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人物 > 江西 > 赣州历史人物介绍15

赣州历史人物介绍15

更新时间:2023-12-30

  钟锡镠(1903~1935),寻乌县留车乡留车村老寨下人,民国15年中学毕业后,与潘叶煌、潘明庆赴武汉,后随贺龙、叶挺部队在福建工作。民国16年回寻乌,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留车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创办老寨下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协会。“三·二五”-时,任留车方面-指挥,-后转往平远、梅县、兴宁一带,不久返回寻乌与古柏等在寻乌恢复党的组织,开展农民武装斗争,创建红二十一纵队,任队长,党支部书记。民国19……[详细]
  李大添(1909~1936),清宣统元年(1909)2月9日出生于寻乌县菖蒲乡黄沙村。民国16年底,古柏回到寻乌,李大添主动找到古柏,接受中-的领导和教育。他19岁那年,踏上革命的征途,担任中-的地下交通员。民国21年6月,任粤赣军区独立第三师第一团团长。民国22年春,任粤赣军区政治保卫局局长,同年7月任寻南工作委员会主任兼寻南挺进队队长和第一支队队长,转战于定南、安远、龙川、兴宁、平远和寻乌南部……[详细]
  凌得路(1899~1946),名发程,字得路,号鹏搏,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农历正月十五日生于澄江凌富村。民国11年毕业于赣州江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同年秋考入北京文化大学,该校为当时进步人士孙宝琦、邝摩汉等人所办。得路颇受孙、邝等长辈的赏识,在孙宝琦出任驻苏大使时,将得路带往苏联学习。不久孙宝琦病故,于民国12年春,又转往芬兰李公使家当家庭教师,教其子女学习中文。当年,李公使去世,得路又转往英……[详细]
  刘淑士(1891~1974)原名维鉴,字淑士,笔名憨,清光绪十七年九月生于晨光乡龙图下村。淑士自幼受父亲刘仲齐(前清秀才)家教,6岁至16岁由父亲教读古文,攻经史。他天资聪明,勤读好问,宣统二年20岁时,在长宁县立高等小学毕业,成绩列同窗之首。民国17年,淑士参加了县内土地革命斗争,做文字宣传工作。寻乌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担任县革命宣传员。在同祖兄弟维钅卢 、维锷领导下,参加了“……[详细]
  谢杰(1899~1950),字汉柱,南桥乡罗陂村人。民国2年在江西陆军学校毕业,后在武昌陆军预备学校毕业,保定军校肄业。民国5年在-李铁寻部下任排长,后在赖世璜部下任连、营、团长等职。民国10年参加国民党,民国15年9月在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军暂编第二师任中将师长,参加了北伐南昌战役。继任第一集团军第一路军第二师师长。民国27年任寻乌县县长。民国29年任瑞金县县长。民国35年任江西省参议员。民国36年……[详细]
  吴之章(1661~1738)字松若,号槎叟。寻乌篁乡堡(今晨光乡)香山村人。他自幼聪慧、能诗善画。清末曾名噪一时,斐声文坛。著有《泛梗集》四卷。吴少年时,刻苦好学,既学词章句法,又学碑帖绘画。据光绪三十三年《长宁县志》载,吴氏“生而慧敏,博涉多通”,尤其对文学、书法造诣颇深,时称“小学大师”。但身处乱世,仕途不佳,以至“位卑力薄”、“大器晚成”。直到37岁,才被“补为县学博士子弟”,40岁(170……[详细]
  邱上峰,字眉三,号路村,文峰乡图合村人。清雍正时(1724)甲辰科进士。不但为官清廉,而且能诗善赋,著有《路村诗》二十作卷,文集十册。对寻乌的山水、宝塔、寺庙均有诗赞。收集在光绪三十三年的《长宁县志》上的就有多篇。其诗不仅韵律和谐,而且意境深远。邱上峰曾任直隶清丰知县。他奉命赴任时,单骑素装,不携家眷和从人,到任后,访老问少,察询政事民情,而后大胆革陋夫,兴良俗。劝耕者致力农作,号学者用功书文,对……[详细]
  刘德熙,字穆士,寻乌龙图下村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补殿试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七品正堂官。德熙聪慧勤奋,宏才博学。幼时勤攻经史,长成后才学过人。清道光壬午科(1822)中为举人。道光十三年中为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此后七年中先奉命留朝整理、补抄《四库全书》。不久朝廷例授文林郎、后任湖南临湘、耒阳两县知县,再升用同知直隶州。刘德熙廉洁清正,爱民如子,办事有方。任临湘、耒阳知县时,将县内的恶习陋规,革除……[详细]
潘任 [] (?~1279)
  潘任(?~1279)字肩宏,祖籍福建汀州,是宋淳祐时状元、秘书阁学士潘同之孙,南宋后期皇室护卫潘毅之子。从小受家长的影响和严师的传教,精武略,重忠孝。德祐末年(1276),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被元军占领。文天祥等由海路退驻福州,拥赵星为帝,改年号为景炎。当时元军步步进逼,形势险峻,潘任积极响应勤王号召,于汀州(今福建三明市、永安、漳平以西地区)奋力阻击元军,皇上封潘任为扶驾征讨大将军。汀州失落后……[详细]
叶楷 [] (?~1575)
  叶楷(?~1575)寻乌县晨光乡溪尾村叶屋人。叶楷和其先世叶春、叶金、叶槐与其祖父叶挺芳等人,是明朝正德七年至万历三年(1512~1575)寻乌出名的造反首领。造反范围遍及赣、闽、粤三省毗邻地区,南北三百余里,聚众二万余人,持续60多年,其声势之大,直撼朝廷。叶楷,身材魁梧,善耕会猎。他效法先辈,招兵买马,征粮筹款,操练步兵、骑兵、水兵、制造火药武器,揭竿造反。明万历三年九月,太中丞江溪达、知府叶……[详细]
  黄天栋,字抡秀,文峰乡长举村人。黄天栋自幼生性倔强,爱抱不平,且喜爱棍棒,勤练武术。他成长后身材魁梧,英俊威武,体力超群,武术出众,青年时代,弃农从戎。清初,朱明率兵盘踞崖石寨,危害附近百姓。黄天栋夜率壮士,火烧军营,朱部从梦中惊醒,见火光冲天,慌乱弃寨而逃,天栋领兵追杀朱兵无数,幸存者走投无路,全部投降。黄天栋袭寨得胜,立了战功,授广东水师营副将,晋总兵,升镇守江南京口等地方左都督大将军。以后,……[详细]
