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孟浩然(公元689-公元740),号孟山人,世称孟襄阳,唐代诗人,被誉为诗杰。孟浩然是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代表人,其诗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早寒江上有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王孟诗派”。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禄唐应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地抒发了个人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博得时人的倾慕。人物生平坎坷一生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出身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自幼苦学。年轻时隐居读书于鹿门山。25到35岁间,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详细]
|
柳浑(公元714—789年),字夷旷,一字惟深,本名载。柳悛六世孙。襄阳人。唐代名相。生于唐玄宗开元三年,卒于德宗贞元五年,年七十五岁。少孤,志学栖贫。举进士,为监察御史。魏少游镇江西,奏署判官。后为袁州刺史,迁左散骑常侍。拜宜城县伯,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浑著有文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柳浑幼孤,有巫人给他看相说,“此儿相贱,且短命,若为僧、道,可缓死。”家人欲从其言。柳浑说:“不读诗书,去当术士,不若速死。”于是发奋求学。天宝初(约公元742年),举进士,任单父(今山东省单县)尉,后迁衢州(今浙江省衢县)司马。曾一度弃官隐居武宁山。不久,召回朝……[详细]
|
刘公(1881-1920),湖北襄阳东津老营上洲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原名耀宾,又名湘,字仲文,又号非非子。1902年东渡日本求学,肄业于东亚同文书院,联络同志,鼓吹民族革命。对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等革命刊物极力资助,各翻印数万册,输入国内,以期振聋发瞆。1904年4月,与田桐、程家柽、宋教仁等发刊《二十世纪之夕那》杂志于东京,印刷费大部分由其捐助。后入日本东斌学堂习军事,结识了一些有志之士,与邹容、章炳麟尤称莫逆。1905年秋遇孙中山、黄兴于东京,协助孙中山创立同盟会,创办《民报》鼓吹革命。1906年,萍醴起义,奉孙中山之命回国,积极准备响……[详细]
|
皮日休(834至839~902以后) 唐代文学家。字袭美,一字逸少。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襄阳(今属湖北)人。出身于贫苦家庭,早年即志在立功名、佐王治,追踪房玄龄、杜如晦的事业(《七爱诗·房杜二相国》)。出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至长安,应进士举不第。南行寓寿州。懿宗咸通八年(867)登进士第。次年东游,至苏州。咸通十年为苏州刺史从事,与陆龟蒙相识,并与之唱和。其后又入京为太常博士,出为毗陵副使。僖宗乾符五年(878),黄巢军下-,皮日休为黄巢所得。黄巢入长安称帝,皮日休任翰林学士。中和三年(883),曾至同官县。他的死,……[详细]
|
魏夫人,名玩,字玉汝,北宋女词人。乃曾布之妻,魏泰之姊,封鲁国夫人。襄阳(今湖北襄阳市)人。生卒年不详,生平亦无可考。魏夫人,丈夫曾布参与王安石变法,后知枢密院事,为右仆射,魏氏以此封鲁国夫人。弟魏泰,著有《临汉隐居诗话》、《东轩笔录》。她的词多写离情别绪,如〔好事近〕: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菩萨蛮〕:何处是离愁,长安明月楼。这大约与曾布在吕惠卿、章惇、蔡京先后当政时多次贬谪在外有关。目睹身受,因此她笔下的离愁别恨表现得颇为深沉真切。如〔阮郎归〕从夕阳楼外落花飞写到孤烟卷翠微,以春归日暮反托出归来未有期的怅惘,又结以桐阴月影移,着意渲染断魂不忍下……[详细]
|
庞德公,字尚长,荆州襄阳人,东汉末年名士、隐士。庞德公与当时徐庶、司马徽、诸葛亮、庞统等人交往密切。庞德公曾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被誉为知人。对诸葛亮、庞统等人早年影响较大,并得到诸葛亮的敬重。庞德公最后隐居于鹿门山,采药而终。耕读为业庞德公,字尚长。 (然而宋书此处的尚长应是指后汉的隐士向长,而非庞德公之字)襄阳人,居住在岘山南沔水中的鱼梁洲上, 从来没有进入过城府。平日在田里耕作耕作,夫妻相敬如宾。休息时,正襟危坐,以弹琴、读书作为自己的乐趣,神情严肃。 友善好客庞德公与隐居襄阳一带的名土极为友善,亲密无间,过往颇多。曾与……[详细]
