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人物 > 福建 > 南平 > 建瓯历史人物介绍5

建瓯历史人物介绍5

更新时间:2023-12-30

魏行可 [] (?~1136)
  魏行可生年不详,字当时。建安(今建瓯)人。幼机警,日诵万言。建炎二年(1128年),高宗驻跸扬州,募使通两宫者,众莫肯往。行可时为太学生,慨然请行。有旨召见,行可奏曰:“国家多难,臣不敢爱其死。”高宗呜咽很久。诏补右奉议郎,假朝奉大夫、礼部侍郎,充河北大金军前通命使,仍兼河北、京畿抚谕使。渡河见金帅于澶渊,金帅知其以布衣借官,待之甚薄,因留不遣还,欲授以官。行可握节不少挫,尝语其属说:“人谁无死,……[详细]
  吴栻字顾道,瓯宁人。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崇宁二年(1103年)徽宗和高丽正式修好,派给事中吴栻和户部侍郎刘逵一同出使高丽,宣传宋廷以德修好的意旨。从此高丽不断派使前来进送贡物。自王俣立为国王,更派士人入中国太学进修,宋廷给以博士之称。吴栻出使高丽,曾著有《鸡林记》二十卷(鸡林即高丽地)。自高丽回国后,任开封府知府,进升为工部、户部侍郎。后调宛邱知府。宛邱是古陈国所在,公款富足,分别贮……[详细]
谢麟 [] (?~1094)
  谢麟生年不详,字应之。建州瓯宁(今建瓯)人。宋嘉祐四年(1059年)进士,调会昌令,再调石首令。该县苦江水为患,堤不可御,率民叠石障之,称为“谢公堤”。除著作郎权通判辰州,熙宁七年(1074年),章惇荐他为沅州知州兼缘边溪峒都巡检使,置博买务以平物价。此后近20年,除知泾、渭等州及江宁、凤翔府外,长期任沅州知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等职。绍圣元年(1094年)卒。……[详细]
  叶康直字景温。建州(今建瓯)人。登宋皇祐五年(1053年)进士,知光化县,凡政皆务以利民。曾布行新法,以为司农属。神宗时,五路西征。康直直领泾原粮道承受。以奏事至京,神宗召问用兵利害。康直力陈不可,大略以财力困匮、士气疲弊为言。退至都堂,王珪曰:“人皆言可为,而君独言不可,何也?”康直徐徐回答说:“言可为者苟且面谀之人耳。”时已遣内侍李宪为泾原制置经略使,促康直回任。康直见事不可止,遂奏修筑城寨、……[详细]
  徐的字公准,建安(今建瓯)人。宋天禧三年(1019年)进士,补钦州军事推官。钦州地处山谷之间,土质潮湿,气候阴郁,人民多死于瘴疠病。徐的关心民间疾苦,策划根治办法。乾兴元年(1022年),向转运使郑天监建议,请将钦州迁徙到濒水之处。经转运使奏明朝廷许可,并把徐的留下办理迁徙工程。徐的在迁徙工作中,身穿短衣,手持器械,和百姓同操作,共甘苦。筑城郭、立楼橹以备战守,更划开地区使军民分居。举凡沟渠、街道……[详细]
  陈诲生年不详,建州(今建瓯)人。生数月,矫健能驰走,父惊异,取名“阿铁”。长大后,事王延政,为将。南唐攻建州,诲数出挑战,被擒。将斩,已解衣伏地,忽脱身绝驰,追者数十百人莫能及。及自归查文徽,文徽骇异,用为战棹指挥使,领故部曲从攻福州。冯延鲁败走,诸营皆溃,死者万计。诲独殿后,收所弃金帛20万以归。潘承祐亦荐之,文徽镇建州,诲为剑州刺史。听间谍都说吴越戍兵弃福州,文徽贪功,率诲攻福州吴越兵,诲以战……[详细]
  游简言字敏中,建安(今建瓯)人。游恭子。简言少孤力学,起家为秘书省正字。南唐李昪镇金陵时,以简言为户曹参军,典元帅府书檄,迁观察推官。李昪受吴禅,为中书舍人。一时典册,皆出其手。南唐保大元年(943年),李昪立,迁翰林博士。简言不附权贵,李昪颇重其为人,命判中书省兼吏、兵部选事,裁仰侥幸,憎疾者众,选人邵唐上 书,要斩简言。璟认为邵唐挟私忿谤,将邵唐杖流饶州。迁都豫章,立吴王为太子,留西都监国,以……[详细]
