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人物 > 广东 > 梅州 > 梅县历史人物介绍4

梅县历史人物介绍4

更新时间:2023-12-30

  黄伟经 (1932~)广东梅县人。中共党员。1957年毕业于北京俄语学院。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广州三联书店见习生,广东台山县区工委秘书,《南方日报》记者,《羊城晚报》记者、记者组长、采访部副主任,广州航道局黄埔处政工办主任,花城出版社《随笔》杂志主编,编审。广东省作协理事。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告别〈随笔〉》、《一个当代神话的终结》、《访苏散记》、《……[详细]
  黄浪华 (1940~)笔名浪花、余学田。广东梅县人,生于马来西亚居銮。1949年回国。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广东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解放军海南军区团宣传干事,广州军区政治部专业创作员,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组长、副社长,中国华侨出版社副总经理、总经理,中国华侨文学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海内与海外杂志社社长、总,编审。1965年出席全国青年业余创作积极分子大会。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详细]
  郭伟强 (1937~)笔名山天虎、钟玉操。广东梅县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外贸经济系。历任北京对外贸易学院教师,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副处长,副译审。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电影文学剧本《客从何来》、《生死树》,译著长篇纪实文学《日本帝国的衰亡》、《从乞丐到元首》、《天外来客》等。……[详细]
  古远清 (1941~)广东梅县人。196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在中国内地、台湾、香港及吉隆坡出版有《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庭外“审判”余秋雨》、《古远清自选集》、《余光中:诗书人生》、《……[详细]
  张又君 (1915~1992)笔名黑婴。广东梅县人。民盟成员。1932年入暨南大学外语系。1933年在上海从事文学写作。历任印度尼西亚《新中华报》、《雅加达朝报》,印尼《雅加达生活报》总。回国后任《光明日报》、副刊《东风》主编,高级。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漂流异国的女性》,短篇小说集《帝国的女儿》、《时代的感动》,中短篇小说集《红白旗下》,散文集《异乡和……[详细]
  张宿宗 (1941~)笔名程乡、石螺。广东梅县人。1964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历任《湖北日报》、文艺副刊主编,《旅游导报》社长、总,《湖北日报》高级。湖北作协杂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武汉作协、湖北省诗词学会理事。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论文集《记者的古文素养》,杂文集《趣事中的哲理》、《世象笔丛》、《张宿宗杂文随笔集》,杂文及随笔《很像鼠的猫》、《迎春酒家内外》、《走出苦恼有道途……[详细]
  崽崽 (1949~)原名郑国琳。广东梅县人。1991年毕业于海南大学成人学院。1968年参加工作,历任《椰城》杂志,海口市作协秘书长,《天涯》杂志,海南省作协秘书长、创联处副处长。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海口女人》、《谷街后》,随笔集《寻找自己》等。短篇小说《埋藏黄金的土地》获广东省作协新人新作奖,小说《遍地黄金》获海南省优秀精神产品奖。……[详细]
  杨向红 (1937~)原名杨美美,笔名杨柳、杨扬。女。广东梅县人。中共党员。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北京市教育局教材编审处干部,中学语文教师,北京出版社,副编审。中国科普作协会员、中国寓言研究会理事。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秘密基地》、《A星球的隐身》,中篇小说《秘密的红箱子》、《米罗海上的鱼美人》,小说集《一盒首饰背后的魔影》、《倩影背后……[详细]
  杨宏海 (1951~)笔名洋青。广东梅县人。中共党员。1988—1990年深圳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1968年在广东梅县插队。1972年后历任广东梅县交通机修厂工人,广东嘉应学院中文系教师兼学报副主编,深圳市文化局主任科员、处长,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市文联专职副主席。研究员。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评论集《文化深圳》、《深圳文化研究》、《打工世界》,报告文学集《打工潮追击》,诗歌集……[详细]
  萧向荣(1910~1976)萧向荣,原名萧木元,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少年时在家乡新田村初级小学就读。民国8年(1919)小学毕业后,因家贫辍学两年,后考入梅县石扇高级小学。民国14年,得同族伯叔资助,考进梅县东山中学。期间,受大革命浪潮影响,与进步同学发起组织“学生救国运动团”,开展反帝反封建宣传活动,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外围组织“新学生社”。民国15年6月,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被委任……[详细]
