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萧道管勤于著述的女学者萧道管,字君珮,一字道安,生年不详,侯官(今福州市)人。自幼聪明好学,读书废寝忘食,书法秀劲。后嫁与学部主事陈衍为妻。除料理家务、教子读书外,勤于学术和写作,对考据学颇有研究。著有《说文重文管见》一卷、《列女传集解》十卷、《萧闲堂札记》四卷、《然脂新话》三卷、《平安室杂记》一卷、《言愁》和《说乐》二篇。还遗有诗文、长短句各一卷,前后刊行于世。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北京去……[详细]
|
张昭潜(1829—1907)字次陶。潍县(今奎文区)东关人。1889年(光绪十五年)修《山东通志》,撰写《山东郡县沿革表》。回潍后在潍阳书院讲学。他的著作有《无为斋诗文集》 《续集》《遗集》20卷,《诗集》《词集》《读诗日记》5卷,《北海耆旧传》20卷,《潍县地理沿革表》《通鉴纲目地理续考》《潍志纠谬》等。……[详细]
|
管廷鹗(1854—1907)字士一。莒县小窑村(今属五莲县) 人。1876年(光绪二年) 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山西学政,山西、河南乡试正考官,国子监司业祭酒,光禄寺、太常寺、大理寺正卿,署都察院副都御史等职。为官30余年,虽身跻显士,却力戒奢侈,厉行廉俭。擅长文学,尤工古、近体诗。曾与潍县刘子秀等酬答成诗数十篇,结集为《晋阳党门诸集》。自著有《凤山堂诗集》。……[详细]
|
余听鸿(1847~1907),字景和,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生,宜兴人。他早年至武进孟河天宝堂药店学徒,潜心研读《内经》、《伤寒》、《神农本草》等医古籍,入名医费兰泉门下为徒,专攻中医内科。36岁时至常熟虞山镇开业行医,渐至远近闻名。他著有《伤寒论翼注》、《外症医案汇编》、《诊余集》、《余听鸿医案》等,卒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详细]
|
厉应九(1846—1907)日照县坊子村(今属五莲县)人。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11月, 联络20 00多名农民进行反洋教斗争。他率众冲入后街头教堂,抓获德国传教士薛田资。 后于驼儿山扯旗扎寨,聚众起义。1903年5月被沂州知府率兵攻破。厉应九脱险-到烟台、东北等地。数年后回乡,病逝。……[详细]
|
夏廷宜(公元1851-1907年),字先知,绰号“混天麻仔”,乐平临港镇睦乐村人,生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世代务农,未曾读书,身材矮胖,脸有少许麻子,人称“混天麻仔”。夏廷宜15岁时,到饶州同乐班学艺。平时刻苦练功,武艺高强,臂力过人,会使单双刀。他擅演《彦章摆渡》和《斩雄信》,为当时著名二花脸。有侠义之气,爱打抱不平。 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参加鞭刚会,为首领之一。对满清的腐败……[详细]
|
张国常 (1836-1907),字敦五,号冬坞,兰州靛园寺人。清光绪三年 (1877)丁丑科进士,授刑部主事,“以父老求终养”为由,辞职归里。张学识渊博,娴熟经史,讲学兰山书院20余年,“从学者甚众,为一代宗师”。张教学时,以端庄严肃闻名,在教学上侧重讲授考据学,引导学生考核辩证文宇音义及名物典章制度。张国常对科学技术的传播,也采取欢迎支持的态度。光绪十六年(1890),陕甘总督杨昌浚在兰州创……[详细]
|
魏宗铨(1884—1907),字月辉,上栗镇榉溪村人。少年即有大志,常与蔡绍南、邓坤等人探讨时务,议论国事。甲辰年秋,魏宗铨赴湘求学,入长沙明德学堂,结识了黄兴、宁调元、禹之谟等同盟会要人,更加坚定了反清革命信念。1906年10月18日,魏宗铨等领导并参加的萍、浏、醴起义爆发,因准备仓促,起义失败。起义失败后,在沿山路向醴陵出走途中不幸被湘军抓获,后解送萍乡,于1907年正月二十三日就义于小西门外……[详细]
|
(1842—1907),字芗垣,上栗县赤山镇周江村,与李有棠同胞兄弟。他于同治十三年(1873)癸酉科试考取拔贡,入国子监学习。次年,通过朝考授内阁中书,任玉牒馆誉录。光绪三年后,以知府分发湖南候补,先后管理过督审局、厘金局、试署沅州府。6年后调湖北襄阳府,后去安陆府,又升任武昌府。光绪二十一年,任广东高廉钦兵备道,后又擢升陕西按察使、布政使、护理巡抚。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李有棻被任为……[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