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王鸿年(1870—1946),字世玙,号鲁璠,永嘉(今瓯海区永强)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次年因喜议论时政,得罪湖广总督张之洞,畏祸避往日本。九月,以使馆官费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法科。毕业后,应聘办四川将弁学堂及山东法政学堂。三十二年,参加留学生考试,考取法政举人,以内阁中书录用,供职学部兼京师大学堂译馆教席。次年,调任外务部丞参厅主事,随考察-大臣赴日本考察。宣统元年(190……[详细]
|
蒙经(1870~1943.11) ,字文伟,号民伟。广西藤县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辛丑科举人。三十四年赴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政治部。在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年)回国后,被选为广西咨议局驻局议员,咨议局同盟会分部长。二年九月,创办《南报》 (次年改为《南风报》)。武昌起义后,蒙经力促广西当局通电独立,起草《广西临时约法》,任军政府诠叙局长。民国2年(19……[详细]
|
张少南(1870~1934),清同治九年(1870年)出生于泰州曲塘镇(今属海安县),民间评话艺人。本姓陈,幼年过继给评话艺人张炳南为义子,遂取名张少南。自幼酷爱评话艺术,乃翁进场演出,他均跟场听书,曲塘三家书场每有艺人登台,他都日夜赶场学艺。张少南平生爱好武术,他将武术中的招式,运用至《隋唐》书中对各战将的描写和战争场面的渲染,引人入境,令人折服,为《隋唐》这部评书增添了色彩,赢得了听众,评话界……[详细]
|
谢馨(1870~1952)原名俊崇,字崇山,入滇后又字伯南,自号白石山樵、海月楼主人、复园老人。祖籍岚皋,随父定居白河县南康家坪。光绪癸己(1893)恩科举人、乙未(1895)科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九(1903)签分云南省通海县任知县,后任定远、蒙自知县。谢对当时官场上的人浮于事、尔虞我诈现象看不惯,心情是“终年低首不伸眉”,对上司也采取了“官柳当门懒折腰”。数载为政,除操心民间温饱外……[详细]
|
沈鸿英(1870—1938) 又名沈亚英,字冠南。鹿寨人。泥水匠出身。曾充绿林头目。清宣统三年(1911)受同盟会柳州支部联络,编为民军,历任管带、督带。1913年投靠陆荣廷拥护袁世凯,历任帮统、统领。1916年先后任护国军第三军司令、钦廉镇守使。1918年在广东督军莫荣新部,任第三军总司令,参与讨伐两广巡阅使龙济光。次年任琼崖镇守使。1921年桂军在粤桂战争中大败,其宣布自治,自称救桂军总司令……[详细]
|
简照南(1870~1922)简照南,名耀登,字肇章,号照南,广东南海(今佛山市石湾区澜石镇黎涌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仅读了3年私塾,13岁时丧父,-停学作童工。17岁时随叔父简铭石赴香港,在巨隆瓷器店学生意,后赴日本设店。香港巨隆歇业后,他在日本神户自立门户,开设东盛泰商号,并与二弟简玉阶在香港合开怡兴泰商号,几年间盈利上万。他又在日本创办顺泰轮船公司,租船经营航运业,购置“广东丸”轮船一艘……[详细]
|
黄庆元(1870~1937年),又名黄榜,字世金。祖籍泉州,出生于厦门。早年受私塾教育,年轻时在厦门富商黄书传的仁记洋行当伙计,受黄赏识并资助其经营“建源钱庄”。后相继创办建记行、建源行等,业务鼎盛,在厦门工商界占有相当地位,因而出任厦门参事会会长、厦门商务总会协理、会长、厦门市政会副会长、厦门“三堂”(慈善机构)董事及厦门鸿麓学校、厦门同文中学董事长。五四运动时,曾率厦门商会支持学生爱国行动,以……[详细]
|
赵椿年(1870~1942),字剑秋,又字春木,晚署坡鄰。武进县城(今常州市区)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举人。次年,会试未中,被礼部留下,历任内阁中书、侍读、国史馆校对、玉牒馆分校等职,并兼中书科,诰敕房事宜。光绪二十年奏办五城团防。光绪二十四年中进士,任江西巡抚署文案。义和团运动后,江西推行新政的政令、法规、章程等条款均出于他之手,后被提任瑞州知府。光绪二十九年,朝廷创设商部,调部任郎中。光……[详细]
|
蒙绶初(1870~1943),字文伟,号民伟,又号经。岭景乡篁村人。父在川,三子,经居次。光绪四年(1878),在村受启蒙教育。12岁,跟秀才申仅绪读书。后中秀才。二十七年举人。 三十一年春被选派日本政法大学速成科政治部读书,同年8月20日,由同学刘崛介绍加入同盟会。三十二年春,回家乡创办“积光女子小学。”此乃县内第一所女子学堂,招收女学生20多名。同时改村中的镇澜庙为镇澜学堂,招收藤县、容县、……[详细]
|
杨瑞文(1870~1934),字少彭。建湖县草堰口镇人。少时爱习武,26岁考中武秀才,以庠生入伍。后与新兴、庙湾等盐场的盐枭结伙贩盐,继为青帮“大”字辈开山收徒,广罗党羽,成为里下河一带盐枭团伙首领。因经常0于扬子江一带,为求庇护,杨又拜长江0巨魁洪帮首领徐宝山为师。徐后来接受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招抚,先充缉私“虎”字营管带,进而升任扬州游缉统领,负责两淮缉私。于是,杨瑞文先后在徐部任“虎”字营和南洋……[详细]
