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沈因洛,江苏吴县人,1920年12月生,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中共第12届中央委员,13大代表。曾参加中原突围。原湖北省政协主席。沈因洛同志1920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吴县(现苏州市吴中区),1938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13团政治指导员,中原军区一纵队八团政治处副主任,江汉军区第二军分区教导队政委。1949年7月至19……[详细]
|
吴火金,1943年5月生,江苏吴县人,197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7月参加工作,初中,经济师。个人简历1968年至1972年任江苏省吴县长桥公社龙桥大队革委会副主任。1972年至1977年7月任吴县长桥公社龙桥大队党支部副书记、龙桥大队革委会主任。1977年7月至1982年8月任中共吴县县委副书记兼长桥公社龙桥大队党支部书记。1982年8月至1984年2月任中共吴县县委常委、吴县副县长……[详细]
|
李巧云,女,1944年生,江苏苏州人。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北京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副理事长。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4月参加工作,大专学历。1960年9月至1964年9月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电磁专业学习。工作经历1964年9月至1977年8月国营789厂检验科技术员,厂工代会副主席、党委秘书、党支部副书记,1977年8月至1979年12月北京市革委会副主任、国营789厂党委副书记,……[详细]
|
李祖根,1939年4月生,江苏常熟人。1959年加入共青团,196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南京路上好八连”战士、副班长、班长,1964年2月退伍到国营713矿工人、工段长、矿党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江西上饶地委委员,1973年8月至1983年11月任江西省总工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73年8月至1988年9月江西省总工会副主席,1983年11月江西省总工会党……[详细]
|
汪齐凤 国家一级演员舞蹈女演员
汪齐凤,国家一级演员舞蹈女演员。江苏苏州人。1979年毕业于上海舞蹈学校。后任上海芭蕾舞团演员、中国舞协第五届理事。曾担任舞百《关不住的女儿》、《吉赛尔》、《雷雨》的女主角。1980年获法国巴黎歌剧院发展协会奖。是中国第一位在国际芭蕾舞比赛中获奖的女演员。现任上海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上海芭蕾舞团副艺术主任、汪齐风芭蕾舞学校校长、英国皇家舞蹈协会注册教师。1982年6月,美国举办了第三届世界芭蕾舞比赛……[详细]
|
沈达人(1928年6月-2017年8月2日),1928年8月出生于江苏吴县。1951年7月参加工作,195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1951年为江苏省常州市地方国营新毅纺织厂技术员、计划科科员,华东纺织局计划训练班学员,副厂长,常州市地方国营新毅纺织厂计划科副科长、车间副主任、生产办公室主任。1958年任常州市地方国营新毅纺织厂副厂长。1960年任常州市……[详细]
|
胡绳(1918年1月11日-2000年11月5日),原名项志逖、笔名蒲韧、卜人、李念青、沈友谷等,中国著名哲学家、近代史专家,祖籍安徽歙县,籍贯是浙江钱塘,出生于江苏苏州。1982年,胡出任中共党史研究室主任,负责研究中共党史,并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5年,胡接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1988年起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1998年胡绳卸去社科院院长……[详细]
|
贝聿铭 华裔建筑大师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贝聿铭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详细]
|
贝祖诒,男,号淞荪,生于1892年,苏州人,著名建筑师贝聿铭之父。1911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曾供职于盛宣怀创办的汉冶萍煤铁公司统计部。1914年贝祖诒进入中国银行北京总行,先后担任广州、香港、上海分行经理及总行副总经理。抗战胜利后,时任行政院长、掌握财政金融大权的宋子文,极为赏识已是中国银行副总经理的贝祖诒。由他推荐,贝祖诒于1946年3月1日出任中央银行总裁。在一年的任期内,……[详细]
|
蒋士云,1912年出生在苏州商宦世家,祖父在无锡经商,父亲蒋履福是北洋政府外交部的一位外交官,蒋父早年曾在上海读书,后在北京大学西语系攻读,北大毕业后,曾任驻比利时公使馆随员、驻意大利代办。因蒋士云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之为“蒋四小姐”。她从小天生丽质,聪颖好学,10岁时被家人送往上海读书,12岁随父亲赴北京,在英国人办的学堂里学习英语。从小在苏州长大的她,很快就融入了北京的生活。蒋四小姐虽然出身于……[详细]
