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徐骧(1867—1895),家名来昭,字云贤,又称徐昂,祖籍镇平(蕉岭)兴福镇谷仓村,是蕉岭徐氏开基祖徐探玄17世孙。1765年,其高祖徐俊彩率全家迁台湾苗栗县头份镇垦殖。徐骧18岁中秀才,曾掌教蒙馆。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清廷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割给日本。他在苗栗头份组织义军,与吴汤兴共商抗日保台大计,日军在基隆登陆后,他充当吴汤兴右翼,沿途设伏,痛击进犯新竹之敌,杀敌200多人。不久……[详细]
|
黄开文(1866—1936),名顺兴,字锡臣,高思程官人。1896年黄开文到天津就读天津电报学堂专攻电报专业。毕业后从事电报建设。清末洋务运动时,全国刚设置行省。黄开文任职劝业道,开始设立局,对农业、工业、商业、矿业、渔业、牧业、林植业以及砖纸、砂糖等行业,均按局计划规定实施,努力推广科学技术,亲自动手创办,成绩昭著。由于他先后总办道清铁路、督办同成铁路,皆有成绩,后调任湖北汉口黄德道台兼代巡警道……[详细]
|
吴汤兴(1866—1895),字绍文,祖籍蕉岭三圳伍子湖,其先世于清乾隆年间(1736—1895)由镇平渡台垦殖,定居于台湾苗栗县铜锣乡。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清廷签订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给日本,全台各地纷纷组织义军抵抗日军入侵。义军大将军丘逢甲任命吴汤兴为苗栗义军统领,吴汤兴命丘国霖、吴绍洸置快船大鼓,遇有紧急军情飞船击鼓传令。义军军纪严明,士气旺盛,苗栗富户大力予以资助。1895年农历五……[详细]
|
钟文南(1860—1920),家名宝僖,新铺镇霭岭村人,清花翎布政史衔,直隶补用道(从二品)。其父钟孟鸿清咸丰进士,以廉直饮誉于时;其长兄子华,清同治廪生,以写《苍梧怨》驰誉京华;三弟宝兰,清光绪举人,曾任湖北枣阳县县令;四弟应同,光绪举人,曾任安徽太和县县令。钟文南长期担任清驻外使节,历任巴西公使馆参赞、美纽约正领事、美旧金山总领事。任旧金山总领事期间,1906年4月18日凌晨,美加州地区(含旧……[详细]
|
黄开甲(1860—1905),高思程官人。伯父黄道崇曾任清道台;父黄岳川曾留美,回国后任翻译,开甲为其长子,自幼聪颖好学。1872年清廷接受容闳的建议,由丁日昌、李鸿章等大臣奏清廷批准,派遣首批幼童30人赴美留学。当时清政府决定:每年送30名幼童赴美,出国时有汉文教师陪行,使幼童赴美后仍可兼习中文。其留学经费由上海海关总税款中每年拨银120万两作为留学生的费用。并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让幼……[详细]
|
徐省吾(1855—1941)字信麟,家名省贤,晚号“城北老人”。蕉城镇城西村人。自幼聪颖好学,清光绪初秀才,于1884年考选为拔贡,其诗文均好,有客家才子之称。曾任江西省宜春县通判,负责押运粮银至北京,足迹走遍大江南北。因其母黄氏及祖母吴氏先后去世,乃辞职归里,任镇平桂岭书院镇雅堂山长(教务主任)。当时地方治安不好,常有土匪骚扰抢劫,乡人谋办团练局,公推徐省吾为局长,绥靖地方。他不想长居乡下,地方……[详细]
|
汤用巨(1831—?),原名华才,高思镇高思村赤岭背人。1848年考取秀才。咸丰五年乙卯(1855)考取举人,第二年获“例进士”。钦加翰林院待诏,诰授奉政大夫。在京几年后,衣锦返乡。曾为祖屋题“联新居”,撰联“联理同心花萼秀,新铭又日幅陨长”,以勉励后世兄弟友爱。题三副堂联。其中正堂联:赤岭启堂基,峰高土厚,卜筑落成自可栽培兰桂;白水迎庭院,源远流长,波涛涌起何难奋发蛟龙。左堂联:联和气于一堂,但……[详细]
|
徐锡南(1825—1893),谱名理楚,号觉臣,兴福镇桃溪村人。他一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经史,知识渊博,道德高尚。是清光绪初年恩贡生,镇平(蕉岭)儒学教谕兼任“桂岭书院”院长。徐锡南的住宅名“五知堂”。之所以命名“五知”,他在桂岭书院常对其学生阐述:“一个人不论做好事、坏事,必然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人知。故每个人必须做到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要做好人,多做好事,决不能做任何见不得人的坏事。大凡……[详细]
|
徐徽字宏猷,怀仁乡(今蕉岭)人,徐云崖八世孙。1629年程乡县岁贡生。在家乡设馆教授学生,望重乡里,学生中多知名人士。天启年间,盗匪蜂起,因盗匪案株连很多良民,徐徽为众多善良百姓辩白平反,30多户。当年地方不靖,为了地方安宁,百姓安居乐业,徐徽奔走呼号,请求广东上 书王朝,力陈建县治之理由。陂角人赖其肖写下《请开筑县城池呈稿》,在众人努力下,终于在1633年,明王朝下令,析程乡(梅县)之龟浆二图、……[详细]
|
徐铿1549年己酉科举人,原籍怀仁乡(今蕉岭),后迁梅县,蕉岭徐氏开基祖徐云崖(探玄)7世裔孙。父亲徐嘉祉,字君宠,号梅林,明正德十五年贡生,任江西龙南知县。徐铿少立志承父业,立号幼林(幼小的梅林)。1556年领乡荐任广西罗城县令。罗城县治在万山丛中,汉瑶杂住,罗城有3个里(里,行政区划)被瑶族酋长占据。徐铿到任后,免去冗役苛税,招流民耕种,分化瑶族恶势力,结果归还3里田地给汉民耕种。罗城汉民刻石……[详细]
|