|
庞统(179—214年),字士元,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三国时刘备部下著名的谋士、将领。 庞统年轻时,为人朴钝,未有识者。但他的叔父大名士庞德公对他却十分看重,认为他不同寻常。当时,颍川人司马徽清高雅正,素有善于鉴识人品的名声,庞统慕名前往拜见。见面时,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于是庞统就坐在树下,跟他交谈起来。两人越谈越投机,就这样一个树上,一个树下,一直谈到深夜。司马徽觉得庞统真正非同凡响,诚心诚意地褒扬庞统是南州首屈一指的人才,并且赞叹说:“庞德公确实有知人之明,庞统确有与众不同之处!”从此,庞统的名声渐渐显赫。庞德公将他与诸葛亮、司马徽并列,说……[详细]
|
唐代-、诗人鲍防,字子慎,天宝十二年杨儇榜进士,襄阳人也。善辞章,笃志于学。累官至太原尹、河东节度使。人乐其治,不减龚、黄,诏图形别殿。又历福建、江西观察使。丁乱,従幸奉天,除礼部侍郎,封东海公。又迁御史大夫。贞元元年,策贤良方正,得穆质、柳公绰等,皆位至台鼎,世美其知人。时比岁旱,质对:汉故事,免三公,烹弘羊。权近独孤愐欲下按治,防曰:“使上闻所未闻,不亦善乎“置质高第,帝见策嘉之。授工部尚书,卒。防工于诗,兴思优足,风调严整,凡有感发,以讥切世弊,正国音之宗派也。与谢良弼为诗友,时亦称鲍、谢云。有集今传。-鲍防诗选鲍防(722--790),唐诗人。字……[详细]
|
吕麟,乳名小喜,学名顺成,号叶达,1900年8月1日出生在湖北省襄阳县东津湾附近的吕家湾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其父吕华祥靠租佃田兼做小本生意维持生计。吕麟兄弟五人,他行二。兄及三弟因家境穷困,早年夭折。16岁那年,父亲送他进彭家庙私塾读书。1924年秋,吕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北省立第十中学。这时,革命先驱萧楚女在襄阳播下的革命火种,正以燎原之势,从湖北省立第二师范向襄阳各校蔓延。吕麟跨入十中,看到襄阳的新气象,听到同学们宣传的革命道理,就像见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使他十分着迷。他千方百计地打听二师-的情况,缠着向高年级的同学借阅革命刊物,他如饥似渴地研读,进……[详细]
|
张子容,襄阳人(今属湖北),又名张五。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前后在世。先天元年(712)举进士,仕为乐城令,开元中谪为东城尉。又曾官晋陵尉。初,与孟浩然同隐鹿门山,为死生交,诗篇唱答颇多。复值乱离,流寓江表。后竟弃官归旧业以终。子容为诗兴趣高远,为当时文士所称,有诗集传于世。张子容是孟浩然的朋友,彼此之间常有唱和,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的诗作,如《除夜乐城逢孟浩然》、《送孟浩然归襄阳二首》等。孟浩然到温州,游江心孤屿,并写下了一首温州人民所最喜爱而经常传诵的诗篇:《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诗曰:逆旅相逢处,江村日幕时。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廨宇邻……[详细]
|
[唐](公元七七三年在世)字长通,襄州南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代宗大历中前后在世。初居汉水滨,后以避岁馑迁隐剡溪、镜湖间。与女诗人李冶,上人皎然,皆有交情。大历中,辟为江西节度参谋。贞元二年,(公元七八六年)诏举“韬晦奇才”,下聘礼,拜左拾遗,辞不就。放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详细]
|
罗忠毅(1907-1941)原名罗宗愚,湖北襄阳人,是新四军抗日名将。 1927年7月加入冯玉祥部西北军。1931年12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命过红王军团委员会主任、连长。在瑞金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毕业后,历任营长、团长、师参谋长等职。1933年后调任福建军区某军分区司令员。抗日战争爆发后,罗忠毅担任新四军第2支队参谋长。1941年11月28日罗忠毅在江苏溧阳县塘马地区与日本侵略者激战中壮烈牺牲。 2009年9月10日,罗忠毅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孩童时代罗忠毅,1907年生于湖北襄阳。……[详细]
|
