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丘念台(1894~1967)丘念台,初名伯琮、国琮,后改名琮、念台、旷、弘空等,出生于台湾省,原籍广东镇平(今蕉岭)。父逢甲,是清光绪年间进士,曾在台倡组民主国,后回大陆从事政治活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清廷割让台湾给日本,丘随父归原籍广东。民国元年(1912)考入上海私立大同大学。民国3年赴日留学,民国8年入读东京帝国大学,习矿冶。民国14年学成归国,一度任教中山大学。旋北上任沈阳兵工厂技……[详细]
|
野曼 (1921~)广东蕉岭人。中共党员。194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1939年起与蒲风主编《中国诗坛岭东刊》,1946年主编《新世纪》月刊和《中国诗坛》。建国后,先后主持《广州日报》、《羊城晚报》文艺副刊。1985年起任《华夏诗报》总,编审。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国际诗人笔会执行副主席。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短笛》、《南国诗情》、《爱的潜流》、《迷你情思……[详细]
|
黄恨园(1921—1956),原名秉忠,兴福湖谷岗子下人。南华学院肄业及重庆工专毕业。重庆工专毕业后任梅县《中山日报》副刊主编。1944年冬,入侵日军垂死挣扎,同盟国中国战区号召知识青年从军,恨园毅然辞去,参加青年远征军,他以爱国青年的热情,写《从军诗草》一书,以下选录“从军”、“入营”、“远征”三首:从军 从军慷慨竞签名,十万青年赴远征;热血由他埋北海,头颅留我炸东京。围攻水陆双栖战,登陆中盟二……[详细]
|
鲁突(1912—1977),原名陈木见,别名陈飞鸿,新铺镇黄虞村人。他出生于印尼。在印尼华侨学校读小学。1931年回国后,梅县东山中学及省立五中(梅州中学)读书。1934年考入广东省地政养成所学习测绘专业,后又考入国民党中央军校广州分校地政班,结业后分配到广东南海县土地登记处,1938年1—8月任该处地形测量员。1938年9月,鲁突辞职投入抗日队伍,考入陕北抗日军政大学,于次年5月被分配任晋东南抗……[详细]
|
丘清英(1908—1952),文福镇坑头村人。曾用名丘勃海、丘勃、丘金汤、丘健生、白健生、黎健生等。1923年丘清英就读广东韶关师范学校,1925年在广西军队任司书、副官等职。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潮州分校4期步兵科。毕业后参加北伐。在东路军任排长、连长。后任20师、教导第一师、61师等部的连长、队长、营长、副团长。1932年在十九路军参加“一·二八”淞沪战役,率全营与入侵日军浴血奋战,在上海的闸……[详细]
|
曾潜英(1905—1976),字特生,新铺镇南山下人。梅州中学毕业后考入黄埔军校一期,1925年1月毕业,任粤军第1师2团排长,次年4月任该师3团机炮连连长。1927年春考入中央军校高级班,毕业后升任少校参谋、营长。1931年升任上校参谋。1932年入陆军大学10期,1935年夏毕业,任陆军4师少将参谋长。1937年,任186师548旅少将旅长,率部防守广东省从化,日军近卫师团进犯,他以1个团固守……[详细]
|
刘正杰(1903—1959),三圳镇福北村五杠楼人。曾就读于蕉岭中学及梅县东山中学。中学毕业后先考入厦门大学,后转读大夏大学。大夏大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读日本东京明治大学研究院,毕业后回国参加抗日部队,在国民党157师黄涛部任校级文职人员。1937年8月,黄涛兼任厦门警备司令,为防止日军入侵,刘正杰协助黄涛师长在沿海构筑防御工事,加紧训练民兵。9月,中共中央派邓子恢与黄涛谈判,刘正杰负责草……[详细]
|
丘嵩(1903—1937),兴福镇东山村人。1913年启蒙,1919年6月毕业于东山文魁学校。1922年6月蕉岭中学毕业,1924年8月考入汕头警官学校,毕业后参加警政工作。1927年春考入中央军校5期工科。1932年参加蒋、冯、阎中原大战。1934年升任13军4师19团中校团副。1937年8月25日,在抗日战争南口战役中壮烈殉国。当年的南口战役,日军投入兵力7万人,中-队投入6万人,历时18天,……[详细]
|
丘成清(1903—1977),字应西,号安圻,文福镇羊岃头人。出身于书香之家,年幼时得先贤丘逢甲资助读完小学。中学毕业后任觉新学校校长,后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后投入蔡廷锴领导的十九路军。1932年“一·二八”日军入侵上海,丘成清任连长,上海江湾战场,与入侵日军浴血奋战3个月。上海停战后,随十九路军到福建。1933年10月21日,十九路军领导人蔡廷锴、李济深等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详细]
|
林应祥(1900—1932),新铺镇彭坑村墩子下人。幼年在五全学校启蒙,名列前茅。中学毕业后,在宿儒林岳东的私塾就读,聪颖勤奋,老师视其为学生中之千里马。1924年林应祥投笔从戎,在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东征、北伐、屡建军功,抗日战争时已升任中校营长,率领600健儿驻防上海。1932年“一·二八”日军入侵上海,其最精锐的久留米师团,装备精良,有重武器坦克、大炮,更以海空军配合,向中国守军猛扑。林应祥……[详细]
