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廖振 (1933~2015.3.24)原名廖其光。广东梅县人。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1947年参加解放军,历任闽粤赣边区纵队战士、班长、警卫员、排长、区武装部长,兴梅军分区独立二营参谋,武汉军区预备8师22团防化兵指导员、主任,1958年转业,任朝阳市农科所及气象台秘书,辽宁省作协专业作家,广东梅州市文化局艺术科长,梅州市文联常务副主席,专业作家。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详细]
|
梁宽,这个黄飞鸿的徒弟是真实存在的,他的家乡在梅州市梅县区。常常看到《黄飞鸿》里面,黄师傅的徒弟梁宽,自报家门总说:“梅州梁宽。”在所有的弟子中,黄飞鸿颇为看重梁宽,认为他能继承自己的衣钵;可惜梁宽命短,英年早逝时年仅二十五岁。清朝末年当中国农村经济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迅速解体时,大批农民开始涌入城市,梁宽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人物设置显然是电影的编导刻意为之,因为真实的梁宽是从小跟黄飞鸿一起长大的城……[详细]
|
程贤章 (1931~2013.1.25)广东梅县人。中共党员。1953年毕业于广西大学语文专修科。曾任土改队员、中学和干部文化学校教员、《汕头日报》、《梅州日报》创办人、《风流人物报》主编,广东文学院副院长、院长。广西师范大学、嘉应大学客座教授,外语外贸大学客家研究所顾问,广东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6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樟田河》……[详细]
|
叶静子,已故元帅叶剑英孙女,叶明子的姐姐。1975年出生,香港星际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静子13岁留学美国,大学主修心理学。2001年在香港举办“拥抱吉祥——西藏珍宝展”,大获成功。现为王京阳之妻,共同育有一子。叶静子1975年出生在北京。爷爷叶剑英给她取名静子。5岁前,叶静子是个安静乖巧的孩子。常常有客人拜访叶剑英后,起身告别时才发现屋里还有一个瞪着眼睛不出一声的小姑娘。但是小孩子长得快,变……[详细]
|
叶选宁少将1938年10月生,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人,香港出生,曾化名岳枫。父亲叶剑英,母亲曾宪植。1960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电子工程系,在株洲上饶无线电元件厂实习,接着又转到江西上饶。1974年,在一次往粉碎机里送料时,不幸被机器轧断右臂;事情汇报到周恩来处,周亲自下令抢救,当地医疗部门才把断臂帮他接上,但从此右臂功能全无(后来叶练就了一手刚劲潇洒的左手行书)。1970年……[详细]
|
梁春广(1939.02.01-2003.05.27)半导体器件专家。广东省梅县人。196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电子工业部第13研究所副所长、科技委主任、高级工程师。60年代在锗高频管和硅MOSFET研制中作出贡献,做为参加者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70年代作为主要负责人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GaAs FET,在全面的器件参数、结构和工艺设计,解决亚微米删制作难题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详细]
|
廖万清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廖万清(1938.11.11- )医学真菌病学专家、皮肤性病学专家,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职特级、总后勤部一代名师。出生于新加坡,祖籍广东梅县。1961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现任第二军医大学皮肤性病与真菌病研究所所长,长征医院皮肤性病与真菌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医学真菌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医学真菌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军第九届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专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皮肤病与性病……[详细]
|
古德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古德生(1937.10.13- )采矿工程专家,广东省梅县人,1960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任中南大学教授。他开创了我国振动出矿技术和地下金属矿连续采矿技术新领域;发明颠振型振动出矿机,开发出系列装运、筛洗工艺的新型振动设备;创造了与自主研发的振动连续作业机组配套的无间柱连续采矿法;针对松软破碎矿体开采条件,发明了“开采环境再造深孔诱导崩矿嗣后充填采矿法”;首创具有我国特色的“区域矿……[详细]
|
李元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李元元(1958.10.3- )粉末冶金和铸造专家。广东省梅县人。1982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87年和1998年研究生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分别获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长,华南理工大学国家金属材料近净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粉末冶金分会主任委员、铸造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长期从事粉末冶金和有色合金材料制……[详细]
|
