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人物 > 福建 > 福州历史人物介绍15

福州历史人物介绍15

更新时间:2023-12-30

  林仲(1916~1990年),闽侯县(今福州市区)人。民国13年(1924年),参加左翼-。民国1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省港-,被派赴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后任教员。民国17年,被“联共中央”派到西伯利亚金矿担任东方工人文化工作指导员。民国19年,由周恩来决定,调回上海开展工人运动。次年,任中共福建省委《红旗报》主编。曾两次被捕,在狱中坚强不屈。出狱后,到南洋从事爱国救亡工作,在爱国华侨中……[详细]
  叶群(1917~1971年),女,又名宜敬,闽侯县沪屿乡叶厝村人。民国24年(1935年),参加“一二·九”-,后去延安。抗日战争后期,与林彪结婚,追随林彪参加解放战争。1955年,授解放军大校军衔。“文革”中,在林彪指使下,勾结-,捏造材料诬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1967年后,历任“全军文化革命小组”成员、副组长,林彪办公室主任,中共-办事组成员。1969年4月,中共九大以后,任中央委员会……[详细]
  陈体强(1917-1983),中国当代著名国际法学家,福建闽侯县人。193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政治学系,1945-1948年在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国际法,取得博士学位。1948年回国,在清华大学法学院政治学系任教。1950年,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编译委员会副主任兼研究部副主任,其后曾任该学会常务理事和中国政法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1956年以后,先后在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和国际问题研究所担任……[详细]
  林征祁(1917~1990年),字涵静,林则徐六世孙。民国23年(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抗日战争爆发后,投笔从戎,转入中央军官学校第十五期班学习。民国28年,毕业后任部队军官、参谋。民国35年10月,调入中央通讯社,从事助理、、编译工作。民国38年,随社移台北。1953年7月,调任“中央社驻韩国特派员”。1955年,任该社驻美国纽约分社记者,专责采访联合国新闻。1972年,任“中央社纽……[详细]
  李何(1918~1962年),原名洪履和,字祖同,笔名小黎,闽侯县(今福州市区)人。民国22年(1933年),就读于厦门大学,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转入中山大学学习,毕业后到海关任职。抗日战争爆发,参加海关救亡长征团,赴广州、香港、武汉等地宣传抗日。民国27年,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与瞿秋白之女瞿独伊结成伉俪。同年冬,被派往新疆迪化市(乌鲁木齐),改名李何,任《……[详细]
  林廷群(1919~1980年),闽侯县人。14岁入“沈绍安兰记”漆器店学艺。民国28年(1939年)出师,后在家制作漆器。1954年,成为西湖脱胎漆器研究小组成员。制作“南瓜盒”、“十种图案瓶”等作品参加莱比锡国际博览会并获奖。翌年,在第二脱胎漆器厂当技工,擅长地底工艺。1956年,创作“脱胎瓜式盒”,参加福建省民间美术工艺展览,获二等奖,被评为福州市名艺人。廷群采用阴阳模型两用破片干脱、干磨等新……[详细]
  林权(1919~1982年),原名启錝、启宇,字祥权,闽侯县尚干镇人。民国22年(1933年),考入福建乡村师范。后就学重庆国立第九中学、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毕业后,进入南京农业实验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携家归闽,在福建省农事试验场任职。1950年,主持间作稻改连作稻试验,经3年取得成功。在二三年内,全省连作稻面积由原来400多万亩迅速扩大到1000万亩左右,取得粮食大幅度增产。林权……[详细]
  王一平(1919~1985年),闽侯县(今福州市区)人。民国27年(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闽江工委-部部长,闽东特派员,基本地区委员会秘书长,中共闽赣边地委书记,闽赣边游击纵队政委,中共闽浙赣省委(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等职。1949年9月后,历任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共福建省监察委员会秘书长、福州市副市长,中共福州市委代书记、书记、-书记,并兼任福州市劳动大学校长。“文……[详细]
  陈仰曾(1919~1994年),福清县人。早年就读于福建省立师范学校,毕业后回福清任教。担任过福清县里美小学、民众学校校长。民国29年(1940年),赴印尼谋生,被推为万隆玉融公会、清华学校复校委员会委员。民国38年,担任玉融公会常委兼清华学校董事长、万隆中华总会理事。1952年,回国参加建设,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先后担任福建华侨投资公司常务董事、经理,福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福建省归国华侨联合……[详细]
  萧光琰(1920~1968年),闽侯县(今福州市区)人。早年负笈美国。民国31年(1942年),毕业于玻摩那大学化学系,转入芝加哥大学物理化学专业深造。民国34年,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任该校研究员,并任美孚石油公司研究化学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经周折,回到祖国。1951年,任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不久,调到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展页岩油裂化催化剂氮中毒的基础研究,并结合中国石油二次……[详细]
