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人物 > 福建 > 泉州 > 南安历史人物介绍3

南安历史人物介绍3

更新时间:2023-12-30

  吕渭生,字俊周,南安诗山苏美人,生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其父吕尚科以农为业,三位哥哥先后南渡菲律宾谋生。其三兄吕双合,后来成为马尼拉航海业的巨子,还参加同盟会,任该会在菲律宾的筹饷委员,筹款支援孙中山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后,渭生入福建省立法政学堂攻读,毕业后从政。在反袁运动和北伐战争中,渭生奔走声援,先后结识国民党要人胡汉民、李济深、李宗仁等。民国11年冬,许崇智率领讨伐陈炯明的东……[详细]
  彭早,女,南安向阳乡卓厝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出生。父母务农,生活贫困。结婚后不久,丈夫就被国民党抓去当兵,死于外地。彭早再招赘林樟为夫,邻里称她樟婶。民国33年(1944),中共党员洪瑞英(女)到八都山一带开展革命工作,住在彭早家,以母女称呼。彭早在洪瑞英的启发帮助下,不顾年老体弱,又是小脚妇女,毅然参加革命活动,经常给洪瑞英带路,翻山越岭到各村宣传革命思想,发动群众。同年6月由洪瑞英介绍……[详细]
  叶启元,又名神勋,南安县金淘镇高田村人,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其父叶云梯,信奉基督教,青年时期在泉州谋生。叶启元少时,在英国教会创办的泉州惠世医院做工,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惠世医院举办第二期医生班,英籍院长白瑜纯,见启元为人诚实,聪颖好学,推荐他入班学医。在五年学程中,启元勤奋钻研,成绩优异,通晓内外各科,尤擅长外科手术及小儿科。毕业后,留院任医师,他研制的“痢疾特效药”、“黑色咳……[详细]
  郑成竹,南安官桥岩前村人,民国11年(1922)出生。父郑守杰于民国12年打土匪时遇害,家境困难,靠祖母、母亲、婶娘含辛茹苦抚养成长。成竹9岁进入家乡普知小学读书,学业成绩优异,毕业后务农。民国28年春,成竹到安海养正中学念书。同年秋学校内迁官桥岭兜,在学校受共产党员邓家梁、许东汉的影响,积极参加“抗敌后援会”、“青年战地服务团”抗日宣传活动。民国2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到五峰中心小学任教……[详细]
  陈火把,又名陈荣星,南安石井苏内村人,民国8年(1919)出生。其父是私塾先生,自幼受父亲的薰陶,喜欢读书。10岁进入小学,学习用功,毕业后在家务农。民国28年春,火把到养正中学读书,后养正中学内迁官桥岭兜。岭兜一带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中共梅岭区委会设在这所学校,火把在教师兼区委书记的林松龄、邓家梁的教育帮助下,积极参加抗日救国宣传活动。民国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回家乡……[详细]
  黄子英,南安金淘南丰村人,民国8年(1919)出生,家境贫困,童年由其姑丈资助完成小学、初中学业。民国23年随其姑丈到菲律宾怡朗谋生,初当店员。子英工作勤劳,并努力学习文化和菲律宾、西班牙语言,关心政治时事,深得其姑丈的信任和同事们的赞扬。1937年,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海外华侨在爱国侨领陈嘉庚等人的倡导下,抗日救国运动深入展开,子英毅然加入当地华侨抗日救国组织“海萍社”和“怡朗华侨救……[详细]
  王振帮,南安丰州长福村人,清光绪七年(1881)出生。其父王鼎卿是当时著名中医,在厦门开设王慎斋药铺,卖药行医。振帮幼年就学于丰州官桥学堂,辍学后随父习医。光绪三十三年,振邦南渡新加坡,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革命活动。宣统元年(1909)到印尼泗水协助解决当地光复会与同盟会的合并问题,同时与蒋开远等人组织阅书报社,举行演讲会,宣传革命。不久,奉命回厦门开展工作,在厦门中街(现新路街)万成客栈建立联络……[详细]
  吴增,字桂生,自号养和居士,又号古丰州人,清同治七年(1868)出生于南安丰州埔头,后随父移居泉州。16岁,其父去世,曾到一家杂货店当学徒,因夜晚点灯读书被主人责骂,愤而回家,刻苦自学。清进士傅国英见其所作文章,十分赏识,自荐为师,授以经书,吴增学问由是大进。18岁在私塾教授学生,25岁为官学诸生,光绪二十八年(1902)考中举人,三十年会试考中进士,被聘为清源书院山长。宣统元年(1909)点内阁……[详细]
  侯西反,清光绪九年(1883)生于南安码头刘林村。童年在家乡读过几年私塾,26岁南渡新加坡,开始当公司职员。后与友人合资创办振美橡胶公司,由于经营有方,业务蒸蒸日上。但受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1930年因橡胶业不景气而歇业。此后,西反应侨领陈嘉庚的邀请,负责处理陈嘉庚橡胶品制造公司业务收束工作,并兼任《南洋商报》总经理。1936年,经陈嘉庚引荐,出任亚洲保险公司副经理,同年,参加中国国民党。……[详细]
  林谋盛,南安美林后埔村人,林路第十一子,朋辈或以“林十一”称呼,清宣统元年(1909)出生。幼年就读于厦门鼓浪屿英华书院,16岁南渡新加坡,入莱佛士学院学习,毕业后到香港大学攻读商科。两年后父亲病逝,谋盛返星继承父业,接手经营砖瓦厂、饼干厂等企业,勤勉自重,精心管理,不到10年,事业宏发,声誉大振。先后任过新加坡建筑公会会长、中华总商会董事、福建会馆执委兼教育科主任等职。抗日战争爆发,谋盛以抗日救……[详细]
