官吏。字鄂生。晚号成山老人。贵州遵义人。早年中清末举人。1854年,在家乡举办团练,镇压贵州苗族起义。后捐资得知县被派赴四川。1856年署南溪知县,与李短鞑、蓝天顺起义军作战。1862年统安定营,与太平军石达开部对阵。 1867年,奉四川总督崇实命,率川军入黔,进攻苗民军和号军,占领了起义军基地湄潭偏刀水、平越上大坪等地,捕杀号军领袖刘义顺,提升道员。后为四川总督吴学……[详细]
|
秋誉章(1873-1909年),又名应奎,字徕绩,又号秋莱子。绍兴和畅堂(原籍福全山)人。秋瑾长兄。清末附生、侯补训导。光绪三十二年(1906)起,在大通学堂任教职,并入光复会,支持其妹秋瑾筹划起义。秋瑾就义后,誉章辗转藏匿于乡间。三十四年,外出谋生。宣统元年(1909),在天津去世。为妹建墓秋瑾就义两个月后,刽子手、绍兴知府贵福辞请离职调皖,自贵福调离绍兴,避难在外的秋誉章等秋氏亲族陆续回到了绍……[详细]
|
杨光淮(1834--1909),字注之,原籍安徽巢县峏山大杨村人。五岁失怙,依母成长,少有大志,家贫闭门攻读,适太平天国举事,未应童子试。战后,年近而立,行医为业,同治年间,族中事变,携眷由峏山来芜湖,挂牌行医30余年,声名远播。其先祖自明初业医,至光淮已21代,世传妇科,故有“峏山杨妇科”盛誉。清宣统元年(1909)逝世,从九品衔。芜湖峏山杨巷,是其行医之处,医术传于三子杨裕惠。名医杨仲书之祖父……[详细]
|
高凤岐(1858~1909)高凤岐,字啸桐,号愧室,龙门人。父高绍曾,居省城福州。清光绪元年(1875年)以秀才入郡学。光绪八年,得中举人,连考进士不第,遂回福州,授徒自给,教人重行谊。光绪二十二年林启任杭州知府,凤岐聘入幕府,佐林启施政。建议兴办“蚕学馆”,创建“求是书院”等,政绩斐然。高凤岐因此名著一时。光绪二十六年,林启卒。他又佐方家澍治理桐乡、秀水等县。光绪二十八年,执教于浙江大学堂。光绪……[详细]
|
张增盛 (?一1909)温县城内人。自幼习武,功底深厚。成年矫健敏捷,性情爽直,行侠仗义。早年参加“小刀会”(一说是“哥老会”),为本地一带会众首领。在清末民主革命0中,受同盟会影响甚深。为与同盟会相呼应,曾率众2000余人在清化北(今博爱县)月山寺起义,竖“平清灭洋”大旗。在豫北各县,颇有威望,被官府视为心腹之患。清廷下令缉捕,河北镇总兵(驻怀庆府)谢宝胜(人称“谢老道”),四处缉访甚严。值张有……[详细]
|
傅汉亮,原住武夷山挂墩,天主教徒,以耕山、打猎为生。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法国神父大卫到建阳大竹岚毗邻的崇安挂墩,得傅汉亮及其弟银亮的帮助,制成大量鸟类标本。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春,英国人拉图奇在福州动物标本世家第二代传人唐氏三兄弟的陪同下,第三次到闽北,在黄坑街巧遇傅银亮,并得傅氏兄弟的帮助,在大竹岚与挂墩采集到不少鸟类新种的标本。回国后,于民国13年(1924年)和民国23年先后……[详细]
|
符珍(?一1909),瓜尔佳氏,初名瑞煜,为清太宗时额驸辉塞之后。袭封一等雄勇公,指配后改名符珍。授散秩大臣。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擢汉军副都统。光绪六年(1880)九月署护军统领。光绪十年(1884)十月累迁御前大臣。光绪十六年(1890)二月授都统。光绪十八年(1892)闰六月授内大臣。光绪二十年(1894)正月赐用紫缰。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月奉命留京办理旗务。宣统元年(1909)十……[详细]
|
