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丁德兴(1327年—1366年),定远(今安徽定远)人,明朝开国将领,济国公。丁德兴生时有异兆出现,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投靠朱元璋,大破洪山寨,后屡建战功。至正十五年(1355年),随军渡江,分兵攻取溧水、溧阳。至正十七年(1357年),攻克宜兴,封凤翔指挥使。后参与了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的战斗,在围困平江时去世,赠都指挥使。洪武元年(1368年),追封济国公,列于功臣庙。 丁德兴后裔聚居山……[详细]
|
吴祯(1328年-1379年),初名国宝,字干臣,定远(今安徽定远)人,明朝开国名将,江国公吴良之弟。吴祯早年随明太祖起兵,为帐前先锋,累功至天兴翼副元帅、英武卫亲军指挥使。他先后参与明朝平定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等割据势力的战争。明朝建国后担任大都督府佥事,封靖海侯。后督理海运,担任剿倭总兵官。洪武十二年(1379年),吴祯病逝,追封海国公,谥号襄毅。后因被追认为胡党,除爵。早年经历吴祯早年便以……[详细]
|
吴良(1323年-1381年),初名国兴,定远(今安徽定远)人,明初名将。吴良早年随朱元璋起兵,为帐前先锋,累功至指挥使,镇守江阴。他在江阴十年,抵御张士诚,成为朱元璋的东南屏障,使其无东顾之忧。洪武三年(1370年),吴良担任都督同知,封江阴侯。洪武五年(1372年),又辅佐征南将军邓愈征讨广西蛮族,平定粤西地区。洪武十二年(1379年),吴良奉旨督建齐王府。洪武十四年(1381年),病逝于青州……[详细]
|
鲁睦,三国历史人物,鲁淑之子,鲁肃之孙。东吴凤凰三年(公元274年)鲁淑去世,他的儿子鲁睦承袭了他的爵位,接掌他的兵马。史料记载《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详细]
|
鲁淑(217年-274年),吴国大臣鲁肃的遗腹子,濡须督张承说他将来必能终当到至。永安年间,升为昭武将军、都亭侯。历任武昌督、夏口督。凤凰三年(274年)病逝,享年58岁。儿子鲁睦继承爵位,统领鲁淑的军队。历史概况吴昭武将军、夏口督、鲁肃遗腹子,既壮。濡须督张承谓终当到至。永安中,为昭武将军、都亭侯、武昌督。建衡中,假节,迁夏口督。所在严整,有方干。凤皇三年卒。子睦袭爵,领兵马。……[详细]
|
凌永顺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凌永顺(1937.4.2- )中国电子对抗技术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生于安徽省定远。197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在雷达隐身、红外隐身、电子伪装和雷达红外复合干扰技术的研究上获得突破性成果。1992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996年、1998年各获国……[详细]
|
樊邦奎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樊邦奎(1958.09.15- )无人机侦察技术专家。安徽省滁州市人。1997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总参某研究所所长,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兼职委员,解放军总装备部光电子技术专业组组长,国家“973”计划项目专家组组长,国家“863”计划主题专家组成员。 我军无人机侦察技术领域学术带头人之一,先后主持多型无人机侦察装备的研制,攻克无人机侦……[详细]
|
穆穆 中国科学院院士
穆穆,大气动力学家 1954年8月31日出生于安徽定远。1978年毕业于安徽大学,1982年获该校理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复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大气科学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副主编。曾任国际动力气象委员会与行星大气及其演变委员会委员、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季刊编委会成员等……[详细]