  薛攀达(1920~1981年),福清县人。民国34年(1945年)7月,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化学系。随后在福州格致中学任教。1950年8月,在福州英华中学、福建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任教。由于攀达的教学成果显著,1955年,福建师院组成科研工作组举行两次观摩教学活动,受到省、市教育厅(局)领导和市各中学化学教师的一致肯定。1956年,被评为全省第一位中学化学科一级教师。翌年3月,出席省先进教育工作者代表大……[详细]
  洪深(1920~1984年),艺名洪细妹,闽侯县荆溪镇洽浦村人。10岁进入福州“赛天然”戏班,先习青衣,再学武生,后改学须生。先后师从著名闽剧花旦黄铭卿、闽剧名演员张水官。洪深苦练瓦罐吊嗓法,练就洪亮、悠扬的“金嗓子”,在演唱中善于博采众长,注重声、字、情和高、中、低音的和谐运用,创造出新的板式和唱腔,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是闽剧界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演员之一。扮演《白毛女》中杨白劳、《海上渔歌》中老渔……[详细]
  林寿煁(1920~1986年),闽侯县(今福州市区)人,出身于雕刻寿山石的艺人世家。1954年,发起成立福州市第一个寿山石雕合作小组。同年,雕成《八鹅八燕笔筒》,在苏联、东欧各国巡展后,作品被苏联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收藏。石雕《十三鹅十二燕笔筒》参加省民间美术观摩展览,获一等奖,作品由省博物馆收藏。1957年,雕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花盆送埃及展出。同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名艺人称号,调市工艺美……[详细]
  李铭玉(1920~1991年),原名宝祥,满族,长乐县人。10岁被卖入福州协民社闽剧班当学徒,艺名铭玉。师从叶开发学文戏,从名武生陈春轩学武艺。先学旦角,后改生行。民国24年(1935年),转入闽剧三赛乐戏班,向张江水学小生。在《梁天来》剧中饰苏佩之,崭露头角。与林芝芳同台配戏,演出《蔺相如》、《窦氏女》、《珍珠衫》等,成为闽剧著名小生。民国30年,入旧赛乐闽班,任主角。铭玉扮相俊雅,科套台步美观……[详细]
  陈怀皑(1920~1994年),原姓郑,名衍贤,长乐县首占人,生于福州。民国30年(1941年),考入重庆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民国33年毕业留校,任演出总干事。民国37年,应张骏祥之邀,参加香港永华影业公司拍摄影片《火葬》,任副导演。同年10月,赴冀中解放区,后调华北大学文艺学院第三文工团,任戏剧队长。翌年,调文化部电影局工作。1950年,任影片《陕北牧歌》副导演。翌年,调入北京电影学校表演系任教。……[详细]
  郑贻进(1921~1946年),笔名仓夷,生于新加坡,祖籍福清县渔溪镇。民国25年(1936年),考入华侨中学。次年,回国抗战,辗转于南京、上海、武汉等地,考入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民国28年,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任《救国报》和民族革命通讯社记者。次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0年,转任《晋察冀日报》和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记者。足迹踏遍晋察冀边区,经常在枪林弹雨中采访,热情讴歌抗日军民及解放区的生活,无……[详细]
  严孝章(1921~1986年),闽侯县(今福州市区)阳岐村人。民国31年(1942年),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投笔从戎,入军事委员会战地服务团受训,参加驻印远征军,任新三十八师上尉,转战印缅战区前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新三十师编译室主任。民国35年春,随军赴东北。翌年,主持长春城防工事的构筑。民国38年2月,奉命筹划台、澎防御工事。1952年,任台湾“-军事工程委员会”陆军工程处处长,后入美国……[详细]
  蒋一苇(1921~1993年),闽侯县(今福州市区)人。广西大学肄业。民国37年(1948 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重庆《科学与生活》、《徬徨》杂志主编,中共重庆市委地下机关报《挺进报》,《挺进报》特支宣传委员,在-下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北京任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兼主编,后兼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政策研究室主任。1978年后,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历任副所长、……[详细]
  吴艺五(1891~1976) 又名吴澍,别号艺夫。福建长乐人。中日甲午战争后,福建被划分为日本势力范围,吴艺五自幼生长在列强侵凌的屈辱环境下,激发着强烈的爱国心,少年时代即参加了同盟会,矢志为挽救国家的危亡进行奋斗。在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后,在旧军旅中曾任连长、团长、副官长等职。民国2年(1913年),孙中山兴起讨袁之役,吴随李烈钧、方声涛率先起义于江西湖口。失败后,于民国3年亡命日本,在日重新……[详细]
  王逸慧(1899~1958)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人。1912年高小毕业考入福州英华书院,1918年考入福州协和大学,1920年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由于家境贫寒,从中学到大学,一直是靠奖学金和课余劳动或为人医病的收入来维持学习与生活的。1923年从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留在校教学医院--宏仁医院任住院医师。次年到北京协和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由于勤奋好学,得美籍教授乌利器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