|
刘国桢(1899—1934),家名宝贤,号蔚孙,三圳镇东岭村人。其祖父永蔚,旅印尼小商。父月舫,清末秀才,长期在乡“川上 书院”牖民学校执教。月舫生三子:国桢、国彬、刘健。国桢5岁启蒙,牖民学校毕业后升入蕉岭中学,高中在梅州中学及东山中学就读,毕业后回母校牖民学校执教一年,曾撰牖民学校校歌,歌词:“栽成后进,劲节高风,他年翠柏苍松。中流砥柱,钟鼎铭功,壮哉吾校英雄。”鼓励学生奋发向上,早日成材为国……[详细]
|
林柏森(1897—1960),蓝坊镇峰口村人。他在蕉岭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平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毕业后到边防军第3师工兵营入伍,即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9期工兵科,1923年毕业后,回广东在邓仲元的第1师工作,不久调入孙中山大本营军政部讲武学校任区队长,升任第1师少校参谋。1925年随第一师参加东征,在东征战役中,他判断敌情,拟定作战计划,对打败陈炯明叛军起了决定性作用。广东战局平定后升任第1军少……[详细]
|
钟伦五(1895—1964),字韵梧,新铺镇霭岭村人。其父应熙,清光绪廪生,曾协助丘逢甲创办镇平中学堂(今蕉中),任监督(校长)兼教习达六年之久。钟伦五中学毕业后考入广州师范,在岭南著名画师高奇峰门下刻苦学习,同窗一百多人,唯有伦五与张坤仪女士两人正式成为高奇峰“天风画楼”的入室弟子,曾获大师亲赠书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经李伯球及钟岱的推荐,钟伦五就任兴宁县政府承审一职(李伯球任县长),任内……[详细]
|
徐健行(1893—1936),字再侗,蕉岭县城南下儒林第人,书香世家,其故居城南书室,门联为其兄亦禾撰写:“人才思学士,文化吸欧洲。”他于1915年东吴大学法律系毕业,回广东后适孙中山援闽粤军张民达旅长见徐健行中英文俱佳,任为军法官。1918年援闽粤军告捷,他被任命为福建省建宁县县长。1923年张民达升任建国二师师长,他被任命为秘书长,叶剑英任参谋长,参与讨伐反动商团及叛军陈炯明等战役,卓立战功。……[详细]
|
徐白光(1893—1966),家名宽郎,蕉岭县城南下儒林第人。1906年徐白光到上海,1910年考入上海南洋大学。是年10月10日,他与范本中等正在学校球场散步,忽见一日本人乘黄包车到球场墙外,不付车费并辱骂黄包车夫,耍无赖想溜走。徐白光义愤填膺,把日本流氓痛打一顿,责令付给黄包车夫车费。事后日本人投诉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咨文南洋大学及照会上海法院。当时南洋大学慑于日本总领事的威势,曾劝徐白……[详细]
|
林孝图(1893—1949),字桥生,号兰陔室主,白马乡(长潭镇)峡里村人。祖父寅宾通经史,父汉桥为晚清秀才。其祖父、父亲早逝,由祖母陈定娥、母亲丘玉贤含辛茹苦抚育成人。他师从著名宿儒陈芝邺、丘逢甲,勤奋攻读,学识渊博。1912年,林孝图在峡里村创办三仁学堂,主讲经史。1922年,他担任蕉岭县议会代议长时,主办白马乡峡里(上峡)第四保国民学校,后与下峡第五保国民学校合并为新民学校,推举林杰元为校长……[详细]
|
黄力生(1891—1945),字宗宪,家名锦辉,蓝坊镇程官部人。1909年在镇平中学堂(今蕉岭中学)毕业,名列前茅。旋考入广东法政专门学校,1914年毕业后,又考入当时为培养县官而设立的“广东课吏馆”。在该馆结业后,由广东巡按使署委派任广东潮阳县县长,在任期间,整饬吏治,四境安宁。潮阳县人感其恩德,拟为他鸠建生祠,黄听后极力劝阻,认为为政清廉,安抚黎庶,乃应尽之职责。他任满回乡但接任者不体恤苍生,……[详细]
|
陈辅臣(1885—1914),字益年、菊蕙,新铺镇福岭村人。清光绪末年,广东编练新军,他投笔从戎,1903年考入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创办的虎门讲武学堂。1907年毕业后在李准水师巡防营任职,当时他暗中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组织。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失败后,避难境外。武昌起义后,陈辅臣返国参加光复惠州,任游击营长,获光复惠州金质奖章。是冬,任姚雨平部营长,参谋、军械课长等。北伐军解散后回广东,陈炯明任命……[详细]
|
黄建坤(1901—1934)黄愚川之侄,字涤民,聪明好学,甚得愚川疼爱并倚重。1926年间,建坤负责黄增记店务,热心公益,重义轻财,颇受同业敬重。1929年26岁时,被选为蕉岭县0会长。在任期间,倡议商店不售伪劣商品,不随意哄抬物价,对短缺资金店铺给予支持等。是年6月粮荒,他除要求米店不要抬价外,带头捐米施粥,救济断粮贫苦居民。冬寒时,0赠送几十张棉胎给贫困受冻者。1929年10月24日,朱德军长……[详细]
|
黄愚川(1871—1932),家名德兴,号炜,字愚川,兴福镇湖谷村岗子下人,晚清秀才。清末至民国初年,他曾在谷仓下徐姓“槐林家塾”、东山“创兆学校”及湖洋桥“泗水东山”设馆授徒。其时,谷仓下徐姓与东山丘姓因事失和,他以老师身份多次调解,终使两姓乡亲尽释前嫌和好,至今乡人仍津津乐道。黄愚川擅长医术,在教学之余,常为贫苦病人免费出诊,乡里称赞。他精通经史,勤于作诗,有《愚川乐府》、《节景歌》等作品问世……[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