|
刘鼒和(1870~1929)刘鼒和,字少珊,又号少少,善化县人,清同治九年(1870)生。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时,投湖北提督方友升军,治文书。戊戌维新运动中,他著论数十篇,署名“刘子”,力主革新。时徐仁铸督学湖南,他三试皆第一,补县学生员,后人岳麓书院读书。三十一年,与方叔章赴日本留学,人法政大学,与杨度为莫逆交。三十三年返国,他与沈钧儒等赴北京-,要求召开国会,并与方叔章等在北京创……[详细]
|
陶懋立(1870~1934),字卓如。泗阳县城厢陶庄人。他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至上海,充文明书局编纂员,编有《世界读本》,风行一时。光绪三十年,与张相文创立桃源县教育会,为泗阳第一个教育研究团体。次年,与王聿望创办公立集义学堂(后改为第一区第一国民学校,为泗阳县最早的一所公立小学),亲自任课,不取报酬。光绪三十二年,任淮阴江北师范学堂地理教员。宣统元年(1909年),任天津北洋女子高等学堂……[详细]
|
陶显庭(1870~1939)字耀卿。安新马村人。幼年在安新县刘向保子弟会中随白永宽、化起凤等学唱高腔红净,后在北京恩庆班随钱宗珍学昆曲老生及花脸。在京南乡间搭恩庆班、和顺班、庆长班、元庆班与德庆和班等演唱,约40岁后改唱袍带花脸兼唱老生。1918年初与昆弋老人王益友、郝振基、侯益隆等在北京组成荣庆昆弋社演出于天乐园,以嗓音高亢、韵味醇厚、做工稳健、神气凝重而成为昆弋班袍带花脸和唱功老生之典范。之后……[详细]
|
林陶(1870~1942),男,南澳龙地人,出身渔民家庭。他少时进私塾念过几年书,喜爱音乐,常于空闲时参与音乐活动,在艺界知名人士的指导下,刻苦学习,善吹唢呐,专长二弦,指法灵活,音色动听,有“陶仙弦”美称。林陶出于喜爱潮乐,二十几岁时进入戏班,从艺几十年,集演员、导演和编剧于一身。他先后导演过《青梅》、《滴水记》等几十个传统剧目,并与当地名人李秀才合作编写的《扫窗会》,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详细]
|
叶宾(1870年—1935年),漳州人,漳城名儒医。秀才出身,曾任漳州府师爷,熟读经史诸子百家书。尤精医学,对伤寒热性病甚有钻研,当时医界称他为伤寒专家。曾受聘为官医,退职后专心医务,在清末民国初最负盛名。每日限诊10人,超过此数不分病情缓急、病者职位高低,均不接诊。出诊自备专轿,四名轿夫,另有学生随诊。规定诊金昂贵,门诊1元,出诊2元,出城4元,远途另议。求治者多富贵人家或危重病人。但能以一剂知……[详细]
|
陈任枚(1870~1945),广东南海县人。自幼读书,科举不中,在乡办私塾教学。笃好医学,与一精于医术又藏书甚丰的归隐先辈结成忘年之交。清末民初,先后担任南海小学校长、南海中学(现广州西华路第十一中学)教师兼学监,仍潜心研读医书,业余时间常为人治病。因求诊者日众,便辞去教育职务,专心行医。对温病、急性高热症有较深的研究,针对岭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配制出疗效较佳的药方。民国10年(1921)在广……[详细]
|
陈洵(1870~1942),字述叔,号海绡,原籍广东新会县潮连乡。补南海生员。世居广州西关,曾在江西任瑞昌县黄元直的西宾(家庭教师)10多年。后回穗授徒。平生好词章之学,更精于词。宣统三年(1911)加入南园诗社,民国10年(1921),在多宝南横街2号设馆教学,名为“思蛤蜊室”,授经史词章之学。民国18年由朱祖谋推荐,受聘于广州中山大学,任词学教授。民国29年,任广东大学教授。在广东近百年诗词的……[详细]
|
马忠骏 (1870年5月28日一1957年6月1日)男,原名马德扬,字荩卿,号遁园居士、遁园老人、无闷主人,生于辽宁省海城市,祖籍山东省登州府蓬莱县人,先人因参加清初战争编入汉军镶白旗,徙居奉天海城接宫堡。马忠骏自幼因家中兄妹多,又为长子,无钱求学。1878年幸喜为同宗兄弟陪读, 以入私塾读书。1889年去沈阳赶考秀才未中,其父去世后,便挑起赡养家庭的重任。因此,托人在沈阳将军卫门里谋得额外效力……[详细]
|
雷焕猷,字子嘉,号退庵,清同治九年(1870年)生于宁化城关。幼孤而家贫,刻苦读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举。曾主讲禾口道南书院。后赴京应试,中选,分发广西后补知县。未几,辛亥革命爆发,由京返闽。时福建已成立都督府,而宁化尚未易帜,他请派省防军一小队随同回宁,升起五色国旗,号召县人剪辫放足,咸与维新。鉴于省防军不能久留,遂倡办团防,维护治安,并倡导革新教育,兴修水利,增加积谷等。民国2年(1……[详细]
|
彭占元(1870—1942)字青岑,又名东半,山东鄄城县彭楼镇彭楼村人。清末廪生,1903年毕业于山东优级师范,旋东渡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参加中国同盟会,被推为山东同盟会部长,捐款创立《民报》社。回国后,创立普通中学宣传革命思想,联络革命志士,积蓄革命力量。1909年被选为咨议局议员,1910年被选为资政院议员。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在山东响应。是年11月13日,被选为“山东独立会”副……[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