|
方维海 中国科学院院士
方维海,物理化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55年12月22日出生于安徽省定远县,籍贯安徽定远。1982年毕业于阜阳师范学院化学系,199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院长,亚太地区理论化学家联合会会士(Fellow)。 长期从事光化学过程的理论分析与计算模拟工作。发展和改进了势能面极小能量交叉结构优化方法、旋-轨耦合矩阵元计算方法、直接从头算和基于QM/MM框架……[详细]
|
欧阳颀 中国科学院院士
欧阳颀,非线性科学与生物物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1955年7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籍贯安徽天长。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1989年获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副主任。 主要从事非线性科学及物理生物交叉科学研究。在非线性动力学实验研究中首次发现二维图灵斑图,证实了图灵在1952年提出的斑图形成机制;发现了一系列螺旋……[详细]
|
汉成帝刘骜时期大夫。公元前14年卒。生年不详, 卒于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之子。历任谏大夫、赵内史、幽州刺史、司隶校尉、少府、京兆尹、御史大夫。王骏所历职务皆显能名。王骏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四月庚辰始任御史大夫,至永元二年,历时五年,政有清绩,口碑很好,“众人为骏恨不得封侯”。王骏为御史大夫时卒于官,未及封侯,众人为未封侯而很是不平。班固把王吉比作周朝的伯夷、叔齐,汉代的园……[详细]
|
王吉(?—公元前48年),字子阳,西汉时琅琊皋虞人,官至博士谏大夫。少年好学,以孝廉补授若卢县右丞,不久升任云阳县令。汉昭帝时,举贤良充任昌邑王中尉。敢于直谏昌邑王刘贺贪酒好色,喜欢游猎,不问政事,致使百姓劳役过重,怨声载道,王吉上疏力谏,但未被采纳。汉昭帝死后,大将军霍光执政,刘贺被迎立为皇帝。王吉再次上疏规劝刘贺要敬重大臣,勤于国政,但仍被拒绝。刘贺在位仅27天就因-被废黜。他为昌邑王时的臣僚……[详细]
|
弃官寻母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详细]
|
第十一代魏国公徐文爵(1645–1645),徐弘基之子。明亡后,弘光元年被弘光帝封继魏国公,同年归降清朝。……[详细]
|
第十代魏国公徐弘基(1595–1645),徐维志之子。万历二十三年七月,继承爵位。万历三十五年,协守南京兼领后军都督府。万历三十七年四月,提督操江。天启元年,以疾辞任,加太子太保。明末崇祯十四年,再次镇守南京,加太傅。谥庄武。徐文爵继承爵位。……[详细]
|
第九代魏国公徐维志(1589–1593),徐邦瑞之子。万历十七年九月,继承爵位。万历十九年,担任协守南京兼领后军都督府。万历二十一年八月去世。徐弘基继承爵位。……[详细]
|
第八代魏国公徐邦瑞(1572年–1589年),徐鹏举死后,隆庆六年四月,徐邦瑞承魏国公。万历二年,担任南京中军都督府佥事,万历十七年去世。徐维志继承爵位佥事,万历十七年去世。徐维志继承爵位。……[详细]
|
第七代魏国公徐鹏举(1518–1571),徐俌之孙,正德十三年十一月继承爵位,守备南京兼中军都督府佥事。嘉靖四年加太子太保,统领中军都督府。嘉靖十七年四月,守备南京。隆庆五年二月去世。徐邦瑞继承爵位。徐鹏举曾宠幸其妾,冒封夫人,欲立其子为嫡,坐夺禄。……[详细]
|
第六代魏国公徐俌(1465–1517),字公辅,持重,善容止。成化元年,徐俌继承魏国公,担任南京守备,因怀柔伯施鉴(施聚之子)以协同守备为上位,徐俌感到不平,于是上奏,诏书令以爵为序,遂成法律。弘治十二年(1499),给事中胡易、御史胡献因上奏而下诏狱,徐俌上章论救。正德年间,上 书反对明武宗郊游。徐俌曾经与无锡百姓争田,贿刘瑾,为时论所讥嘲。徐俌死后赠太傅,谥庄靖。……[详细]
|
五代魏国公徐承宗(1448–1464),正统十三年七月,徐承宗继承其兄徐显宗的魏国公爵位。天顺初年,担任南京守备,并兼领中军都督府,任内公廉恤士。死后,其子徐俌继承爵位。……[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