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人物 > 江苏 > 苏州历史人物介绍11

苏州历史人物介绍11

更新时间:2023-12-30

  黄积微1945年5月生,女,汉族,江苏省吴江市人,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博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引进奥地利DREF-3型纺纱设备一套,被列入省新产品开发计划,在法雷夫吸附纺纱法中应用空气动力学原理,调整工艺,开发出毛化纤多组份纱;改造废纺设备,增加毛织机,开发生产出852提花毛毯,并通过新产品鉴定;领导企业自筹资金1800万元,扩建1.3万枚纱锭,使企业形成3.1万锭合理规模,……[详细]
  张以祥(1944年~ ) 江苏常熟人。1981年1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1991年在中央党校学习一年(后攻读该校研究生)。1968年后任国家煤炭部抚顺煤矿安全仪器厂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研究所所长,并被聘为抚顺市政府科技顾问。1983年任煤炭部机械局安全装备领导小组副组长、技术处处长,1985年任煤炭部郑州煤矿机械厂厂长。1987年任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991……[详细]
  徐伯勇(1931~),江苏省吴江县人。1949年参加工作。1960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曾任开封一高教师。1962年调开封市博物馆工作,曾任副馆长、馆长等职。先后参加延庆观、相国寺、山陕甘会馆的改造和大修工程。参与古都开封、开封战役资料选、龙亭史话、铁塔史话等专集的编写工作。参加宋代文物陈列、解放开封等大型陈展的内容设计。著有《有关开封历史的几个问题》、《明代周府的终结》、《简介开封府题名记》、……[详细]
  管尚平(1878~?),字成夫,吴县(今苏州市区)人。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外务官。肄业于北京同文馆。历任驻俄使馆翻译官、外交部翻译官、出使各国考察-大臣翻译官、伊犁中俄交涉局总办、黑龙江瑷珲交涉员、北京政府外交部交际司科长等职。民国4年(1915年)至民国6年,署驻伊尔库次克领事;民国8年署驻赤塔领事;民国16年5月,代理驻海参崴总领事;当年9月调署黑河总领事。民国17年3月署驻伯力总领……[详细]
  丁香(1910~1932),女,又名丁贞、白丁香。清宣统二年(1910年)生。苏州人。中共地下工作者,烈士。出生后为弃婴,襁褓中留有字条,“丁贞,宣统二年庚戌年二月十五日(1910年3月25日)午时出生”。家庭身世,无从稽考。苏州基督教监理会美籍教士白美丽小姐(MissBeauty·White)将其收养,改名白丁香,常以“丁香”称之。白美丽小姐喜爱丁香,将丁香托付给出身贫苦的教友吴师母哺育抚养。吴……[详细]
  庞树柏(1884~1916),字檗子,号芑庵,别署剑门病侠。常熟城区人。诗人。南社发起人,同盟会员。15岁,父死狱中,母继殁。旋进江苏师范学堂肄业,后在江宁思益、上海澄衷、木渎两等、常熟两等学堂任教。诗文秀丽,尤工填词。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参与组织三千剑气文社,宣统元年(1909年)南社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被推为《南社丛刻》词部。辛亥革命时,任上海圣约翰大学中国文学教授,参与擘划上海光复……[详细]
  周磏(生卒年不详),字仲隅,号又溪。昭文(今常熟)人。清嘉庆年间(1796~1820)历任西宁、中卫、高台、皋兰知县,洮州同知,甘州、平凉知府。高台接近嘉峪关,那里的男人外出谋生,妇女不会纺纱织布,在家无以为生,属当时的贫困地区。他上任后,决定把家乡种棉织布的生计传授给当地百姓,他购买吐鲁蕃棉籽教当地百姓播种,并制木机教妇女织布,还设局招募四川的机匠和江南的善织者传授技艺。当地妇女学成之后,县府就……[详细]
  李梧江(生卒年不详),太仓城厢镇人。名牌土特产“老意诚糟油”(今太仓香玉牌糟油)创制者。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在太仓城内开设数家作坊和铺子,经营酱酒业,擅制调味品。他用酒浆配以各种香料和食盐,入缸封藏,数月后开缸,即成一种具有酱色、糟香、鲜美的特殊调味品。用于红烧清炖、冷拌热炒等荤素菜肴,都能解腥气,除异味,添糟香,提鲜味。食之开胃口,增食欲。遂取名“老意诚糟油”。经试销,颇受人们喜……[详细]
  陆耀(1723~1785),字青来,号朗夫、朗甫。吴江芦墟镇人。父陆瓒擅长书法,在北方做小官,陆耀早年随父在北方生活。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举人,授内阁中书,入军机处,累官至湖南巡抚。任上洁身自好,告诫部下不准行贿受贿。当时,各省督抚都要搜罗奇珍异宝进献京城,陆耀只选择几样湖南特色土产献给乾隆帝。和珅擅权,他未曾献一物。他认为,利莫大于阜民财,害莫深于夺民食。乾隆五十年六月,湖南大旱,陆耀带……[详细]
  张埙(1640~1694),字牖如,清长洲县(今属苏州吴中)人。康熙十七年(1678年)任河南登封县知县。他到登封的第三天,就拜岳立誓:“不取一钱,不枉一人”,决心做勤政清廉的父母官。在登封治政,重教育,修学堂,以文化来教化百姓。他出资修复宋时天下四大书院之一的崇阳书院,还亲自编写通俗的“劝民俗话”。张埙鼓励垦荒地,招民复业,劝农桑;免税捐,减轻百姓负担。张埙亲率衙吏抽空“操耒耜为农,开荒岭二百里……[详细]