  谢成汉建瓯人,生于民国9年(1920年)。粗识文字,以肩挑麦芽糖兑换破旧物为业,经常兑来一些古董、古钱、古玩。建瓯鼓楼后原有两户古董商店,陈列古物琳琅满目,谢成汉对此产生兴趣,因而与古董商结识,时相来往并拜其为师,逐渐提高鉴别能力。他对古董0流失国外极为愤慨,因而以保护古物为己任,所收古董文物慎重珍藏,积年累月愈收愈多。为进一步提高古文物知识,他节衣缩食,往福州、广州等处参观,并购来一些珍品,增加……[详细]
  朱民生建瓯人。生于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23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史地系。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福建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福州市地理学会理事长,福州师范专科学校地理科主任、副教授。民国16年冬,朱民生在福州读高中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17年2月,参加中共福州市委机关秘密工作。“四一二”-政变后,福州中共地下工作遭严重摧残,朱民生被逮捕,解法院审理,后以无证……[详细]
  卓集成建瓯人,生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小时随父经营杉木,后在县房村口木商蔡家获得实践经验,继而自营并加入福州木商“建瓯懋丰木行”,经营杉木出口,生意兴旺。20世纪30年代初期,卓集成加入建瓯新铭印刷厂为新股东,添置铝合金活字版印刷机和石印机,开展铅印和石印业务。同时,他还加入正大鸿布店为主要股东,成为建瓯知名工商业者。民国30年(1941年),建瓯县政府设公沽局,执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公沽局……[详细]
  刘葆彝字明伦,号序五,建瓯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民国8年(1919年)就读于福建省第五中学,民国12年毕业,进北京郁文大学文科。感于国弱民贫,有志振兴实业,于次年考入中国工业大学,潜心工业研究。曾撰《论实业与革命》一文,痛恶军阀乱政,实业不振;恨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工业备受摧残。对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及所著《建国方略》深表景仰,尤倾向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逝世后……[详细]
  杨峻德原名克宽,又名杨适、杨实,建瓯吉阳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幼年笃志好学,有“杨占魁”之名。他关心时局,立志报国,以“克明峻德”自励,改名杨峻德。“五四”运动时,在建瓯省立第五中学就读,被推为建瓯学联会主席,领导建瓯学生反帝反封建运动。民国10年(1921年),考入中国大学法律系,与老师李大钊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民国12年,京汉铁路发生“二七”惨案,杨峻德组……[详细]
  叶启杰字新吾,建瓯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宣统三年(1911年),毕业于建安高等小学堂。辛亥革命时,参加学生军进南京入伍生队,次年转福建陆军小学。民国4年(1915年),升入北京清河中学,民国7年进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山西傅作义部,自排长升至副师长、师长、副军长。民国15年,参加北伐,民国19年,参加冯玉祥、阎锡山倒蒋的中原大战。民国22年,日本侵占热河后,连续向华北进攻。叶启……[详细]
金钺 [] (1867~?)
