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1834—1908)古今辉,字宜珊,城东莲塘村人,生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天赋聪颖,勇力过人。20岁赴马来亚、安南(今越南)经商。清同治五年(1866年),他只身经澳门赴安南,后因船误而改变计划,往檀香山。抵檀香山后,举目无亲,全凭他的才智与勇武,善交土著和美、日、葡侨民,经十余年奋斗,深得人心。清光绪七年(1881年)为檀王第七世加刺交器重,提为华人首领。清光绪二十四年檀香山归美国统治……[详细]
|
苏元春(1844——1908年),字子熙,广西永安(今蒙山)人。清同治二年(1863年),投奔湘军将领席宝田麾下,开始了镇压农民起义的生涯。同治六年(1867年)统领中军,对苗民起义进行了镇压。攻下荆竹园(今石阡县境),继而镇压张秀眉起义军,张秀眉等起义将领被擒获送往湖南长沙斩首。同治八年(1869年)收复镇远。同治六年(1867年)至光绪七年(1881年),先后五次被朝廷赐号,从赏“健勇巴图鲁”……[详细]
|
平敬一(约1830~1908)又名洛敬。回族。祖居保定国公街。长于角力,开保定摔跤运动之滥觞,经不断加工锤炼,摔跤技艺名扬四方。敬一悉得嫡传,成为一流高手,又师从南宫孟六习少林武功,冠绝一时。尤其在摔跤术上,推动了保定“快跤”风格的形成。平敬一在保定城内南街开设镖局兼营“平家包子铺”,铺里摆有武术器械。冯玉祥曾慕名而往,并成为常客。平敬一身形高大魁梧,性坦直,好打抱不平,行侠仗义。武功卓绝,慕名求……[详细]
|
格罗弗·克利夫兰(Stephen Grover Cleveland,1837年-1908年),美国政治家,第22和24任美国总统,是唯一分开任两届的总统,也是内战后第一个当选总统的民主党人。在他任期内,自由女神像在纽约市竖立,任期内面临着机构改革、关税纷争、工人-等难题。他推行了文官制度改革,免去了近10万共和党人的官职并换上了民主党人;他勒令铁路公司退出了近8千英亩非法占用的土地;他力图维持和制……[详细]
|
陈景贤(1852-1908年) 字仰山、二仰山人,号筱岩。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陈瑜为清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他少年时期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资,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气势奔放,俄顷千言,不到20岁就中了生员(秀才)。光绪十四年(1888年)36岁时中举,参加了一次会试不中后,便放弃了科举进取之途。喜引掖后进,担任宜阳书院主讲时,从学者咸服其教。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袁州中学堂创办,知……[详细]
|
蒋凤池(1852-1908年),字光升,湘阴县樟树港白竹塘(今樟树乡金台村)人。出身寒微,因生活所迫,刚成年即加入左宗棠“楚军”,随左转战西北,后参与收复新疆之战,留驻新疆,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西北边陲。光绪七年(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签订,伊犁回到祖国的怀抱,但俄商在新疆经商仍享有不纳税等特权,伊犁居民中,入俄国籍者均听其便。因此,事端常出,矛盾不断。光绪十一年(1885年),蒋……[详细]
|
黄立富(1820——1908) ,广西防城县板八乡板蒙村人,1885年6月中法战争结束,法军占领越南,屡次派兵犯我边境,一次,法军300人侵入到里火隘、敲梆岭,他组织边民100多人,手持大刀、长茅、火药枪与敌激战一天一夜,因敌强我弱-撤退,于是他星夜兼程赶往钦州向知州李受彤报告战况, 李拨给他50支土枪, 他迅速赶回边境,把各路义军扩充到500人, 向盘踞在里火隘的法军攻击,他开枪击中一“五画”军……[详细]
|
原斯健(1892~1908)字象乾,陕西蒲城人。15岁在县高等小学堂读书时加入中国同盟会,常联络同志,到县城街头和乡村集市演讲,谈到列强侵凌、国势危机时,慷慨激昂,声泪俱下。因此受到知县李体仁、劣绅原烈等的仇视。清光绪三十四年九月二十二日(1908年10月16日),李体仁等率衙役及当地痞棍多人,搜查同盟会陕西支部长井勿幕之家,捣毁蒲城县教育分会,逮捕了原斯健与常自新等进步师生40余人,造成陕西近……[详细]
|
张兴邦(1839-1908),字子言,城内人。幼年聪慧,读书能悟要义,不愿在末节处多费神。因家境贫寒,住日升昌票号苏州分号,后移住北京任分号经理。清光绪三年(1877),省内大饥,积极筹办赈灾事务。因功绩卓著,省抚赠急公好义匾额一块。后被京师商务总会公推为会长,一时成为京师商界之风云人物。十八年(1892),调回平遥任日升昌票号总经理。在号居中指挥,统筹全局,用人必以才器为首要条件,一时邱泰基、尹……[详细]
|
贾步纬(约1840-1908)字徵,本县周浦人,青年时代,先学习经商,后来,立志学习天文、数学,拜著名数学家李善兰(1811-1882)为师,研读《数理精蕴》、《历象考成》诸书,学问大长,且精通英语。之后,就学于英国学者伟列亚力,研究微分、积分、椭圆、地动、代数、对数之术,对天文、数学造诣颇深,被誉为天算家。南海人冯焌光总办江南制造局,延请步纬翻译《航海通书》,每年出一本,以供应南北洋各兵舰测量之……[详细]