王迥,号白云先生,家住襄阳鹿门山,是一位隐居的高士,与一生未曾出仕的孟浩然是交谊深挚的好友。……[详细]
|
张继(约756~约779),字懿孙,唐代诗人,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阳县)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生卒年不详。天宝十二载 (753)中进士。张继在至德中与刘长卿同为御史,大历年间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与皇甫冉、刘长卿交谊颇深,殁于洪州后,刘长卿曾作《哭张员外继》痛悼之。张继诗现存约40首,主要是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多为五七言律诗及七言绝句。语言明白自然,不尚雕饰。七绝《枫桥夜泊》情致清远,历来为人所称,北宋时已刻石于苏州(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自欧阳修《六一诗话》就夜半钟声提出疑问之后,后人纷纷致辞,大多均列举例证,以明唐……[详细]
|
王建琳 (1954~)笔名玩子。女。湖北襄樊人。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湖北襄阳师专中文系,硕士研究生。1973年赴襄阳县插队。1975年起历任襄阳县张集人民公社党委副书记,双沟区委宣传委员,襄阳县妇联副主任,襄樊市妇联宣传部长,襄樊大学副校长,市委党史办副主任。襄樊市政协委员,襄樊市作协副主席。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的唐白河》、《迷离的滚水河》,中篇小说新农村三部曲《玉屏山》、《永乐春》、《木鱼镇》。短篇小说《好一只出头鸟》获1983年《芳草》杂志优秀作品奖,《-的唐白河》获2007年湖北省文学奖提名奖,……[详细]
|
罗宪 (218-270)53岁性别 男 籍贯 [荆州]襄阳郡 [今湖北襄阳] 官至 冠军将军 西鄂侯 追赠安南将军 谥曰烈侯 家族资料 父亲 罗蒙 兄弟姐妹 罗式 曾效力过的势力 蜀汉 西晋 罗宪 - 简明历史传记 罗宪,字令则,襄阳人,十三岁就能写文,早期知名于士大夫间。师从蜀国大儒谯周,门人都称他为“子贡”。罗宪性格温和,人际关系很好,而且忠勇有谋。初当太子舍人,宣信校尉,出使入吴,被吴人称赞。后来宦官黄皓干涉朝政,时人多依附之,罗宪却不以为然,黄皓心忌,利用权力将他迁为巴东太守,做阎宇副手。后来魏……[详细]
|
单懋谦(1802~1879)清朝官员。字仲亨,号地山。襄阳人。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历任编修、赞善、洗马、工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尚书等。后因请筹军饷会剿奉天盗患、创办团练有功,深得朝廷赏识,先后管理户部、吏部、国子监事务。后拜文渊阁大学士,兼管兵部。督广东、江西学政时,革除陈规陋习,主考三次,识拔英才,尚书郑敦谨和湖广总督张之洞均为他所发现。在襄阳时,曾在鹿门书院讲课,收入资助贫苦高才生。其旧居在襄阳古城北街,保存完好。……[详细]
|
张嵲(一○九六--一一四八),字巨山,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 高宗绍兴五年(一一三五)召试,除秘书省正字。七年,迁校书郎、著作郎(《南宋馆阁录》卷七)。八年,出为福建路转运判官(同-)。十年,兼实录院检讨、守起居舍人、兼侍讲、试中书舍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五、一三七)。升实录院-撰,十一年,罢。起知衢州。十八年,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献《绍兴中兴复古诗》以希进用,寻卒(同-卷一三九、一五八),年五十三。有《紫微集》(《宋史·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张……[详细]
|
在随州市柳林镇附近的白兆山上,有一座墓碑,上面刻有新四军抗日阵亡烈士“薛映华”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那鲜血染红的英名不仅镌刻在碑石上,而且更铭刻在人民群众心里。柳林镇七、八十岁的老年人清楚地记得,1942年4月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在白兆山上高声呼喊:“冲啊!杀啊!追啊!”在与凶恶的日寇拼杀中倒在血泊中……他,时年28岁,时任新四军五师随南游击支队副支队长。1978年,被追任为团级烈士。薛映华,又名大光,于1914年,出生于襄阳县薛集区前薛家的一个农民家庭。家有兄妹四人,映华居长。其弟天喜,妹妹大芳、芸香。父亲薛正豪,生于1896年,酷爱习武,古式的枪、刀、……[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