  高华岳,字骅之,南安水头埕边村人,1920年生于菲律宾。由于家庭贫困,未能进中学读书,但因勤奋好学,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与菲语。华岳于1938年开始参加菲律宾华侨工人和青年的革命活动,在家具工会及餐馆工会任职。1942年初担任菲律宾民抗军抗日游击队华侨队领导,勇敢善战,获得全体游击队战士的称赞。同年5月,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队(简称华支)成立,华岳任支队副队长,配合菲民抗军进行反扫荡战斗。1943年5……[详细]
  李天赐,原名志成,南安梅山芙蓉村人。到新加坡陈嘉庚开设的“谦益胶行”任职,因工作努力,业务精通,为大胶商林文殊所器重,聘为“裕美胶行”经理。24岁与精通英文的陈金蕊结婚,夫妇协力自营橡胶生意,规模日宏。1936年,与族兄李映雪捐资在家乡创办竞敏小学。天赐为人光明磊落,曾任麻坡马英政府的首席法官(当地名玻璃主),任职期间,秉公执法,得当地群众的好评。1937年获柔佛州马英政府的勋章。抗日战争爆发,天……[详细]
  黄孟奎,出身于南安六都(今属洪梅乡),是清末武状元黄培松的侄儿。曾留学美国,获教育硕士学位。回国后从事教育事业,陈嘉庚筹办厦门大学时,孟奎为筹备委员会委员,为学校的创建多方擘划。当时北方学者,经陈氏敦聘,群聚一起研究建校计划。蔡元培、胡适、黄炎培等,创议尤多。但因陈嘉庚操厦语,语言不通,由孟奎居间翻译。民国17年(1928),孟奎受聘担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民国19年到上海开设律师事务所,与郁达夫相……[详细]
  李刚,原名敬文,宇瑞悌,民国3年(1914)生于南安诗山内益乡(今诗山镇红旗村)。其父李孔富是马来西亚华侨,母陈貌娘理家教养子女。父勤劳,母贤慧,李刚幼年时就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民国12年(1923),李刚就读于诗山进化一校(今燕山小学),学习勤奋,成绩优秀。毕业后,因贫穷无继续升学,在家务农。民国19年春,随其二兄李加局往马来西亚槟城谋生,在冰棒厂当学徒。因他迫切求学,同年12月由二兄资助回乡,……[详细]
  戴金华,南安码头大庭人,生卒年俱不详。14岁偕兄到菲律宾学商,耐劳苦,善居积,白手起家,经营布业,成为菲律宾一位巨商。清末,朝政腐败,国势衰弱,外侮频仍,金华响应孙中山的革命号召,参加书报社,加入同盟会。随后组织公理报社,向华侨宣传“-”。金华担任公理报社董事、总理达20多年。孙中山在菲律宾募捐军饷时,金华热情支持,尽力助饷。辛亥革命期间,金华兼任菲律宾善举公会董事,命其侄戴愧生回家乡创办崇诗学校……[详细]
  叶忠,原名叶茉莉,民国9年(1920)出生在南安金淘深垵乡(今金淘镇占石村)。家境贫寒,从小放牛,拾柴草。民国21年,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在深垵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叶忠加入儿童团,任团长。他机智勇敢,多次完成中共金淘区委交给的任务,是当时闻名的“红色小鬼”。民国23年5月,南安警备大队长叶文善,带兵洗劫深垵,叶忠随金淘区委转移到高田、眉山一带活动。8至9月间国民党“闽南剿匪司令部”分兵进驻蓬岛、金淘一……[详细]
  张栋梁,又名张庭幼,清宣统二年(1910)出生于南安官桥岭兜村。其父张前登是清朝秀才。栋梁童年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到集美学校、泉州黎明高中、厦门大学等校就学。在厦大期间参加革命工作,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9年(1930)夏秋之间,中共厦门市委派栋梁回岭兜开展工作,初与当地知识青年张嘉民、张尚霖等人发动各村联合创办梅岭小学。翌年小学正式开学,他以教员身份开展革命活动,发展进步青年参加共产党,建立中共梅……[详细]
  叶老洗,女,民国4年(1915)生于南安金淘占石乡(今金淘镇占石村)的一个地主家庭。民国21年由父母包办结婚,因与丈夫感情不和,常住娘家。民国22年,老冯等共产党员在占石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办夜校,组织农会、妇女会、儿童团,发动农民抗租、抗税,打土豪劣绅。老洗虽然生于地主家庭,但从小与邻居的穷苦姑娘交往密切,常常结伴到夜校学习文化,听讲革命道理,逐渐接受革命思想,积极参加妇女会活动,与姐妹们一道为游……[详细]
  李尽(女),清光绪六年(1880)出生,3岁时从安溪县蓬莱乡彭内村卖到南安华美山城村做童养媳。民国17年(1928),共产党在山后乡一带开展革命活动,李尽年近50岁,还积极学习文化,参加妇女运动,担任妇女会主席,带领广大妇女参加妇女运动,参加抗租抗税斗争,民国21年任中共安溪中心县委交通员,以贩卖豆腐、香烟为掩护,为党组织传达文件,探听敌情,来往于安溪、永春的崎岖山道上。李尽因自幼缠足,行走不便,……[详细]
  郭光灿,又名郭灿、独晃,笔名丁英,南安蓬华人,清宣统元年(1909)山生。幼年随父母侨居缅甸,读书时热心参加当地华侨的进步活动。民国18年(1929),光灿被英殖民当局逮捕,驱逐回国。先在厦门十三中学念书,后返回家乡山后村,参加郭子仲创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活动。因工作需要,返厦门,以福建省厦门职业学校学生的身份为掩护,积极开展革命工作,发动同学组织“反帝大同盟”,出版墙报,宣传革命。参加中共厦门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