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人物 > 安徽 > 淮南 > 寿县历史人物介绍

寿县历史人物介绍

更新时间:2023-12-30

  仓慈,字孝仁,三国时淮南(治今安徽寿县)人。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在淮南屯田,仓慈任绥集都尉,黄初末年又任长安令,官吏民众皆畏而爱之。曹魏太和年间,仓慈担任敦煌太守,安抚百姓、沟通西域、政绩卓著,深得百姓以及西域各国的爱戴。后仓慈卒于任上,人们更把仓慈的相貌画成图像,以作追思之用。西域人士知道仓慈已死,都聚集起来对其哀悼,甚至有人会以刀子割伤自己的脸庞,以表示其血诚。他们同时又替仓慈立祠,以作遥祀。人……[详细]
  胡罴,字季象,扬州九江郡寿春(安徽六安市寿县)人。三国时期魏国胡质的儿子,胡威的弟弟,非常有才干,官至益州刺史、安东将军。历史记载《华阳国志》卷十一:(宓)著《述理论》,论中和仁义、儒学道化之事,凡十篇。安东将军胡罴与皇甫士安深善之。又与士安论夷、齐,及司马文中、杜超宗、郄令先、文广休等议论往返,言经训诂,众人服其理趣。释河内赵子声诔、诗、赋之属二十馀篇。寿良、李骧与陈承祚相长短,宓公议其得失而切……[详细]
胡威 [] (?~280)
  胡威(?-280年),字伯武(又作伯虎 ),一名貔。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人。魏末西晋时名守,胡质之子。胡威早年就自勉立志向上,与其父都以廉洁慎重而闻名于世。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又迁安丰太守,封南乡侯。升为徐州刺史,在任上,勤于习政,使教化之风盛行一世。再迁监豫州诸军事、右将军、豫州刺史。又入朝任尚书,加奉车都尉,曾向晋武帝建言,认为时政过于宽松。再拜前将军、监青州诸军事、青州刺史,因功进封平春……[详细]
胡质 [三国] 三国时曹魏官员,荆州刺史、征东将军 (?~250)
  胡质(?—250年),寿春(今安徽寿县)人,三国时曹魏官员,官至荆州刺史、征东将军。年轻时与蒋济和朱绩皆在江淮之间闻名,在州郡任职。后来蒋济任别驾,与曹操举荐胡质,曹操于是任胡质为顿丘令。后来历任丞相东曹令史,扬州治中,丞相属等职。黄初年间迁任吏部郎,先后出兵常山和东莞太守,后又迁任荆州刺史,加振威将军,爵关内侯。正始二年(241年),在樊城击退吴将朱然,迁任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任内鼓……[详细]
  张野塘明代音乐家。寿州(今安徽省寿县,位淮南市西南,一说为河北省)人。他善弹三弦,又善唱北曲。青年时,曾为戍卒。明世宗朱厚熄嘉靖年间,获罪谪太仓(今江苏省太仓县,位常熟市东南)。娶魏良辅之女,研习南曲,文定弦索,并协助良辅对流行在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位太仓县西南)一带之戏曲声腔进行改进、整理、演唱,试成“水磨腔”即昆腔。他改进北方三弦,使琴腹稍小而圆,称为“弦子”,用以伴奏清唱,获得听众良好反映……[详细]
戴宗骞 [] (?~1895)
  戴宗骞(?-1895)清末将领。字孝候。安徽寿州(今寿县)人。早年曾组织乡团反对捻军。1861年入李鸿章幕僚,参与镇压捻军,升知县。1872年受命率淮军,治理南运河水利,并在津沽兴军屯,辟稻田6万亩,1880年随吴大澂佐吉林边务,徙民屯垦,设局殖业,晋迁知府。1882年负责建造威海卫军港,经营台垒,以备海防。1891年晋道员。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后,任威海卫陆路清军统领,率领绥军四营,守卫威海卫……[详细]
孙毓筠 近代资产阶级政客 (18691924)
  孙毓筠(1869—1924)近代资产阶级政客。字少候。安徽寿州(今寿县)人。孙毓筠(1869—1924),1906年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同年去南京运动新军,响应萍浏醴起义,事泄被捕,判刑五年。辛亥革命时期是安徽革命党人的代表人物。辛亥革命后获释,任江浙联军总部副秘书长。1912年3月任安徽都督。同年7月任临时参议院议员。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等5团体正式改组为国民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出……[详细]
  王积沽(1920~1980) 神经精神病学家。安徽省寿县人。民国36年(1947)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先后在中央大学医学院、南京精神病防治院、北京协和医院、南京铁道医学院从事教学、医疗、科研工作。中共党员。曾任南京铁道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内科教研室副主任。王积沽在神经精神病学专业方面有较深的造诣。科研成果有“晚期颅脑伤的电图检查”、“晚期脊髓伤的肌电图检查”、“小量定向气脑造影的初步经验总……[详细]
  梁廷栋 (?-1912),字石卿。安徽省寿州(今寿县)人。愤清廷腐败,媚外误国,与其弟梁廷樾(字卓卿)至上海,加人同盟会,转徙多方。宣传革命。后到冀北,在此结纳贤豪,同志日众。1908年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相继死去,遂联络义军,拟乘机起义,事泄未果。清廷索之急,乃出关。历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继续进行反清斗争。武昌起义爆发后,与同志刘乾一、商震等以哈尔滨为根据地,密结-为助,收编绿林为军,申明约束,……[详细]
