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商鞅,战国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又名公孙鞅、卫鞅,卫国(今河南濮阳)人,约生于公元前390年,死于公元前338年。商鞅是战国时没落贵族的后裔。他从小就好刑名之学。所谓刑名之学,即指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的一套法家学说。年轻时,商鞅在魏国进一步研究了法家思想,总结了李悝、吴起的变法经验,完善了自己的法家理论。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下令求贤,商鞅应召入秦,进献富国强兵之策,便提出变法重点放在两面个方面……[详细]
|
嬴渠梁(公元前381~公元前338年),战国时秦国国君,即秦孝公,公元前361年即王位。 秦孝公即位之初,秦国经济、文化都比中原的国家落后。他雄心勃勃想恢复300年前先祖秦穆公的霸业,在即位的第二年,就发出征求贤能人才的文告,宣布谁能使秦国富强,就封给高官,赏给土地。求贤令发出后,在卫国不得志的卫鞅(即商鞅)来到秦国,经孝公的宠臣景监推荐给孝公。孝公第三次接见卫鞅时,听了卫鞅用“霸道”(法家治国之……[详细]
|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11年),一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 ,成为秦国第一王。 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车裂商鞅嬴驷为太子时,一度触犯了禁条。当时正值有人反对新法,法令行不……[详细]
|
景监,生卒年不详,秦孝公宠臣。曾为商鞅三劝秦孝公,成功为商鞅变法铺路。景监(生卒年不详):芈姓,景氏,名监。战国时人。秦孝公宠幸的臣子,曾引荐商鞅。《史记》云:“监,景姓,楚之族也。”相关记载有:《史记商君列传》: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详细]
|
魏襄王(?―公元前296年),姬姓,魏氏,名嗣,一名赫,魏惠王之子,战国时期魏国第四任国君,公元前318年—公元前296年在位。公元前318年,魏、韩、赵、楚、燕五国合纵攻秦,不克而返。惠施为魏出使楚国。公元前296年,魏襄王去世,其子魏昭王即位。魏襄王元年(公元前318年),五国联合攻秦,没有胜利就撤兵了。魏襄王二年(公元前317年),齐军在关津打败魏军。魏襄王五年(公元前314年),秦派樗里子……[详细]
|
甘龙:甘姓,名龙。秦孝公之臣。是《商君书》、《史记》、《战国策》均有记载的变法反对派,是秦国的世族名臣。后来,其裔孙甘茂、甘罗都受到了秦国的重用。《史记·秦本纪第五》: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为左庶长。其事在商君语中。《商君书·更法》: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详细]
|
惠子(约前370年—前310年),名施,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1-4] 。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为大哲学家庄子的至交好友。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惠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详细]
|
魏惠王,又称梁惠王(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开封)后,魏国亦称梁国),《竹书纪年》作“梁/魏惠成王”,姬姓,魏氏,名罃,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魏惠王魏罃即位正是魏国鼎盛时期,但在以后的战争中,“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他死于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魏惠王(前400年—前319……[详细]
|
生活在战国时期的秦国,曾破魏有功,官拜左司空,同时也是秦国守旧派的代表人物。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甘龙、杜挚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详细]
|
公子虔(生卒年不详),嬴姓,名虔,战国时秦公子,秦孝公赢渠梁大哥。曾为秦孝公太子赢驷之右傅。公孙贾为左傅,商鞅变法时,太子犯法,公子虔受刑。后因犯他法,公子虔受劓刑挖去鼻梁,随后闭门八年不出。孝公卒,太子继位,是为秦惠文王。他诬告商鞅欲反,秦遂杀商鞅,灭其家。正史上关于公子虔的记载很少,小说《大秦帝国》塑造的公子虔,其命运大致分为四大阶段,其性格特征亦表现为层层深化变异的四个阶段:第一段为统军大将……[详细]