谢益卿 [] (?~1918)
  谢益卿,又名双玉;谢梦池,又名春生、荣光,他们是父子俩,梅县松口镇铜盘村人。益卿20多岁时远渡南洋谋生,先到荷属婆罗洲之坤甸一家进出口货栈当助手。由于他忠诚能干,数年后被提升为财库,以后又委为总管。经过近十年努力,他取得了经商理财的经验,便到离坤甸不远的山口洋埠自行创设“双生栈”,专门经营土特产进出口业务。这时,他的大儿子谢梦池亦由家乡南渡,到谢益卿店中帮理生意。父子俩勤奋协作,生意迅速发展。四五……[详细]
  (1851—1911)潘祥初,梅县南口寺前村(今南口镇侨乡村)人。清同治六年(1867),随乡人飘洋过海到爪哇巴城(今印尼雅加达)谋生。起初到一间商店务工,平日省吃俭用,几年后,积下了一笔钱,便自设商店经营。由于他为人忠诚可靠,恪守信用,多谋善贾,商业务日益发展。先后在南洋各埠和港、澳地方开设商店,经营出入口庄、百货、炮竹等的商号不下数十间。20世纪初,他鉴于香港已成为交通枢纽和国内外货物集散地,……[详细]
  郭典三(1877—1911)梅县丙村联和村人。辛亥革命先烈。早年随父到荷属东印度(即现印度尼西亚)亚齐经商。时孙中山在海外鼓吹革命。郭典三受此影响,毅然回国参加同盟会,入松口体育传习所,秘密从事革命活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朱执信、胡毅生等人在广州密筹支援河口起义。正苦于无军事人才,乃由姚雨平急电松口谢逸桥兄弟,令其速派郭典三、黄嵩南等体育会骨干来省,由谭人风率领取道海防前往河口。讵料郭典……[详细]
  (1879—1911)饶辅庭名可权,字竞夫,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梅县松口石盘桥村人。幼年因家贫无法入学。仅在劳动之余跟同村儿童学习认字。稍长,读书能自悟新理,深知必须推翻帝制才能富强。光绪三十四年(1906年)在二兄的帮助下,进上海中国公学读书。并秘密加入同盟会。1909年毕业后返乡,次年在松口公学任教。时同盟会员谢良牧、温靖侯、姚雨平等聚集在松口,饶辅庭与他们联系甚密。宣统三年(1911年)二……[详细]
周增 []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8921911)
  周增(1892—1911)周增,字能益。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世居梅县松口蟹形周屋。性刚直,善技击。15岁时弃学从商,随父在松口经营木材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周增到同盟会员谢良牧、温靖侯、姚雨平开设的“公裕源米店”(同盟会秘密通讯联络机关)帮理店务,并加入同盟会。当姚雨平、张碌村、温靖侯在松口温氏精庐创立“松口体育学堂”时,他亦去帮理后勤工作。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广州起义前夕,……[详细]
  (1870—1911)温生才,梅县丙村红光村人。辛亥革命红花岗四烈士之一。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早年在镇平(今蕉岭县)读书。后赴广州投军。因目睹清政之腐败,乃洁身引退,转赴香港改习修理机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温生才往南洋谋生,在新加坡当锡矿工人,后又在吉隆坡钟表店当工人。因孙中山到南洋宣传革命,对其思想影响很大,常怀忧国忧民的伟大抱负,立志投身革命。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在霹雳……[详细]
  (1867—1911)陈敬岳,字接祥,丙村横石人。是辛亥革命红花岗四烈士之一。品行高洁,奋发读书,不随流俗。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冬往马来亚,在吉隆坡埠一间华文学校任教,加人中和堂(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联络华侨的团体),继又任教于北叻埠之打问路口,并加人同盟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三·廿九”广州起义前夕,陈敬岳与王和顺、温德政等同盟会员,率华侨30余人回国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是役……[详细]
  李桐生,松口人,马来西亚雪兰莪嘉应会馆创办人之一。生性聪敏,好读书,秉性慈和,侍亲至孝,当为乡里贤达所称许,卒以贫故,不克竟其所学,而引为终生抱憾之事!他虽幼年失学,然少怀大志,眼光远大,认为僻处乡里无大作为,乃背井离乡只身南来,初为商店学徒,暂作栖身。由于为人勤谨笃实,忠诚俭朴,不数年,得东主之提拨,经营锡矿,以他之干练,卓越之才诚,竟获厚利,后为发展私人业务,独资经营锡矿,所谋顺利,事业遂日见……[详细]
  张运喜,梅县丙村人。生性睿敏,聪明机智。幼年入私塾,受蒙训和诗书的薰陶,知礼识义,且少怀大志,异于常人。认为株守穷乡僻壤之家园,难有多大作为。斯时海运已开,乃抱凌云壮志,毅然背井离乡,辞别亲友。初抵马来西亚吉隆坡,后转呀吃山为矿场佣工,胼手胝足,不以为苦。佣工期间,克勤克俭。稍有积蓄,即独自找到矿场,创立生和锡矿公司。因其经验丰富,眼光独到,开业不久,即获厚利。嗣后继续扩充营业,业务更为之发展,而……[详细]
  (1851—1911)(1861—1921)张榕轩,原名煜南;张耀轩,原名鸿南。是同胞兄弟,榕轩为兄,耀轩为弟。梅县松南圳头人。同是当时著名华侨实业家和印尼的侨领。张榕轩少时就读于私塾,其父在松口经营小杂货店,因本小利微,难于维持十口之家生计。于是,只身赴印度尼西亚谋生。初在张弼士开设的公司当职工,不久升为高级职员。有了积蓄后,便自立门户,转往苏门答腊棉兰地区自行开业。光绪四年(1878年),张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