  徐梦周,又名徐德辅,1904年生于安徽省寿县李山庙。父亲徐士端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兄弟4人,徐梦周最小。10岁左右入堂叔徐子香办的私塾读经史。五四运动后,革命的思潮冲击着徐梦周的心扉,他立志报效国家。1920年春他得胞姊资助,先入本县芍西国立小学,1921年转入芜湖安徽省立第二农业学校学习。时值革命活动家恽代英来芜湖讲学。徐梦周得恽代英的教诲,进步很快,不久即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1922年春,经……[详细]
朱友恭 [] (?~904)
  朱友恭(?-904年),寿春人,本姓李,名彦威。瑽角事太祖,性颖利,善体太祖意,太祖怜之,因畜为己子,赐姓,初名克让,后改之。时初建左长剑都,以友恭董之。从太祖四征,稍立军功,累迁诸军都指挥使、检校左仆射。乾宁中,授汝州刺史,加检校司空。光化初,淮夷侵鄂渚,武昌帅杜洪来乞师,太祖遣友恭将兵万余,济江应援,引兵至龙沙、九江而还,军声大振。时淮寇据黄州,友恭攻陷其壁,获贼将瞿章,俘斩万计。途经安陆,因……[详细]
  夏贵(1197-1279),南宋末期重要将领,安丰(今安徽寿县)人。字用和。少长兵间。理宗端平元年(1234),随赵范克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作战英勇,升裨将,后转战于江淮,嘉熙三年(1239),率军解寿春之围,颇立战功。赵范督师两淮,又奉命援高邮,救扬州。以功知怀远军兼河南招抚使。历知庐州、重庆府,宣抚两淮,为当时勇将。因功知淮安州(今江苏淮安市)兼京东招抚使。1263年(理宗景定四年)除四川安……[详细]
  吕师孟(1234年—1304年),中国南宋文臣。字养浩,号浩叟,安丰(今安徽省寿县西南)人,宋将吕文福之子,吕文德、吕文焕的侄儿。20岁时以荫叙入仕,到德祐元年(1275年)累升至枢密院副都承旨。 当时,吕师孟之叔吕文焕在襄阳降元,并引元军逼近临安。南宋欲利用吕师孟与吕文焕的叔侄关系,擢吕师孟为兵部尚书,又追封吕文德和和义郡王,意在讨好元军,准备乞和,在平江的文天祥听说后上疏“乞斩师孟衅鼓”。 ……[详细]
  吕文福,南宋将领,吕文德、吕文焕的兄弟……[详细]
  吕师夔(? ~?),字虞卿,安丰(今安徽寿县)人,南宋末年吕氏军事集团的重要人物。其父亲吕文德长期为京湖制帅。叔父吕文焕一直是襄阳主帅(后降元)。堂叔吕文福为淮西制置使、知庐州。姐夫范文虎为负责援助长江一带防务的大将。吕氏军事集团,长期得到权相贾似道的倚重与扶持,不时地与贾似道里应外合,左右朝政,掌控着南宋王朝的军事命脉。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二月,吕师夔的叔叔吕文焕以襄阳失守,投降了元朝,使……[详细]
  吕文信 ,吕文德之弟也。淮南西路安丰军(今安徽寿县)人。仕至武功大夫、沿江副司谘议官。德祐初,帅舟师次南康斛林,夹白鹿矶与北兵遇,战死。特赠宁远军承宣使。子师宪,特与带行阁职,与两子承信郎恩泽。仍立庙赐额。河湖砦巡检张兴宗亦死之。赠武翼郎,赐缗钱三万,仍与一子承信郎恩泽。……[详细]
吕文德 [] (?~1269)
  吕文德(?—1269年),字景修,中国南宋晚期名将,淮南西路安丰军(今安徽寿县)人。出身平民,1230年代被收入淮东制置使赵葵麾下,以抗击蒙古侵略起家。他转战江淮、湖北、四川各地抗蒙前线达30多年,多次击退蒙军,取得骄人战绩。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家族和同乡也得到提携,并勾结权臣贾似道,形成庞大的军事集团。南宋朝廷对吕文德极为倚重,封他为崇国公、卫国公。1269年吕文德病死,谥号“武忠”,1275年追……[详细]
张信 [] (?~1442)
  张信(?-1442年),临淮(安徽寿县)人,明成祖朱棣时宠臣,早期奉朱允炆之命去攻取朱棣,但却偷偷把此事告予朱棣,朱棣十分感激张信,称帝后给了张信很多赏赐,虽然曾遭到朝中大臣弹劾,但都得以相安无事。正统七年(1442年)死于南京。追赠为郧国公,谥号恭僖。张信家有世代承袭的官职,早期张信袭职后移守普定、平越两地,因功劳升至都指挥佥事。 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即位,朝中大臣推荐张信,说他有勇有……[详细]
  孙津川(1895~1928年)孙津川,亦名孙竞川、孙继生,化名方淦,1895年生于安徽省寿县一户工人家庭。一家四口全靠父亲做工度日,常年不得温饱。他幼年曾随父亲在汉口读书,14岁时,初中尚未毕业的孙津川,因家庭生计无着,不得不中断学业,到南京洋炮局(南京金陵兵工厂)当学徒。没多久又到上海兴发机械厂、永安纱厂、吴淞机器厂等处做工。孙津川在兴发机器厂做工时,看到好多工人受伤后无钱医治,资本家也不闻不问……[详细]
  陈小毛(1900~1951),安徽寿县人。民国23年(1934年)进英商密丰绒线厂。英国大班原拟工人日工资为1.1元,陈小毛进言“中国人多,要不了这么多工线”,于是把工资压低为0.6元,陈由此取得了总管的职务,掌握全厂的招工权。陈规定工人进厂要送他10到30元(约合2~6石米)为进厂费,送得少的则派做重活。又规定逢端午、中秋、春节,工人都要送礼。他家在喜庆节日,向工人发贴收礼。陈利用人事大权,以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