陈志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陈志杰(1963.1.18- )空管技术专家。生于广东省梅县。1982年毕业于空军工程大学。现任空军某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担任国家空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航空学会航电空管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空管专家。获军事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空中管制技术研究,主持完成20余项国家、军队重大科研项目,在自动化协同管制、空域管理与控制及信息处理方面做了基础性和开拓性工作,于上世纪90年代初成功研制出我军首套机……[详细]
|
钟惠澜(1901.6.24-1987.2.6),医学家。原籍广东梅县,生于葡属东帝汶的叻利岛。1929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北京友谊医院名誉院长,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教授、所长。首先证明了中国中华白蛉是黑热病的传染媒介及阐明犬、人、白蛉三者在黑热病传播流行环节中的关系,提出用骨髓穿剌的方法进行临床诊断,并首先应用“钟氏”黑热病补体结合试验方法诊断黑热病首次发现淋巴腺……[详细]
|
杨简(1911年8月8日—1981年5月10日),出生于广东梅县。病理学家、实验肿瘤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杨简于出生于广东省梅县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父亲为清末拔贡,辛亥革命后当过中学教员,还曾任广东省政府秘书长。杨简的父亲在考取拔贡之前是一名秀才,杨简深受家庭读书学本领的教育和影响,自幼勤奋好学,聪明伶俐,少年时就读于广州中山大学附属中学。1……[详细]
|
李国豪,(1913.4.13-2005.2.23),桥梁力学专家。广东梅县人。1929年考入同济大学。1940年和1942年先后获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和特许任教博士学位。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名誉校长。博士学位论文《悬索桥按二阶理论实用分析方法》称著德国,因而被名为“悬索桥李”。-期间,研究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的振动问题。著有《桁梁扭转理论桁梁桥的扭转、稳定和振动》……[详细]
|
黎尚豪(1917年4月10日—1993年1月24日),出生于广东梅县。藻类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黎尚豪出身于广东梅县的中医世家,5岁时进入本乡崇德初级小学,1927年考入梅县县立高级小学,1929年毕业后考取省立梅州中学;1935年毕业于梅州中学高中部,同年考取中山大学生物系;大学期间,因学习成绩优异,一直获奖学金资助,并在1939年毕业,获理学……[详细]
|
黄子卿(1900年1月2日—1982年7月23日),字碧帆。出生于广东梅县。物理化学家、化学教育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常委。黄子卿于1900年1月2日出生于广东省梅县一个工厂主家庭。其父经商兼开办工厂。外祖父家系书香门第,藏书甚多,舅父留学日本。黄子卿自幼受外祖父和舅父影响,喜欢读书。1904年黄子……[详细]
|
(1738—1795)罗芳伯,原名芳柏,俗称罗大哥,梅县石扇西南村人。清乾隆三年二月(1738年3月),出生于耕读之家。少年时“负奇气,性豪爽,尤喜结纳”,“自幼学文习武为群儿冠”,“尝于学书习剑之余佐治耕牧,遇事勤奋,乡里称之”,“成年后,由于业儒不就,又不甘老死乡曲。“乃怀壮游之志”,想出洋到东南亚去干一番事业。 清乾隆十七年(1772年),年已35岁的罗芳伯,乡试不第,怀着“燕雀安知鸿鹄志……[详细]
|
蔡蒙吉(1245—1276),南宋爱国诗人、抗元英雄、民族英雄,著名社会活动家。12岁中进士,被时人誉为“神童进士”,其祖父蔡若霖、父亲蔡定夫均为进士,因此当地有蔡府“一门三进士”之佳话。公元1276年,蔡蒙吉率孤军与元军作战,城陷被俘,英勇不屈从容就义,年仅32岁。景炎三年,元将易正大攻陷梅州,州官降敌,蔡蒙吉坚持抵抗,统率义军与之激战,守城半月,终因援绝而兵败被俘,-于兴宁县,元将令其部下施以……[详细]
|
刘复之,1917年3月出生,广东梅县人。1937年11月革命,入陕北公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学习,后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任朱德、刘伯承、邓小平秘书。1941年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锄0部副科长,科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锄0(保卫)部部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社会部科长,中央局冀鲁豫土改工作团组长,中共中央华北局社会部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兼第1处处长。1……[详细]
|
(1756—1826)宋湘,字焕襄,号芷湾,梅县白渡象湖村人。7岁入蒙馆,从师就读。9岁能文,出口成章。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年)应嘉应州童子试,名列榜首。次年应童子科试,又居第一。乾隆三十五年至四十三年,宋湘在家一边读书,一边务农。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年)进入嘉应州学宫就读。同年应府官及学政小考,得中秀才。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秋,宋湘赴省参加乡试,才压群秀,独占鳌头,高中解元。旋……[详细]
|
林风眠是一位融合中西画法的绘画大师,但他走了一条与徐悲鸿不同的艺术道路。林风眠(1900—1991)出生在广东省梅县一个农民家庭。祖父是一位木匠,林风眠小时候给祖父当助手,并学习书法和中国画。18岁的时候,林风眠赴法国勤工俭学,开始学习油画。后来,他又到德国,对欧洲古典绘画大师十分敬仰,同时,对后期印象派、现代诸流派也怀有浓厚的兴趣。1925年,林风眠回国,任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20年代……[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