  金钺金钺,建瓯人,字仲显,清同治六年(1867年)二月十七日生。同盟会会员。清朝后期考入陆军学校,后进保定入伍生队实习。武昌起义时,金钺担任学生军教练长,指挥学生军由镇江进攻天保城,立下大功,任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袁世凯窃国称帝,金钺亡命到日本,袁世凯倒台后回国。民国7年(1918年),追随方声涛,任驻粤滇军第四师司令部副官长。民国8年,任靖国军第六军司令部参谋长,参加广州驱逐军阀龙济光的斗争。后……[详细]
  道霈禅师字为霖,清代建安(今建瓯)人,丁少轩之子,福州鼓山涌泉寺第六十五代主持。7岁学《论语》,能理解大意。14岁时得一场大病,其母往庙中许愿,若能将病治好,就送他出家终身侍奉佛祖。病好后,即到东门白云寺出家,拜僧深公为师。他学习各种经学功课,能背诵如流。初参瓶窑闻谷禅,有所省悟。接着又到东溪荷山参拜永觉师,永觉师令他看《柏树子话》,他觉得很难理解。后又到杭州各寺院听讲学习,经五年努力,通晓《法华……[详细]
  杨达卿字福兴,建安(今建瓯)人。生于元大德九年(1305年)。受元代民族歧视政策的影响,思想消极,又遇社会混乱,不愿出外做官,乐隐乡里,在家为学,曾著《龙津诗集》以自娱。左丞阮德柔闻其名,派人召见,优礼相待,想派他做官,达卿坚辞。元朝灭亡后,杨达卿看到明王朝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政策,便聘请教师教诲子孙,以为“今天下太平,子孙必有出仕者”,告诫子孙“你辈曾读范文正公义田记乎?出仕、在家,均以此为法,勿……[详细]
  雷机字子枢,元代建安(今建瓯)人。生卒年不详。延祐五年(1318年)进士,授古田丞。为官以惩治-称著。尽心狱事,常夜半孤灯翻阅旧案,慨叹“人命至重”,清理不少冤案,为民伸张正义。雷机任沙县知县时,有富民因身亡子幼,地方-谋夺其产业,并行贿官署上下官吏,案件久久不能裁定。雷机到任后,派廉洁小吏协同严加审理,案情大白。任兴化尹时,有几家豪强大姓恃势妄为,雷机深入访查,明察秋毫,一一绳之以法,百姓称为“……[详细]
  袁说友字起岩,宋建宁府建安(今建瓯)人。生于绍兴九年(1139年)。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淳熙四年(1177年)任秘书丞兼权左司郎官,后调任池州知临安府。累任太府少卿、户部侍郎、文安阁学士,吏部尚书。袁说友有才识,忠于国事,为官30年,奏疏多切时弊,发扬正气。淳熙五年(1178年)上疏指出:自绍兴末迄今,宿将多死亡,幸存的也都衰老,新进后生想献身而无门路,朝廷应令内外将帅推举,凡武艺高超,谋……[详细]
  袁枢(1131—1205)字机仲,建安(今建瓯市)人,宋绍兴元年(1131年)生。袁枢5岁入乡塾读书,8岁时,曾在屏间题诗:“泰山一叶轻,沧浪一滴水。我观天地间,何啻犹一指。”表现其童稚时的天赋和非凡抱负。绍兴十七年(1147年),袁枢到临安(今杭州)入太学。学习勤奋,曾参加国子监考试,所写《修身为弓赋》,深得太学录周必大和刘珙的赏识。袁枢在太学共9年,业满后离开。隆兴元年(1163年),袁枢参加……[详细]
  吴棫,字才老,建安(今建瓯)人。约生于宋元符三年(1100年),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绍兴间(1131~1161年),任太常丞,后转泉州通判。曾撰《韵补》,认为古人用韵较宽,有古韵通转之说;对古音的看法,与唐代陆德明的见解相同。又撰《诗韵补》、《字学补韵》、《楚辞释音》等,皆已失传。陆德明为阐释经学和老庄之学,博采汉、魏、六朝的音切,共230余家,又兼采诸家训诂,考证各本异同,撰《经典释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