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褚台夫(1919—1944),字汉章,小名宏堂,海宁盐官人。父母早亡,靠姐姐抚养长大。15岁随大哥去上海谋生,后考入大新公司当学徒。业余刻苦学习文化。1937年抗战爆发后,得悉家乡大姐被日寇推入钱塘江死难,决心弃商从戎,投身抗战。先参加抗日别动队,后去浙江金华考取中央陆军军校,跋涉数千里,赶赴成都校本部学习。因成绩优异,保送入西南航空学校,后又被选派去美国航空军官学校深造。毕业考试名列前茅,校方拟……[详细]
|
吴其昌(1904—1944),字子馨,号正厂,海宁硖石人。幼失父母,生活艰困,眇一目,刻苦好学。8岁即能日记数百字。16岁考入无锡国学专修馆,受业于唐文治。好治宋理学。以才思敏捷,与王蘧常、唐兰合称“国专三杰”。例假日常怀烧饼坐图书馆中,攻读终日。1923年毕业后至广西容县中学任教,并扶助弟妹求学。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从王国维治甲骨文、金文及古史,从梁启超治文化学术史及宋史。钻研不……[详细]
|
顾贻榖(1885-1944),亦作诒榖,名立仁,以字行,海宁硖石人。出身书香门第,父业塾师,家境清寒。16岁中秀才第一名。后考入京师大学堂官费求学,攻格致(物理)专业。辛亥革命后,进上海交通银行当文书主任,不久升外地分行经理,1928年为该行常务董事,以精通银行业务著称。1927—1930年任江苏银行总经理,1928—1930年担任中央银行业务总经理兼上海分行经理;1935年起任中国通商银行总经理……[详细]
|
徐骝良(1878—1942),又名策、张策,号励身,海宁硖石人。早年留学法国,攻铁道专业,毕业于塔贝尔工程大学和巴黎铁道大学,通晓英、法、德多国文字,精世界语。归国后创办铁路讲习所,培养专业人才。清宣统二年(1910),代表清政府参加万国铁道会议,并周游欧洲,考察10多个国家的铁道工作。历任沪杭铁路、陇海铁路、浙赣铁路、津浦铁路等处总工程师。从勘察、测量、设计到施工,无不亲临现场,认真从事,为开拓……[详细]
|
周承德(1877—1935),字逸舜,亦作佚生、轶生、轶翁,号观无居士,海宁盐官人。自幼酷好书法。16岁中秀才,廪生。后赴日本留学,入成城学校预习,深受精于书道的学监犬养毅器重。后考入早稻田大学博物科。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前后回国,受聘为杭州求是书院教习。后该院改名浙江高等学堂,又在优级师范、第一师范任教。博物以外,兼教数学、书法。曾参加文学团体南社,并为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一度还担任过社长……[详细]
|
单不庵(1878—1930),又作不厂,名丕,号伯宽、角优,以字行,曾用名恭修、常惺,祖籍萧山,生于海宁硖石。父沅华、伯父棣华均以治宋学闻名。不庵少年丧父,家境清贫。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补博士弟子员,获第一。三十二年,应钱恂之邀,去日本半年。后任双山学堂堂长,不久任嘉兴秀水学堂教习。先后任教于开智学堂、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嘉兴浙江省立第二中学等校。1918年前,曾两度担任浙江图书馆,补钞文澜阁……[详细]
|
钱崇润(1886—1927),字泽人,海宁路仲(今属庆云镇)人。10多岁时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毕业后自费东渡,考入日本帝国大学医科,靠勤工俭学念完全部课程。回国后在上海开设诊所,后应聘到杭州任浙江病院内科主任,不久升院长。鉴于医学人才缺乏,又筹划奔走,创办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浙江医科大学前身),兼任校长,并亲自任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赴德国深造。在柏林德国医学院半工半读,专攻肺结核病,获博士学位……[详细]
|
王国华(1886—1980),字哲安,王国维之弟。1912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15年赴加拿大,入托朗托大学深造。热心家乡教育事业,曾在海宁州中学堂等校任教,并多次在盐官举办扫盲平民夜校,又在暑期办体育讲习班,培训体育教师。被推举为海宁县教育会会长、中山中学名誉校长。历任嘉兴浙江省立第二中学代理校长,杭州女子高中、松江女中教师。1936年,兼任浙江大学英语副教授。1937年抗战爆发后,杭嘉湖……[详细]
|
王仲闻(1902—1969),名高明,号幼安、学初,以字行,王国维次子。幼受父亲熏陶,喜爱古典文学。家贫,中学未毕业即入上海邮局工作,业余潜心词学,与夏承焘、唐圭璋时相往来。建国后调任北京邮电部秘书处副处长,后下放为邮局营业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退职。身处逆境,治学不倦,整理多年研究心得,陆续出版了《南唐二主词校订》、《诗人玉屑》(校勘)、《渚山堂词话·词品》(点校)、《蕙风词话·人间词话……[详细]
|
杭毅(1894—1981),名劲夫,号芑荪。海宁长安镇人。幼受叔父杭辛斋影响,倾向革命。初在硖石裕通钱庄当学徒,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到上海参加沪军北伐敢死队。南北议和后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二次革命时,离校赴湖南参加讨袁。1924年,黄埔军校创立,任训练部特别官佐,受廖仲恺、邓演达赏识。不久经廖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任军校教导团上尉连长。在两次东征中屡立战功,几经提升后任国民革命军宪……[详细]