钟海文(1935—1995),广福镇铁坑村人。1949年9月,他入伍蕉岭文福工作队,参加土地改革,访贫向苦,扎根串连,发动群众,斗垮封建地主阶级,建立农村基层政权,成绩突出,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曾任广福乡人民政府干部,县委审干办公室专干、县委机要秘书。1961—1974年7月,钟海文先后任中共蕉岭县委新闻秘书组副组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1974年8月至1981年1月,任中共蕉岭县委常委、……[详细]
|
钟增华(1935—1994),新铺镇霭岭村人。1955年他在蕉岭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大埔县百侯中心小学任教,成绩突出,连续几年被评为先进教师。195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调入《大埔报》社、中共大埔县委办公室,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60年代,钟增华调回蕉岭,在蕉岭蓝坊公社、新铺公社任公社副书记,后调中共蕉岭县委宣传部。70年代任蕉岭东方红公社书记,期间,公社社员喜欢找他咨询,他也经常到群众家里串……[详细]
|
张帆(1930—1996),家名宏海,笔名缅英。兴福镇神岗村瑶岭人。高中毕业后,曾任小学教师,后考入梅县银行学校。1952年先后任蕉岭人民银行秘书、行长。后任蕉岭神岗大乡党委书记及在梅县地区外贸局工作。1959年调广东省委工作,继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交政治部科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处长、省人民政府首任法制局局长(厅级)。张帆为人忠厚,热爱工作,爱国爱乡。热心为故乡的建设事业出谋献策。当年蕉岭请求……[详细]
|
钟广荣(1927-1988),新铺镇长江村人。早年曾就读于南华学院。民国38年(1949)9月在蕉岭中学任教。195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中学教师、中学校长、土改工作队组长、县文教科科员、科长、县教育局局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还被选为中共蕉岭县委第四届委员、蕉岭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3-1972年,钟广荣在担任新铺中学校长期间,严谨治校、关心学生,树立严、勤、实的优良校……[详细]
|
徐亩元(1926-1981),原名淼源,蕉城镇黄田村人。他7岁入本村乐群小学读书,13岁入县立中学,未及初中毕业,即因家贫而停学。民国31年(1942)秋,他受聘担任乐群小学的代课老师。同年12月,在大哥徐森源的带动下,在惠阳横沥参加抗日救亡团体--东区服务队,开始接触马列主义,思想日趋进步。民国33年3月,在博罗县联和乡加入中共领导的抗日游击武装东江纵队,担任东江纵队北上先遣队政工干部。8月,加……[详细]
|
陈耶夫(1925—1999),原籍广东省大埔县茶阳镇。出身贫苦,中学毕业后在家乡小学任教,1946年9月考入广州文化大学。1949年2月,他带领仲恺农校8名学生参加梅埔丰游击队。以后在大埔县委及梅州地委梅公干校工作,后任《兴梅日报》采访主任,《兴梅农民报》编委。1952年任土改工作队长,立一等功。1953年后在蕉岭中学任教导主任、副校长,1982年起任蕉中校长7年,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详细]
|
张志瑶(1925—1999),原名志姚,家名汉怀,笔名静江,徐溪镇黄坑村人。因家贫仅读小学5年。1947年夏经地下党员王志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及参加游击队,任武工队队长。1948年3月2日,闽粤边纵司令员刘永生部署攻打蕉城,派刘雨舟、张志瑶2人侦察敌情,张深入了解详细情况后,连夜赶回向-汇报。战斗打响后,他作为刘永生的通讯员,冒着枪林弹雨传达司令员的命令,终于攻克蕉城。1949年春,为了解决部队给……[详细]
|
钟文聪(1923-1986),家名关保,三圳镇上九岭村人。幼年随父母至印度尼西亚,民国24年(1935)回国,先后在本村小学、三圳公学、蕉岭中学、梅县华南中学、东山中学学习。民国34年(1945)8月,抗日战争胜利,钟文聪放弃返印尼的机会,决定留在国内参加革命。民国3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家乡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在钟文聪的发动下,上九岭成立了儿童团、民兵、妇女会等组织。他组织群众夜间放哨,发动……[详细]
|
曾谋(1921—1993),家名祥振,新铺镇同福村门向东人。其父曾鸿悦在新铺圩经营曾悦盛盐店,爱好弦乐,店中友朋聚会,弦歌不绝。曾谋自幼在弦乐氛围中长大,耳濡目染,早懂音律,学会拉弦弹琴,父子两人经常合奏弦乐,一时传为佳话。旧时新铺圩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日是“仙人叔婆生日”,店员船工虔信仙人叔婆,捐款集资请汉剧戏班做戏,一连十天晚上演出。演出的戏班主要有来自大埔汉剧戏班。三四十年代,黄桂珠(后曾任广东……[详细]
|
黄德维(1918—1995),家名锦炜,蓝坊镇程官村人。他于1939年投奔抗日部队黄涛部62军157师任中尉科员,参加两次粤北会战,以军功升为少校。1943—1945年,他担任民办报纸《蕉岭新报》,该报一面宣传抗日,一面对国民党腐败现象予以揭露抨击。群众对该报有好评。1945年春,经中共党员陈柏麟介绍黄德维加入民盟,日本投降后,奉命到台湾发展组织。1948年春,因身份暴露撤回大陆。1949年2月,……[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