  刘维钅卢(1902~1928),刘维锷(1905~1928)均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民国17年(1928)3月底,兄弟俩在领导寻乌“三·二五”-后的转移途中被敌人杀害,当时,寻乌人民中流传的《五更哭》歌,表达了对烈士崇敬和怀念之情:“一更哭,哭二刘,维钅卢、维锷共产头,共产未成先身死,愿为革命把命丢,千秋万代芳名留。……”刘维钅卢,字治士,生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刘维锷,号剑魂,生于清光绪三十……[详细]
  潘叶煌(1902~1929)寻乌县项山乡项山村人,小学毕业后,到湖北省求学,深受革命影响,民国1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与古柏等创立寻乌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寻邬县支部委员会,并任支部书记。接着创办中山学校和中山中学,以教育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民国17年领导寻乌县“三·二五”-后,转移到闽赣边境坚持游击战争。民国18年春在项山被敌人重兵围困,突围时身负重伤,不幸被俘。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威胁……[详细]
  潘丽(1907~1929)寻乌县项山乡项山村人,毕业于赣州江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民国1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古柏、刘维钅卢等一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项山、大中、罗福嶂、吉潭、兰贝、滋溪发动群众,组织农会。寻乌“三·二五”-时任城东方面指挥,-后为首任中共寻乌县委书记。后与潘叶煌、潘明庆在闽赣边境开展游击活动。民国18年春,在项山遭到敌人重兵围困,突围后到达阳天嶂与古柏汇合,不久再次转战吉潭、滋溪。……[详细]
  邝才诚(1900~1930),字笃卿,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出生于寻乌县南桥乡车头村,兄弟五人,排行第五。民国元年,12岁时就读于知耻学校,勤奋好学,每试必优,小学毕业后,考入江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民国13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在京期间,接受马列主义和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想,并且与在京任教的寻乌籍人邝摩汉一起,与在沪、穗求学的进步青年创办了革命刊物《寻乌》杂志。他撰写的《寻乌教育谈》等文章,在《寻乌……[详细]
  谢毓山(?~1930)寻乌县菖蒲乡刀石径人,民国1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7年参加“三·二五”-,然后奉党的指派,前往三标、湖岽、长安、图岭、上下坝以及安远县的昂天湖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组织农民协会,建立革命武装,不久与安远县的赖世珍、杜隆奎汇合,以三标的湖岽、上下坝为根据地,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二十三纵队,任政委。民国18年在安远县东部地区及寻乌县三标区建立苏维埃政府,把革命区域推向安远全县,……[详细]
  赵冠鹏(1896~1931)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出生于寻乌县南桥乡车头村双拱门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为使赵冠鹏识得几个字,送他在本村私塾读了几年书。由于家境贫寒,未读完高小便辍学了。辍学后,在家里学手工裁缝,赵冠鹏没费几年功夫,从裁剪到手工连缝,无不精通。民国17年3月25日,寻乌县爆发农民-,赵冠鹏在车头参加了-行列,成了一名舍生忘死的-队员。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民国19年加入了手工业……[详细]
戴心亨 [] 西江四戴
  戴心亨,字习之,号石士,江西大庾(今大余)人。戴第元长子,乾隆乙未科与叔父同登进士,翰林院编修,先后典试江南,视学湖北。与父戴第元、叔父戴均元、兄戴衢亨四人均才大学博,以其一家同出两相四进士,并居馆职,迭任文衡,誉称为“西江四戴”。……[详细]
戴均元 [] 西江四戴 (17461840)
  戴均元(公元1746--1840年)字修原,号可亭,清代江西大庾(今大余县)人,籍贯安徽休宁干阜。系清朝乾隆四十三年进士戴衢享之叔父,与戴衢享之胞兄戴心享同为乾隆四士,加上戴衢享之父戴第元已先于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士,时人誉为“西江四戴”。著名文学家、名宦包世臣还认为,一家同出两相,且“值军机者唯大庾而已”。 时人谓“一门四进士,叔侄两宰相。”戴均元12岁时,兄戴第元已官至太仆寺少卿,不久又官翰林院,……[详细]
戴第元 [] 西江四戴 (17281789)
  戴第元 (1728--1789) 字正宇,号簋圃,又号省翁,大庾县 (今大余县)人。戴第元家境寒素,从小聪明俊秀,13岁入县学,即能诗擅文,得“神童”之誉。童试时得到南安府知府和江西提学的赞许,被选入府学。自此更加勤奋努力,乾隆十八年(1753) 中举,次年会试中副榜,选为兴安(今横峰)县教谕。二十二年(1757)中进士,改庶吉士,后授翰林编修。二十七年任江南行省乡试副主考官,选拔出来的学者中包括……[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