  蒋伊(?~1687),字渭公,号莘田。常熟港口(今属张家港市境内)人。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进士。先后任监察御史、广东粮储参议、河南提学副使等职。康熙十八年,时任监察御史的蒋伊正值请假回故里,一路上,他见河塘干涸,庄稼枯萎,三五成群的难民清瘦愁苦地在向北行进。他愤然执笔,在几天内一气绘成“旱灾图”、“水灾图”、“鬻儿图”、“刑狱图”、“难民卖女图”、“寒窗读书图”、“春耕夏耘图”、“观榜图”、……[详细]
  徐复祚(1560~?),原名笃儒,字阳初。号謩竹、三家村老。常熟人。生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明戏曲作家。以诸生入国学,工词曲,著有《霄光剑》、《红梨记》、《投梭记》、《一文钱》等剧,又有《花当阁丛谈》等。……[详细]
  严澂(1547~1625),字道澈,号天池。严讷次子。生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常熟虞山镇人。明臣,古琴家。明万历间以父荫官邵武(今属福建)府知府,誓言不带邵武的一分钱回家。任上平断冤狱,减苛税;并兴修水利,使邵武地区免水灾,农民自此岁有余粮,安居乐业。任满后,百姓赠以万民伞,攀辕阻道,焚香跪拜,置礼相送。他均拒之,惟合手推辞不掉的“茶果银”,返里后即将它用来修治苏州齐门到常熟南门之间损坏……[详细]
  沈珫(生卒年不详),字季玉。吴江松陵镇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中进士后,以母病乞归,直至送终。服满补安徽凤阳府教授,转南京国子监学正。迁刑部主事,升郎中,处理滞案,昭雪冤案。经吏部郎中张凤翔推荐,出任山东东昌(今聊城)知府。到任后即将凤翔的叔父,谁也不敢碰的张某治罪,他认为这是对张凤翔的最好报答。他破除用属县税银的节余去贿赂上司的习俗,将它纳入地方金库。为了使上下办事减少差错,他每月与府中……[详细]
  莫香传(1919~1949),吴县(今苏州市区)人。烈士。民国29年(1940年)考入重庆中央大学航空机械专业学习。民国33年,投笔从戎,考取赴英接收驱逐舰“伏波号”的海军。一起被选中的有12名同学,他任副班长。他们于民国34年初到达英国,莫香传被分配到英国皇家海军雷达学校受训。民国37年5月,任英国政府所赠的“震旦号”(后改名“重庆号”)巡洋舰准尉雷达官;当年8月23日“重庆号”与另一艘“灵甫号……[详细]
  汪懋祖(1891~1949),字典存。吴县(今苏州市区)人。教育家。13岁中秀才,15岁入苏州府中学堂,旋转入上海广方言馆,后毕业于江苏高等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至天津入北洋高等学校工矿科。民国5年赴美国,就读哥伦比亚大学学士教育院,受教于杜威,获硕士学位,后被哈佛大学聘为研究员。民国9年回国,历任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长兼代理校长、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兼教授、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详细]
  汪逢春(1884~1949),名朝甲,字凤椿。吴县(今苏州市区)人,生于清光绪十年五月二十日(1884年6月13日)。名中医。10余岁入名医艾步蟾门下学医。光绪三十四年赴北京,一面担任法医,一面求教于名医厉轩举,公余常为患者诊治,疗效显著,求诊者日众。民国2年(1913年)辞去法医职务,正式开业行医。由于治愈疑难大症甚多,名声日起,与肖龙友、孔伯华、施今墨并称为北京四大名医。汪逢春治病重在辨证施治……[详细]
  江杏溪(1881~1949),名如礼,以字行。苏州人。古籍出版、发行界名人。父椿山为苏州阊门“扫叶山房”书店店员。江杏溪13岁习业于嘉兴孩儿桥旧书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回苏州,创设“文学山房”书店。因经营有方,至20世纪30年代,文学山房已具相当规模,古书盈架,购销以万金进出。诸如冯桂芬、朱达夫、管礼耕、叶昌炽、丁士涵、沈秉成、单镇等藏书名家所散之书,多有聚集于此,并时加搜集海内孤本。于是……[详细]
  麦新(1914~1947),原名孙培元,别名默心、铁克。原籍常熟。民国3年(1914年)12月5日生于上海。革命音乐家,烈士。幼年曾受音乐熏陶。民国14年父殁,靠母做工、缝洗为生。民国18年辍学,为美亚保险公司练习生、职员。“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4年,为-歌咏会、业余合唱团组织者之一。民国25年,参加词曲作者联谊会,始作歌曲。抗日战争爆发,创作著名的《大刀进行曲》,传遍全国……[详细]
  俞颂华(1893~1947),名尧,太仓人。报人。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政法大学。归国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主编,并参与主编《解放与改造》杂志。民国9年(1920年)秋,北京《晨报》与上海《时事新报》派他和北京俄文专修馆学生瞿秋白、李仲武等赴苏联采访。所写的报道通讯,分别在《时事新报》与《北京晨报》上发表。后来,《北京晨报》把通讯辑成《游记第二集》一书发行,这对当时的中国知识界了解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