|
杭辛斋(1869—1924),名慎修,又名凤元,别字一苇,海宁长安镇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县试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次年入北京国子监。后考入同文馆,弃科举,习新学。二十三年到天津,次年与严复、夏曾佑等创办我国第一张民办报纸《国闻报》,鼓吹变法维新。曾上 书光绪帝,条陈变法自强,两次被密旨召见,并赐“言满天下”象牙章。戊戌政变后,《国闻报》以“视死如归”标题,首家报道“六君子”被杀消息,遭勒令停……[详细]
|
蒋光焴(1825—1892),字绳武,号寅昉,亦号吟舫、敬斋,海宁硖石人。其祖开始藏书,至光焴收罗尤勤,历经三代,共得各种图籍数十万卷,藏于衍芬草堂,与别下斋齐名。清咸丰七年(1857),太平天国兵临江南,光焴把所有藏书60多箱橱,迁移到海盐澉浦西涧草堂。不久,又携书辗转溯长江而上,直至武昌,千里迁徙,以避战火。同治三年(1864)江浙安定后始运回家乡。当时,江南一带藏书绝大部分被毁,惟衍芬草堂所……[详细]
|
李善兰(1811—1882),名心兰,庠名善兰,字竟芳,号秋纫,别号壬叔,海宁硖石人。自幼聪颖好学,从陈奂治经学,但偏嗜数学。9岁自学通《九章算术》,14岁通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6卷。后到杭州参加科举考试,得《测圆海镜》、《勾股割圆记》等书,带回家中,潜心钻研,造诣日深。在中国传统数学垛积术和极限方法基础上,发明了“尖锥术”,并据此提出“对数论”。这一独创成果受到西方学者高度评价。清道光二十四年……[详细]
|
陈子仙(1821—1870),名毓性,别号一了山人,海宁硖石人。8岁就棋艺不凡,常代父与客对弈,屡胜。11岁随父到杭州下棋,名噪远近。13岁到常州与国手董六泉对局,董年逾花甲,须发皆白,而子仙还是红丝扎发,一时传为佳话。后棋艺大进,东南罕见敌手。清同治四年(1865)游武昌,时晴川阁刚落成,应邀在阁中与名手会弈,当时名士绘《汉江对弈图》并作文以记其盛。九年,琉球贡使杨光裕来我国,自负弈艺高超。安徽……[详细]
|
王士雄(1808—1868),字孟英,小字笺龙,号梦隐、梦影、潜斋、半痴山人、海昌野云氏、睡乡散人,海宁盐官人。祖辈世代行医,士雄自幼体弱多病,14岁时,父亲去世,临终前嘱咐其一定要做个有用于世的人。立志继承家业,苦读医籍、史书,夜以继日。后专业行医,审病辨症,处方用药往往有创造性。友人周光远得暴疾,群医束手,经士雄急救治愈,由此出名。清道光十七年(1837),江浙一带霍乱流行,士雄悉心医治,救活……[详细]
|
许梿(1787—1862),初名映涟,字叔夏,号珊林,海宁长安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进士。在山东平度知府任内,以吏事精敏,善决疑狱著称。7年共审结新旧案13600余件,多所平反,并著有《洗冤录详议》。后调守镇江,适洪水泛滥,亲率舟楫往来赈恤灾民,发放衣食,救活甚众。博通文字学、医学,著有《说文解字疏笺》、《识字略》、《古韵阁宝刻录》、《外科正宗》、《咽喉脉证通论》等;编订有《六朝文絮》,选择……[详细]
|
蒋光煦(1813—1860),字日甫、爱荀,号雅山、生沐、放庵居士,海宁硖石人。10岁而孤,母马氏亲自课读。及长,豪饮好客,兴趣广泛,音律、博弈、杂艺无不爱好。后专意收藏古籍名刻及金石书画,每遇善本,不惜千金购买。筑别下斋以藏,积古籍10万余卷,其中名刻善本居半,为海内知名藏书楼。并延揽学者张廷济、费晓楼、管庭芬、许光清等,常聚集于别下斋,校勘评论,问难析疑。辑刻有《别下斋丛书》,《涉闻梓旧》,编……[详细]
|
达受(1791—1858),字六舟,又字秋檝,号万峰退叟,俗姓姚,海宁石井(今属钱塘江镇)人。出家为僧,居盐官北门外白马庙。后主持西湖净慈寺。精鉴赏,喜金石,诗书画刻均精妙,摩拓古铜器尤称绝技。行迹半天下,名流硕彦多所交流。阮元称其为“金石僧”。收藏丰富,唐代怀素小草千字文尤为稀世之珍,故又自号“小绿天僧”(怀素所居曰“绿天庵”)。曾筑墨王楼藏王羲之《清宴帖》及怀素墨宝,筑玉佛楼储隋代玉佛等。所藏……[详细]
|
陈鳣(1753—1817),字仲鱼,号简庄,又号河庄,海宁硖石人。清嘉庆元年(1796)以廪生举孝廉方正,三年,中举人。父璘,研究《说文》,著书未成。陈鳣继承父志,经10余年努力,撰《说文正义》、《说文声系》,惜原稿遭乱散失。同时又致力经学,采辑郑康成《论语注》、《孝经注》、《六艺论》遗文,据本传编排事实,作《郑君年纪》;又辑《埤仓》作《埤仓拾存》,辑《声类》作《声类拾存》;又搜罗自汉以来有关《论……[详细]
|
周春(1729—1815),字芚兮,号松霭,晚号黍谷居士,又号内乐村叟,海宁盐官人。清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在家候选10余年,潜研经史,刊刻自著书6种。后授广西岑溪知县,任内革除陋规,统一斗秤,清理田户,兴修水利,有政绩。父死丁忧离任时,百姓尚欠公家借谷100余石,周春捐俸禄偿付,以致路费无着,后受聘修《梧郡志》,书成乃得归。当地百姓深受感动,建生祠以纪念。归家后,绝意仕途,专心著述。所居书……[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