|
王积树(1847—1908年),小名镇帮,字若藩,凌云泗城镇人。清朝同治初年,以文童身份投云贵总督岑毓英做幕僚。随军征战有功,历任师宗、个旧、罗平、富州、巧蒙、宁州、宜良等厅官、州官、县令,后由宜良县令擢升河口边防副督办,先后在云南官场历时四十余年,相继担任盐课大使、红河沿线管带,掌管河口缉私巡船,征收税金等。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二九日,孙中山派黄明堂、王和顺率领由镇南关撤出的革命军百……[详细]
|
粟道生(1854年9月~1908年10月),字有容,号茂章,双泉铺人。清咸丰四年闰七月初九日(1854年9月1日)生。光绪八年(1882)考取府学文生,善诗,关心国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粟道生应贺金声邀往湖南省城长沙,任贺部前哨哨官。光绪二十八年五月,随贺金声回邵阳。八月初,贺、粟密议,为“保护地方,免外人欺侮”,招募丁勇。八月十六日 (9月17日)粟随贺进入宝庆府城。发……[详细]
|
[生卒]1836-1908 [籍贯]简州(今简阳市)人 [朝代] 清朝 [主要著作]<痴诗集>,<痴文集>,<痴偶笔>,<遗稿>,<诗说>,<联话>,<运甓精舍楹联>,<简州志稿> [小传] 幼警敏,从父受经。外祖父汪漱芳多藏书,士元常往观览,学识大进。负笈游省,肄业锦江书院,陇右牛雪樵一见器许,凡所著述,多命士元刊定,以故同学每有疑义,士元辄应答如流,莫不叹服。因呼之为“书囤”。然屡踬秋闱,随……[详细]
|
黄士陵(1849~1908),字穆甫,号倦叟,黟县西武乡黄村人。父仲和,能诗文,精小篆。黄士陵幼承家学,20 岁即噪乡里。清同治年间,为南昌一书店写书签。其书法被江西学政汪鸣銮所赏识,为之传誉,因得结交当时许多名流,并随著名学者盛昱、王懿荣、吴大澂出游,遍览各地所藏金石原器著录以及书画珍品而学识大进。光绪十四年(1888 年),吴大澂任广东巡抚,黄士陵被延入幕府,朝夕与共,相互探讨,吴氏辑《十六金……[详细]
|
杨云德(?~1908),生于永兴,后迁居宁远县。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参加太平军吴大栋开设的“天福山堂”,被派充当家,总理洪、清各教。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吴大栋在江华、宁远交界地方集众起义,号称“大顺太平净朝”,杨云德任总统元帅。失败后,吴大栋逃亡广东,杨云德继续在湘、桂、黔三省边境活动。清光绪三十年(1904)夏,杨云德重返湘南,在湘桂交界的青狮观设立“风云山聚会堂”,以陈德龙为军……[详细]
|
葛心泉(1842-1908年),字润田,原籍江苏省沭阳县。12岁时随父母逃荒海州5城内定居。葛心泉自幼勤奋好学,14岁时即能写会算,街坊邻里都欢喜他。15岁时入义昌杂货站学徒,克勤克俭,善于服务,颇得同仁、顾客称赞。18岁时,应对有度,精于珠算,被新浦某大粮行丁老板请去帮帐,因其经营有方,对丁氏粮行的兴隆有一定贡献,丁老板即资助他自立门庭,另办粮行,并于海州城内西大街设立分行。自此声誉日高,家也渐……[详细]
|
杨长玉(1876-1908),为武生杨隆寿之长女。嫁给梅竹芬为妻,为梅兰芳大师的母亲。由于梅竹芬英年早逝,杨长玉年轻守寡,带着年仅四岁的梅兰芳在梅兰芳的大伯梅雨田家生活。1900年(庚子年)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杨长玉当时只有二十四岁,为躲避兵匪,每天化装,用煤炭将脸涂黑,躲着不敢见人。当时梅家为了缩减开支,将李铁拐斜街的老宅卖了,搬到百顺胡同居住。梅雨田夫妇和他们的女儿加上梅兰芳母子和祖母陈氏及两……[详细]
|
姜自驺(1850~1908年),字芸史,号芝眉,生于阳江县县城(今江城区南恩街道)东门街。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拔贡,光绪元年(1875年)举人,与其兄姜自驹同榜。以知县用,改授嘉应州训导。光绪十二年殿试二甲第二名进士,朝考一等第59名,授翰林院编修。但他无心仕途,后以侍奉双亲为由,辞官返乡。他主讲阳江濂溪书院时间最长,教书育人多有建树。光绪年间,阳江县粮产不足,逢年稍遇歉收,即闹饥荒。光绪十……[详细]
|
曾铸(1849~1908年),字少卿,同安县城内北镇宫人。年幼时随祖父移居上海,勤学好问,长进很快。又善画画,笔下芦苇秋雁,无不栩栩如生。曾铸成年后弃文从商,经营海味品致富。平素乐善好施,亲友仰仗他维持生活的有数十家之多。光绪十八年(1892年),山东受灾,曾铸捐巨资助赈。山东巡抚详请奖给蓝翎盐运司衔。又于安徽、山西助赈,奖换花翎。光绪二十三年在江苏淮州、徐州捐资助赈,光绪二十五年在太仓州、嘉定县……[详细]
|
杨福臻(1836~1908),字骈卿,号听梧。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出生。高邮人。光绪六年(1880年)中进士,选入翰林院庶常馆,后来又任检讨。散馆后,先后担任过山东、河南、贵州、陕西、福建等道的监察御史和兵科给事中等官职。他遇事敢于直言。甲午战争后,曾上疏揭发叶志超在朝鲜带头逃窜和谎报战功的罪行,请求清廷将叶志超及溃逃的其他将领明正典刑,以严肃法纪。他又曾根据亲身见闻,上疏痛论当时吏治败坏……[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