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人物 > 湖南 > 湘西州历史人物介绍

湘西州历史人物介绍

更新时间:2023-12-30

  张称达(1866-1939),字季旷,号二谷老人,湖南永绥厅城(今属吉首)人。清末进士、书画家。清同治五年(1866)生。幼年家贫,父张家乐,以经营碾磨为生计。张称达读书刻苦勤奋,每天带包谷粑去私塾,风雨无阻。晚上读书疲劳,用带子把颈项和脚连起来,打瞌睡脚伸即醒,继续读书。在永绥厅考中秀才,在辰州府考上举人,在湖北武昌府两湖书院中进士。光绪三十年(1904),参加甲辰科殿试,中三甲第141名进士。……[详细]
  胡兴仁,字恕堂。嘉庆二年(1797年)生于保靖县城。其父胡嵩龄,原名大魁,字贯斗。嘉庆十八年(1813年)癸酉科举人,官晃州训导。兴仁出身书香门第,幼时勤攻诗书,聪明过人,读书三次,能背原文。他原址今为保靖县林业局,人们称之为“胡家公馆”。就职经历胡兴仁是道光五年(1825年)乙酉科拔贡,曾就职州判,由陕西的知县历升府道。后调福州了结难办的积案400余起,因办案有功,调升四川成都龙茂道署按察使。父……[详细]
  张一尊(1902~1973) 土家族,吉首人。中学毕业后考入武术军学兵营,历任连长、营长、团长、少将视察。擅画马,力求形神兼备,功力主要来自生活中诸马之形象、动作的人微观察。代表作有《百骏图》、《八骏图》、《三奔图》等,与徐悲鸿、沈逸千、梁鼎铭并称画马四杰。其他如山水、翎毛、花卉,亦多独到之处。1935年以后,在南京、桂林、重庆、上海、长沙等地举办个人画展。1946年辞去军职,以绘画为业,定居长……[详细]
  罗荣光(1834-1900)清末将领。湖南乾城(今湖南省吉首市乾州镇)人。他原为曾国藩部属,初任把总,后入淮军,曾赴上海(今上海市)在洋枪队任职,升总兵。1867年(穆宗同治六年),因镇压捻军有功升记名提督,后补大沽口协副将。1887年(德宗光绪十三年),以创设水雷营、并教练有方,又升天津(今天津市)镇总兵。1900年(德宗光绪二十六年)6月,率军驻守大沽口炮台。6月16日晚,联军派代表递交最后通……[详细]
  邓绍良(1801-1858)清朝将领。湖南乾州(今湖南省吉首市)人。兵勇出身。1850年(道光三十年)因镇压李沅发起义被擢为都司。1851年后,从向荣与太平军作战。次年因守长沙(今长沙市),升为总兵,明年又升江南提督,为江南大营悍将。曾率军围攻镇江 (今江苏省镇江市),被太平军击败而革职。1854年他进攻皖南,陷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授陕西提督。1856年又奉命帮办皖南军务,调任浙江提督。陷安徽……[详细]
  瞿方书(1884-1947)近代民主革命家。湖南保靖(今湘西告首市西北保靖县)人。字孙娄,一作荪娄。早年与宋教仁同入桃源(今湖南省桃源县,位常德市西南)漳江书院学习。1900年(德宗光绪二十六年)参加“自立会”,后入“华兴会”。1906年(德宗光绪三十二年)留学日本东京明治大学,加入“同盟会”,襄理《民报》事务。1907年任吉林(今吉林省吉林市)法政学堂教习,为宋教仁赴辽(今辽宁)活动作准备。辛亥……[详细]
彭武庚 土家族挖土锣鼓传承人
  彭武庚,土家族挖土锣鼓“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挖土锣鼓歌是流传在湘西酉水河沿岸的龙山、古丈等地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是由两位歌师一边打击锣鼓,一边演唱,加有简单的仪式形式,一般分开声、请神、扬歌、送神四大部分,有较为固定的曲调和唱词,也可即兴编唱,形式灵活多样,既可对唱,又可盘歌,内容涉及土家族民间传说故事、历史典故、情歌趣谈,尽情发挥歌师们的聪明才智和演唱技能。在给人们高尚的艺……[详细]
彭万姣 土家族哭嫁歌传承人
