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人物 > 安徽 > 合肥历史人物介绍11

合肥历史人物介绍11

更新时间:2023-12-30

  李经邦(1852-1910)字达夫,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四弟李蕴章的次子。他自幼勤奋好学,年少时酷爱经史,留心经世之务。24岁便以优贡朝考二等的成绩留做教职用。1880年任内阁中书,赏戴花翎。中年时又博览群书,医卜算数,天文地理无所不通,尤其喜欢探讨天文历算。1893年,由内阁中书筹饷,以道员分任江苏侯补道。当年黄河决堤,清政府召其驻皖劝办。三年时间,李经邦筹款20多万,得到了朝廷嘉奖。后袁世凯担任……[详细]
朱景昭 [] 晚清“庐州三怪” (18231878)
  朱景昭(1823年—1878年前后),字默存,以字行,人多称其朱默存,合肥东乡(今安徽省肥东县)人,道光年间的优贡生,故居曾在安徽省肥东县磨店乡的朱衣郢。曾授候选直隶州州同。其著作有《无梦轩遗书九种》、《劫余小记》、《论文蒭说》、《朱景昭批评西厢记》等传世。与王尚辰、徐子苓并称晚清“庐州三怪”。朱景昭,生道光癸未年(1823)六月十八日寅时,字默存,号朴菴,安徽合肥人,晚清“庐州三怪”之一。清封承……[详细]
王尚辰 [] 晚清“庐州三怪” (18261902)
  王尚辰(1826—1902) ,安徽合肥人,字伯垣,一说字北垣,号谦斋。 后人多称其王谦斋,别号五峰、木鸡老人、遗园老人。王谦斋是同治年间的贡生,官至翰林院典籍(晋五品官的虚衔)。著有《谦斋诗集》,诗作千首,另有《遗园诗余》一卷。为清末合肥诗坛之耆硕。王尚辰,安徽合肥人,官翰林院典簿。年三十余,为诗近万首,汤贻汾叹为奇才。与徐子苓齐名,又与徐子苓、朱景昭有“三怪”之目。《皖诗玉屑》中说,庐州三怪,……[详细]
徐子苓 [] 晚清“庐州三怪” (18121876)
  徐子苓(1812~1876),清末安徽合肥人。 字叔伟,一字西叔,号毅甫,晚号龙泉老牧,晚年又自署龙泉老牧,默道人、南阳子,曾被选授和州学正,分修《安徽通志》,后归隐巢湖之滨(肥东县)龙泉山下。著有《敦艮吉斋诗存》等。是李鸿章启蒙老师之一。徐子苓与王尚辰、朱景昭并称“庐州三怪”。道光15 年 (1835年 )举人。为姚莹门生,工诗古文词,为曾国藩、江忠源、刘铭传所赏。兼通医、卜、相人之术,以鬻文游……[详细]
  龚照玙(1840~1901)字鲁卿。7月4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富户。1871年投效北洋制造局当差,由监生捐纳同知、知府、道员。1890年经李鸿章推荐,总办旅顺船坞工程,并会办北洋沿海水陆营务处。1894年10月24日,日本第二军由庄河花园口登陆,11月6日侵占金州。在这紧急关头,龚照玙身为旅顺船坞工程兼北洋海军水陆营务处会办,本应负起统帅诸将、激励将士、保卫旅顺的重责,但他闻知金州失守后,就以粮饷不……[详细]
  王宝霞(1920—1940),女,汉族,安徽省合肥人。1920年,王宝霞出生在合肥一个封建豪门家庭。自幼忠厚老实,曾在合肥女子职业学校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合肥沦陷,为了不做-奴,王宝霞随祖母、父亲迁居六安。其父参加了省动委会工作。王宝霞与大姑王维芝、小姑王维兰(又名谢冰)、姐姐王宝云,共同参加了在六安成立的第五战区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妇女战地服务团(蒋岱燕任团长)。六安失守后,王宝霞随团撤退到……[详细]
  李刚,原名李大银,1912年11月29日出生,安徽巢县歧阳乡上李村人。少时在私塾读书5年,后在家务农。1941年皖南事变后,参加地方交通工作。1943年10月,因顽保长告密被捕入狱。后越狱回家,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斗争,任巢二区游击队队长。1944年10月1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0月,任巢北工委独立连连长。1946年5月,任皖江联络队队长,率8人8枪从定远返回桴槎山,开辟巢合游击区……[详细]
  徐畹球(1916—2004),合肥人,“龚氏三姐妹”中的三女,自幼过继给上海启秀女中校长徐婉珊,和音乐家周小燕同窗。1946年出面为上海中共代表团寻租办公住宿地点(周公馆)。美籍华人,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贡献。……[详细]
  龚普生(1913—2007)合肥人,外交家,“龚氏三姐妹”中的长女。参加一二九-,燕京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新中国成立后出任外交部国际条法司副司长、司长,1979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爱尔兰大使,是新中国150余位首任大使中的第一位女性,也是第二位驻外女大使。丈夫章汉夫,外交部副部长。1932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经济系。在美国获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硕士,1936年秋参加革命,193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详细]
  在安徽省庐江县笏山乡原先有个莫家庄,解放初期改名为育英村。更改村名的原因是这里出了一位人们引以自豪的著名战斗英雄,他的名字叫莫昌富。莫昌富1938年7月参加安徽省庐江县新四军游击队,在战争年代先后历任班长、排长、付连长、连长、付营长、营长、团参谋长;1950年10月被华东野战军授予“二级人民英雄”光荣称号。立志参军的苦孩子1921年4月,莫昌富出生在莫家庄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老实巴脚……[详细]
