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王燮衡(1904~1967),金寨县流波人。16岁当中医药学徒,抗战时参加上海中医函授学习,曾开设王广济药店。新中国建立后,在基层卫生单位工作。王燮衡一生以“治病明其理,疗疾药有效,看病不分贫富,医药急施于贫病者”为指导思想,昼夜应诊,有求必应,数十年如一日,深受群众敬仰。他擅长中医骨科、外科、中药加工及针灸技术,重视中西医结合。民国32年(1943)入境日本侵略军将一少年刺伤,致成气胸,生命垂危……[详细]
|
罗固城(1900~1960)原名罗宗强,沙堰乡人。民国5年(1916)考入商城乙种蚕桑学校,民国8年就读于武昌政法学校,并参加五四运动。民国1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董必武、陈潭秋等人的领导下,从事学生和工人运动。民国15年与漆禹源等人在斑竹园创办共进小学。民国17年春荒,他组织数乡农民在商城-,并代表均粮农民与地主豪绅打官司,迫使县长释放关押的农民。由此身份暴露,隐蔽于商城西乡张家大庙工业学校任教……[详细]
|
罗银青生于1894年,金寨县斑竹园镇沙堰村人。《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词作者。罗银青生于1894年,幼年随叔父罗师源读私塾。1926年,他去武汉,与从事工运的共产党员李梯云一道,鼓动工人罢工。1927年3月,罗银青进入毛泽东在武昌创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直接受到毛泽东、恽代英、方志敏等人的培养教育。讲习所结业后,他遵照毛泽东等人的指示,回家乡农村从事农运工作。1927年秋至1930年冬,他先后在……[详细]
|
汪若翰(1866~1941),县青山人,清末秀才。幼年入私塾读书,成年后,在家设馆课徒,执教50余年,学生遍及皖西一带。汪若翰思想进步,支持两个侄子参加红军。民国22年(1933)主动为当地50多户300多群众承担3个月捐税,并赈济断炊户每人2元,帮助群众度过春荒。抗日战争初期,他与王化光先生倡议用汪、王、徐三姓祠产在青山嘴办起三民小学,并经常写文章和标语宣传抗日。……[详细]
|
张萍生(1911~1985)原名张世谨,六安县马家庵人。民国19年(1930)在南京中央大学读书时,曾倡建“火车头”足球队,并参加网球队,选入上海代表队与法国队角逐。翌年入上海江南体育专科学校深造,曾参加全国运动会。民国21年,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在《边事日报》上,发表《在轮船上》、《街头巷尾》等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抨击时弊。体专毕业后,执教于上海震德中学。抗日战争开始,随中央教育部“战时教师服……[详细]
|
郭怀西,六安州西关山岭(今六安市独山)人,字宁庵,清乾隆时期兽医学家。他自幼读书,乡试多次未中,决心学习兽医,攻读很多中兽医古籍,知识渊博,医术高明,行医50余年。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认为《元亨疗马集》虽是一部集前代兽医学之大成的好书,但因多次翻刻,讹谬日增。遂发奋对其考订,查阅古籍和广搜民间验方,将书中要语秘诀、奇针治法、奥义良方一一注明。对每种病症表现,病因分析及古代名医论述、治疗方法,都有……[详细]
|
韩献,字公硕,号梦嫩。清顺治二年(1645)举人,任福建古田县知县。革弊政,恵爱及民。因解款银延期,降级归。著有《陟山堂诗文》、《事类崇辩》、《四书稽》、《春秋四传集解》等。曾主纂康熙二十年(1681)《六安州志》。……[详细]
|
吴兰,字卿佩,号东石。明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授山东潍县知县;请改衢州府教授,以讲道自乐。后历任国子监丞、礼部主事、内阁兼翰林典籍。因奔母丧弃官,不复为宦。晚年筑居南岳山下,偕其弟吴槐著书数百卷,名《埙篪集》,今存《南岳碑记》。……[详细]
|
刘爔(约1840—1912),字仲咸,号芸生。1879年举人,历任湖南南山、汉寿、宜章、醴陵、慈利、嘉禾、湘潭等县知县,永顺府古丈坪同知。著有《退娱园诗》、《退余楼诗钞》。……[详细]
|
何炯,字士光,庐江灊人也。父撙,太中大夫。炯年十五,从兄胤受业,一期并通《五经》章句。炯白皙,美容貌,从兄求、点每称之曰:“叔宝神清,弘治肤清。今观此子,复见卫、杜在目。”炯常慕恬退,不乐进仕。从叔昌珝谓曰:“求、点皆已高蹈,尔无宜复尔。且君子出处,亦各一途。”年十九,解褐扬州主簿。举秀才,累迁王府行参军、尚书兵、库部二曹郎。出为永康令,以和理称。还为仁威南康王限内记室,迁治书侍御史。以父疾经旬,……[详细]
