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王-(1917~1980年),出生于山西省安泽县一个农民家庭。民国19年(1930年)初中毕业后在家从事农业劳动。-性格内向,虚心好学,憨厚笃诚,沉着稳重,作风正派,坚毅勇为。青年时代对日本侵略军深恶痛绝,民国25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7年,参加抗日队伍,作战顽强勇敢,民国2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安泽县武装自卫队战士、牺盟会会员,十八集团军工作员、地委司务员、区武装助理员、中共村支部书记等职。抗战胜利后,任区民政助理员、区委书记。
民国38年8月,-参加长江支队南下福建,任第四大队第五中队指导员。同年9月初抵达连江,历任二区(浦口)区委书记、县农会主席、县委组织部长。1954年8月任县委副书记(主持工作),1955年10月任县委书记,直至“文革”被批斗下放。
-在连江工作20余年,其中担任县委领导13年,正处于青壮年时代,精力充沛,斗志旺盛,工作扎实,讲求实效,对党无限忠诚,对事业高度负责。为改变连江贫穷面貌竭心尽智,经常深入调查研究,实地考察,跑遍全县山山水水,根据连江实际,扬长避短,绘制发展蓝图,作出正确决策,且率先垂范,任劳任怨,带领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狠抓农业基础,主攻水利设施,发展海洋经济,创办工业企业,使连江经济建设在解放前的一片废墟上迅速恢复发展。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因“-”失误和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出现暂时经济困难,加上海防战备紧张,任务繁重而复杂。-头脑清醒,指挥若定,团结带领县委一班人,在搞好军政军民团结、加强海防对敌斗争和战备的同时,创造性地贯彻中央调整方针,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及时纠正“左”的错误,果断调整生产关系,下放核算单位,压缩基建战线,精简职工,加强农业第一线,实行冬季“自由一季”、鼓励集体和个人开荒、减轻粮食征购任务等措施,使大灾之年未出现饥荒,渔区形势更好,国民经济很快走上健康发展道路。到1965年,各条战线都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与1950年对比,国民生产总产值增加3倍多、工业总产值增8倍,农业总产值增3倍,粮食总产翻一番。水产品总产量增8倍,财政收入增24倍,人民生活有明显改善。多次受到省和专署表扬。
50年代后期,党内“左”的错误思想逐步发展,政治运动不断,连江又多为省或地委试点县,-身为县委班长,压力很大,他处事冷静,不赶风头浪尖,坚持实事求是,出以公心,尤其1964年“四清”运动,连江是全省3个重点县之一,运动初期一些基层干部遭到残酷斗争,-敢于阐明观点,据理力争,保护了一批干部。“文革”中,-身处逆境,遭几百场批斗,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甚至亲属子女亦遭灾难,但从不把责任上推下卸,更没有动摇对党的信仰,表现出共产党员的优良品德。-为人胸怀坦荡,对干部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知人善任,任人惟贤,搞五湖四海,从无封官许愿,拉帮结派。在党内,不揽权,不争功,不诿过,作风民主,“一班人”团结很好。在连江工作期间处处以身作则,廉洁自律,不搞特权,不谋私利。子女多,家口大,经济紧,生活俭朴,从未向组织开口伸手,家属子女从无用过公车。1959年其长女按正常渠道被百货公司招为临时工,商业局按规定几次研究给予转正,均被其拒绝,直到1969年长女随其夫从部队转业江西还是临时工。-清政廉洁、高风亮节誉满连江城乡,深受人们敬仰。
1970年,-被调到顺昌县当工作队员,1974年担任中共邵武县委顾问。1976年粉碎--集团后,中共连江县委为王-进行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并为其子女恢复城镇户粮关系,安排工作。但-长期精神过度抑郁,于1980年2月在邵武与世长辞,终年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