  左振儒,字雅南,1897年出生于庐江县同大镇一个清贫农家。他10岁入私塾,饱读诗书8年,阅读了大量中国古典诗词歌赋,能熟记相当多的古典诗词,喜欢吟诗作对,别号“雅南”,取自充满诗情画意的“春风和大雅,杏雨满江南”诗句。左雅南自幼崇尚和酷爱中华传统医学,爱好武术,由于从小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功基,青年时就悉心钻研医学,熟读《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学》、《本草纲目》等大量的医学名著,从中吸取营养精……[详细]
  李迎春,安徽省庐江县人,1988年考入安徽省黄梅戏学校学习戏曲表演专业。1991年毕业分配至安庆市黄梅戏三团工作。从艺十余年,其年历经不少的人生的辛酸苦辣,一路上有春光,但也更有阴霾,曾陪同韩再芬参加过199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首部黄梅戏作品由安徽电视台制作的〈花田错〉,在剧中饰卞书文。1995年曾和福建电视台合作过电视短剧〈门槛〉和〈三言两拍之姑苏奇冤〉。1998年,参加过首届严凤英黄梅……[详细]
  刘卫民,又名刘广志,1900年4月出生于巢县环城乡瓦子圩刘村。刘家几代务农,家境贫寒。刘卫民幼年丧父,在兄弟4人中排行老小。全家靠母亲租种地主的田为生,幼小的刘卫民饱尝了人世间的辛酸。1938年4月,日寇攻占巢城。刘卫民全家随乡人一道,跑反避难。他目睹民族危亡,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的感召下,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1939年8月,刘卫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入伍,任江北游击纵队第十大队参谋,后任巢……[详细]
  马子中,肥西县上派镇中派村马郢人,1907年生,青年时设馆教书,因受表兄颜文斗影响,于1930年加入共产党。参加组建合肥游击队,开展革命武装斗争。先后担任中共合肥中心县委执委、工人部长等。在严店战斗中被捕,始终坚贞不屈,1934年被敌人在六安活埋牺牲。……[详细]
  刘云峰,原名刘传虎,1913年生于长丰县杨庙乡刘老郢的一个雇农家庭。1929年参加革命,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乡长、区委委员、寿-霍工委-部副部长等职。1948年2月,工委在肥东徐庄圩开会,遭国民党广西军和当地民团的包围。刘云峰为掩护工委机关突围,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5岁。刘云峰家境贫寒,少年时代帮地主家放牛,后因不堪地主打骂,回家以卖瓜子补贴家用。云峰14岁时,帮地主家打长工。1929年……[详细]
  童宜仙,1893年出生在合肥西乡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丈夫姓周.排行老三,人们都亲切地称呼她“周老三姐”。她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合肥西乡联络员、党支部书记,临时区委委员、中共合肥中心县委执委,妇女部长,中心县委书记等职。1941年牺牲,时任合肥西乡妇抗会主任。从贫困中接受真理1913年春,童宜仙出嫁到周家,与穷苦出身的丈夫成年累月打短工、干杂活,忍饥受冻,置下了两斗田……[详细]
  童汉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合肥城内中-组织的创立者和领导人。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他两度战斗在合肥地区,因积劳成疾,于1943年8月病逝。汉璋一生追求真理,以身报国,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碧血丹心。童汉璋,1897年出生于合肥东乡童小郢。1918年,就读于安徽法政专门学堂,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熏陶。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安庆,汉璋起而响应,鼓动并组织全校同学投入伟大的-,并始终站在斗……[详细]
  周味韶是合肥地区早期农-动的领导者之一。1927年12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合肥县委宣传部干事、合肥县农民协会主席等职。1932年5月1日,在合肥西乡组织群众扒粮时,他不幸被捕,壮烈牺牲,时年31岁。70多年光阴转眼即逝,可他的英雄事迹,至今还在合肥西乡广为传颂。周味韶原名周韶奇,1901年出生在合肥西乡(今肥西官亭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目睹当时国弱民贫的现状,身为小学教员的周味韶,盼望……[详细]
  陶甲三(1874~1929),名存鼎,号铸九,今长丰县陶楼乡人。陶甲三幼时就读私塾,后师从寿县三义集名儒杨传栋、杨庙前清邑庠生张兆生(陶甲三岳父),学习经、史、诗、赋等各3年,以文笔及品德出众而被同辈誉为寿东南名士。1900年在陶楼小南庄建草屋三间,以教书为生。辛亥革命后倡导新学,陶甲三亦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革新。1913年邀集杨墨香、孙庆之、李玉栋、陶云千等乡里知名人士,借陶氏宗祠创办新民高级小学,……[详细]
  杨光淮(1834--1909),字注之,原籍安徽巢县峏山大杨村人。五岁失怙,依母成长,少有大志,家贫闭门攻读,适太平天国举事,未应童子试。战后,年近而立,行医为业,同治年间,族中事变,携眷由峏山来芜湖,挂牌行医30余年,声名远播。其先祖自明初业医,至光淮已21代,世传妇科,故有“峏山杨妇科”盛誉。清宣统元年(1909)逝世,从九品衔。芜湖峏山杨巷,是其行医之处,医术传于三子杨裕惠。名医杨仲书之祖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