|
何胤(446年—531年),字子季,庐江灊县(今安徽霍山县)人,何点弟。生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卒于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年八十六岁。好学,从刘献受易及礼记、毛诗,又入锺山定林寺听内典,其业皆通。起家齐秘书郎,出为建安太守。后入为太子中庶子,撰新礼。阴帝时,入山隐居以终。胤注百-一卷,十二门论一卷,周易一卷,又作毛诗隐义十卷,毛诗总集六卷,礼记隐义二十卷,礼答问五十五卷,行于世。……[详细]
|
何准,字幼道。何充之弟,其女法倪为穆章何皇后。不乐仕进,州府征其做官,皆蜿蜒谢绝,终身不仕。家居奉佛,修营塔庙,不及人事,47岁卒。升平元年(357年)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封晋兴县侯。……[详细]
|
杜夷(258~323),字行济。杜崧之弟,少好学不倦,不乐仕进,不慕利禄,博览经籍和各家学说,对天文、历书、农医均有研究。中年时隐居汝颍之间,十载足不出门,年四十余始回故乡,闭门教授经学,从其受业者达千人之多。惠帝时,三次荐为孝廉,州郡辟为别驾;晋永嘉初(307)征拜博士、太傅,均不应命。元帝时,任国子祭酒。著有《幽求子》20篇行于世。……[详细]
|
赵广是南宋画家。原本是李伯时(李公麟)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每次都让他在周围侍候,时间长了赵广也能作画,尤其擅长画马,赵广画的作品几乎能跟李伯时画的作品不分上下。宋朝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他落入金兵手中。敌人听说他擅长作画,就叫他画掠夺来的妇女。赵广用不会作画毅然拒绝,敌人用亮晃晃的刀子威胁他,赵广不屈从,金人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打发他离去。而赵广以后便用左手作画。-过后,赵……[详细]
|
何桢(约220—289年间在世),字元幹,西晋庐江灊县(今霍山县)人。魏晋之臣,历任魏国弘农太守、幽州刺史、廷尉。入晋后任尚书、光禄大夫,与羊祜为莫逆之交。泰始八年(272年),曾任监军,征讨匈奴刘猛,多次获胜。有文学器干,时以文学著称。著有《许都赋》及文集5卷行于世。……[详细]
|
何法倪(339—404),晋穆帝司马聃的皇后,庐江灊县(今霍山)人。父何准为散骑侍郎,伯父何充官骠骑将军,族父何琦曾为太尉参军,外祖父孔夷为侍中、关内侯。其父何准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爵晋兴县侯。升平元年(357年)八月,法倪被立为皇后。何皇后青年守寡,又没有儿子。孤苦一人居住永安宫。晋哀帝即位后尊她为“穆皇后”。到晋安帝元兴四年(403年)她已经历了六朝。这一年,桓玄谋逆篡位,强迫安帝移居何皇后……[详细]
|
何佟之(449-502年),字士威,南朝梁庐江灊县(今安徽霍山)人。祖父何劭之,仕宋为员外散骑常侍。父何歆,在齐为奉朝请。佟之自幼好学《三礼》、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钻研经籍,手不释卷,所读《礼》论三百篇,都能大致背出。深受长于校勘古籍的尚书令王俭所推重,起为扬州从事,升为尚书祠部郎。齐明帝建武中,“为镇北记室参军,侍皇太子讲,领丹阳邑中正”。此时步兵校尉刘□、征士吴苞已死,京都大儒,只有佟之而已。南朝……[详细]
|
何之季(452-538),何点弟。8岁居忧,曾师事刘瓛,习《易经》及《礼记》、《毛诗》。任齐建安太守,历官至中书令。后辞官,隐居若邪山云门寺。永元(499-501)中,征召为太常、太子詹事,皆不就。梁武帝即位,诏征特进光禄大夫,敕给白衣尚书。官禄皆不受。著书甚丰。……[详细]
|
何之元(?~593年),字不详,南朝陈庐江灊县(今霍山)人。生年不详,卒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幼好学,有才思。居丧过礼,为梁司空袁昂所重。天监末,表荐之,因得召见。起家太尉临川王扬州议曹从事史,寻转主簿。及昂为丹阳尹,辟为五官掾。寻除信义令。太建中,历湘州刺史,始兴王叔陵谘议参军。及叔陵诛,之元屏绝人事,著《梁典》三十卷,移居常州之晋陵县,卒于家。何之元为常州何姓始祖,迁常至今已有1415年之久,子……[详细]
|
郭士豪,字光斗。明诗人。曾刻烛咏蝶,倾成百首,时称蝶公。晚年以明经特荐御史,仕至金衢兵备道。著有《四书口义》、《金縢易参五先》稿行世。……[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