|
公叔痤(?―公元前361年),战国时期魏国大臣。公叔痤在田文死后,担任魏国相国,并娶魏国公主为妻。公叔痤有知人之明,但为国家利益考虑得相对少一些,为自身的利益考虑得多一些。他排挤吴起,是出于保全相位的需要,并不是不知道吴起对魏国的重要性。荐举公孙鞅,是直到病重才提出。太史公司马迁于此特著一笔,“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很有深意。若过早地推荐公孙鞅,可能会取代他的职位,而在临终时郑重托付,博得荐贤之……[详细]
|
龙贾,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魏国人。魏惠王时期曾出任大将军。曾与为公子昴领兵与秦人商鞅在河西大战,战败,被罢官。后魏惠王徐州相王时临危受命,领兵三万与齐人大战,战败,被齐将田忌射杀。河西之战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秦惠文王任命阴晋人犀首(即公孙衍)为大良造,次年魏国献阴晋给秦,与秦修好。未久,公孙衍率兵攻魏上郡重地雕阴(今陕西省甘泉县南),魏将龙贾集中兵力迎战。经二年激战,至三十八年(前330……[详细]
|
共伯和,共国国君,姬姓,名和。西周时期的诸侯。西周周厉王因国人-被驱逐,天子位缺,诸侯们皆拥戴共伯和为天子,共伯和遂摄王政,行天子事十四年,史称“共和行政“。后归政于周宣王。先秦文献,以及西周金文(《师釐簋》、《师晨鼎》、《师艅簋》、《谏簋》、《元年师兑簋》、《三年师兑簋》)皆证明“共和行政”即共伯和行王政。《史记》言“周公召公执政号曰共和“。……[详细]
|
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妫姓,田氏,名因齐,田齐桓公(与春秋五霸之首的姜齐桓公非同一人)田午之子,战国时期齐国(田齐)-国君,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0年在位,原为齐侯,于周显王十七年(齐威王五年,前352年)始称齐王。 齐威王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齐威王在位时期,针对卿大夫专权、国力不强之弊,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详细]
|
禽滑厘,春秋时期人,传说是墨子的首席弟子,他的字为慎子。他的后代以他的字作为姓氏,形成慎姓。禽滑厘曾是儒门弟子,学于子夏,自转投墨子后,便一直潜心墨学。禽滑厘是墨子的嫡传弟子,“事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然而,“子夏居西河……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这么说来,禽滑厘又曾受教于子夏,可能长期生活在西河地区。从地域上看,相夫勤就是禽子的后学,这……[详细]
|
16、晋鄙
晋鄙(?-公元前257年),战国时期魏国将领,有“嚄唶宿将”之称。公元前257年,秦国攻打赵国,晋鄙奉魏安釐王之命率军救赵,但魏安釐王由于惧怕秦军干涉,便下令阻止晋鄙进军。魏安釐王之弟信陵君魏无忌得知此事后,让曾经受恩于己的如姬-兵符,并前往晋鄙军中要求代领兵马。晋鄙心中仍存怀疑,魏无忌门客朱亥立时以铁锤击杀晋鄙,信陵君于是引兵救赵。……[详细]
|
公孙贾,战国时期秦国人,太子驷(秦惠文王)的老师。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时因纵太子犯法而被施以黥刑。公孙贾 战国秦孝公时人。太子驷(秦惠王)之师。秦孝公用商鞅变法,他因纵太子犯法而被施以黥刑。见《史记·商君列传》。黥刑:又叫墨刑,就是在犯罪人的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表示犯罪的标志,以后再也擦洗不掉。……[详细]
|
樗里疾(?―前300年),名疾,又称樗里子、严君疾,战国中期秦国宗室、将领,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其母为韩国人。 因足智多谋,绰号“智囊”,被后世堪舆家尊之为“樗里先师”。曾辅佐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等秦国君主。樗里子名叫疾。因居樗里(一说楮里,今陕西渭南)而称樗里子。其后他任庶长(大良造的幕僚辅官),被称为庶长疾。后来他被封于蜀郡严道县(今四川省荥经县严道镇),号严君,人称严君疾。后人以……[详细]
|
司马错,生卒年不详,战国中后期秦国名将。仕秦惠文王、武王、昭王三世。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巴蜀相攻,秦惠文王欲趁机灭蜀,却因韩侵秦而举棋不定。张仪主张先攻韩,司马错力排张仪之议,认为伐韩将导至诸侯合纵对秦,伐蜀则既可得其人力物力以充实军备,又可占据有利地势顺水而下攻楚。这议为秦王采纳。同年秋,即与张仪、都尉墨等率军从石牛道伐蜀(参见秦灭巴蜀之战),与蜀王之师战于葭萌(今四川广元昭化镇),蜀王败……[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