杨振鸿(1874-1909)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云南省昆明市人。字秋帆,号思复。1903年留学日本,入振武学校学习军事。1905年,加入“同盟会”。次年回国,任云南腾越巡防营管带。1907年夏,因策划武装起义未成,身份暴露,即经缅甸逃往日本,成立云南独立协会。1908年河口起义时,他回国响应,甫抵香港,即知起义失败。随即转往缅甸的仰光创办《光华日报》,宣传革命。同年冬,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亡,他……[详细]
|
袁世敦(?—1909)字厚甫,河南项城(今河南项城县,位周口市东南)人。袁世凯之兄,为清末官吏,曾任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候补知府,统带。1899年(德宗光绪二十五年)10月,朱红灯率众至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位德州市东南)营救被捕团民,击败清军;他统带亲兵马步队去平原镇压,在森罗殿被朱红灯打败。因掩败献功,被劾革职。袁世敦是袁保中的嫡出二子,因是“嫡出”,在项城袁氏家族中虽非长子却是“长门”。他……[详细]
|
俞蕃同(1875~1909)字经颐,善化县人,清光绪元年(1875)生。父俞鸿庆,曾官翰林院编修。他少从父学,后人县学为监生,痛感时事艰危,究心世务。二十八年以官费留学日本,人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翌年春学成归国。同年5月,他与龙绂瑞在长沙创立“湖南民立第一女学”,为湖南开办女学之始。后历任湖南高等学堂教育长兼监督、城南师范教育长、求忠学堂监督等职。宣统元年(1909)被推为省谘议局议员,同年调……[详细]
|
杨士骧(1860~1909)清泗县人。字莲府。光绪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任直隶通永道、按察使、江西布政使。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代理山东巡抚。光绪三十三年任直隶总督。宣统初年上疏请求减轻人民输纳差徭负担,未果。……[详细]
|
陈秉和(1835—1909)字梅村。曲阜县(今曲阜市)小雪镇彭家村人。少时酷爱经史。17岁,县试第一。1861年(咸丰十一年) ,取为拔贡。次年中举。1871年(同治十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任检讨,又任国史馆纂修、春坊左中允,调国子监司业。1889年(光绪十五年)后,西方教会势力在中国大力扩展,普设教堂,发展教徒。他惟恐因教会引发事端,遂上疏奏明凡涉教案者不容各国使节袒护。不久,他又被提升为咸安宫总……[详细]
|
周家禄(1846~1909),又名惠修,字彦升。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出生。学者,晚年自称奥簃老人。祖籍崇明县,后移居海门厅川港镇(今属通州市),世代以种田为业。周家禄自幼酷爱读书,孜孜不倦,甚至走亲访友时也携带书本,随时翻阅。后参加科举考试,成绩斐然。清同治九年(1870年),经考试入选北京国子监读书。后以教职任用,先后任江浦、丹徒、镇洋、荆溪、奉贤等县训导及海门师山书院、川港白华书塾(亲……[详细]
|
(1833~1909)陆鸿一,保亭团叫亩屯(今敬德镇多敬村)人。清同治年间任保亭团团总,在任期间,号召本团所属各乡绅民众栽种八角,成活在10万株以上,对发展地方经济有贡献,广西省抚部院于宣统元年八月十三日受四品顶戴官衔及奖品1件。……[详细]
|
巢崇山(1843~1909),名峻,晚号卧猿老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生于武进孟城乡。孟河医派名中医。初在孟河行医,清同治、光绪年间悬壶上海近50年,学验两深,能以刀针治肠痈。宣统元年(1909年)去世。著有《千金诊秘》、《玉壶仙馆医案》等。从学者甚多。……[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