|
蒋履福(1878-1937),字范五,江苏吴县人,1878年(清光绪四年)生。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经济科,获学士学位。历任考察各国-大臣随员,比利时公使馆随员。曾入布鲁塞尔大学学习。1909年回国,入清政府外务部交通传习所任教员。民国成立后,任北京政府外交部佥事,总务厅科长,并兼公立清华学校基金保管处保管员。1927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1930年2月,派署驻意大利代办。1932年7月,回国……[详细]
|
张平(1917——1986),1917年11月20日生于江苏省昆山县,原名倪家驹、倪梦良,祖籍山东曲阜,家奉回教。父亲早年在昆山谋事,后携家定居。张平幼年丧母,家境亦日趋贫寒,五岁前不得不被带去上海,苏州等地,在亲友的帮助下,在一所寺院办的义校里读完了小学。不久,父亲因中风而半身不遂,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全家七口的生活担子,开始压在刚满十五岁的张平身上,他在影片公司做过公务员,在电影院中做过收票员,……[详细]
|
清著名藏书家。字又恺,一字寿阶,又作绶阶,号又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5岁而孤。好读书,博览强记,尤精于小学。与钱大昕、王鸣盛等人讨论经学,考据精当。以富藏书闻名,有藏书楼“小山丛桂馆”,后因收藏到元代袁桷之砚和袁氏名人砚五方,改名“五研楼”,顾广圻为此作有《五研楼赋》,蓄书先后达7万余卷,皆宋椠元刻及传抄秘本、金石碑版、法书名画之属。人物事迹以富藏书闻名,有藏书楼“小山丛桂馆”,后因收藏到元代……[详细]
|
黄丕烈(1763年—1825年),字绍武,号荛圃、荛夫,又号复翁,清江苏吴县人。少读书,务求精纯;发为文章,必以六经为根柢。尝仿宋人《春秋类对》之法,摘经语集为骈四俪六之文,以类相从,裒然成编。年十九,受知学使彭侍郎芸楣,补诸生。乾隆戊申,举本省乡试。礼闱数上不售。大挑一等,以知县用,发直隶。无意仕宦,乃援例得主事分部,复即告归,旋丁外艰。性至孝友,父柩在室,会不戒于火,将及寝,则抚棺大恸,誓以身……[详细]
|
潘世璜(1765—1829)。清代官员、学者。字黼堂,号理斋,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潘奕隽之子,状元潘世恩从弟。潘世璜与潘世恩、潘祖荫合称为“苏州三杰”。潘世璜乡试一举夺魁,成为解元,乾隆六十年(1795),中乙卯恩科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散馆改任户部主事。后补户部浙江司兼云南司行走。不久,因母丧丁忧去职。守丧期满,潘世璜以父亲年迈,请求终养,不再出仕,闭户读书三十年,专意辑编宋儒……[详细]
|
潘奕隽(1740—1830)清代学者。字守愚,号榕皋,又号水云漫士,三松居士,晚号三松老人,室名三松堂、探梅阁、水云阁、归帆阁。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安徽歙州。父潘冕,曾官候选布政司理问,生三子:奕隽、奕藻、奕基。潘奕隽十六岁时以商籍补仁和县学生。乾隆三十四年(1769)三甲九十七名进士,授内阁中书,官至户部主事。乾隆五十一年(1786),任贵州乡试副主考,旋即归田。道光九年(1829)重与琼……[详细]
|
杜月笙的原配夫人沈月英,原江苏吴县(今苏州)冶长泾河南张华村人,小名小妹,没有生育,领养一个儿子,名杜维藩,虽是养子,但此子进门后,杜月笙事事顺利,所以爱得胜过己出。沈母曾是黄金荣夫人的梳头娘姨,后由黄家做媒,将她嫁给杜月笙。杜发迹后妻妾成群,但对沈月英仍相当看重,出资在冶长泾造了一座石拱太平桥。沈母亡故后,杜月笙还为丈母娘修了一个大坟。……[详细]
|
张凤翼,字伯起,号灵虚,别署灵墟先生、冷然居士。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与弟燕翼、献翼并有才名,时人号为“三张”。嘉靖四十三年(1564)与燕翼皆中举人。为人狂诞,擅作曲。凤翼所著戏曲,有传奇《红拂记》、《祝发记》、《窃符记》、《灌园记》《扊扅记》、《虎符记》(以上六种,合题《阳春集》)另据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著录,尚有《平播记》、《芦衣记》、《玉燕记》三种,均无传本。诗文有《处实堂集……[详细]
|
昙光(286~396),或曰帛僧光,江苏省昆山人。少年习禅,东晋永和初(345年)游历江东至剡中石城山,当时此地荒无人烟,林木葱郁,荆棘满地。昙光雇人开路,披荆斩棘,负杖前行,进入数里,天气突变,-,劈面而至,群虎吼鸣,他不为所动。见南山一石室,遂歇其中,合掌坐禅。第二天早晨雨止,入村乞讨,晚上又还石室,经过三日,梦见山神或作虎形或作蛇身前来恐吓,昙光毫不畏惧。又过了三日,梦见山神言:“即移章安县……[详细]
|
柳无非是柳亚子的长女。1990年,中国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在北京成立,柳无非当选为副会长。她和胞妹柳无垢选辑的《柳亚子诗选》,195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建国后出版的第一部柳亚子诗词作品集。1989年,与胞兄柳无忌、胞妹柳无垢合著《我们的父亲柳亚子》。1994年,七集九册《柳亚子文集》全部出齐,“作为编委之一的无非先生,在经历十余春秋的操劳后之后,给读者和研究者奉献出了这部必将名垂中国文学史册……[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