  彭万姣(土家族哭嫁歌)“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哭嫁是土家族独具特色的婚俗活动,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土家族最古老的民间歌谣之一,它以哭代言,内容丰富,真切诚实。这种“哭”不是灰心丧气的软弱叹息,也不是绝望无力的痛苦哀鸣,它是土家族姑娘为争取婚姻自由,恋爱自由,男女平等的内心表白,把这其中的爱与恨、怨与怒、悲与愤等复杂交织的多种感情具体凸现出来。 哭嫁歌语句结构自然流畅,重迭反复……[详细]
彭祖秀 土家族哭嫁歌传承人
  彭祖秀,土家族哭嫁歌“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彭祖秀,女,土家族,系湘西州古丈县断龙山组长报吾列村民。彭祖秀从小师承外婆、母亲等前辈哭嫁歌艺人,耳濡目染、口口相传、熟记于心。14岁时常随母亲帮人哭嫁;18岁时,她利用自己的天资聪慧,综合了前辈演唱的各种风格,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在当地颇具影响力。她的哭嫁歌唱词情真意切,不扭捏作态,把骨肉之情、孝敬双新、和睦乡邻等传统美德作为哭嫁歌……[详细]
张官坤 酉水船工号子传承人
   张官坤 (酉水船工号子)“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张官坤,男,土家族,1933年冬月出生,现年79岁。小时放牛时,就爱哼唱山歌。从小对土家族山歌等文学艺术有一定的好感。被一种“只有鼎罐煮忙忙,哪有鼎罐煮文章”的生活理念,迫于停学。13岁寄拜给一姓张的人家,此人家祖祖辈辈都是船工。原指望可以到此继续完成学业,没想到,一到就开始过上了以船为家的生活,16岁已经学会标船,18岁跑运输。……[详细]
杨光万 土家族山歌传承人
  杨光万(土家族山歌)“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杨光万,男,1937年12月出生,土家族,高小文化,保靖县涂乍乡马路村人。杨光万生长在土家族聚居地区,这里的人们能歌善舞,特别是喜爱唱山歌,可以说村村有歌师,寨寨有歌娘。杨光万从小受到了耳濡目染的熏陶。二十五岁的他就担任马路农村业余剧团团长兼民兵营长,从那时开始他自编自演,一面创作剧本,一面创写山歌,由于他爱好山歌,虚心好学,不怕吃苦,……[详细]
向云淼 土家族梯玛神歌传承人
  向云淼(土家族梯玛神歌)“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向云淼,男,土家族,1929年生于永顺县芙蓉镇发树村,不识字,5岁起随父辈学做梯玛,13开始独立掌坛,至今已有70余年。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地道土家农民,在梯玛主持活动中,能熟练地用土语演唱,不光有较好的表演技能,而且精通表演程序,是目前梯玛歌最具权威的传承人。2002年“芙蓉镇”剧组重返芙蓉镇,向云淼演唱了梯玛歌,表演了踩铧口,上刀梯……[详细]
滕召云 乾州春会传承人
  滕召云 乾州春会 “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滕召云为土生土长的吉首市乾州人,他从小受到当地民族民间艺术熏陶,9岁时开始学艺,拜乾州汉剧老师傅田纯仁、黄德玉门下当第一届乾州汉戏“娃娃班”弟子。1964年“文革”中受到冲击,举家下乡农村。70年代初开始学习组织每年度的春会。乾州春会源于何时,尚无准确的文化记载,但自明嘉靖年间以后,每年初三“春会”迎春活动十分盛行。据清乾隆四年(1739……[详细]
石仕贞 苗族武术传承人传承人
  石仕贞(苗族武术传承人)“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石仕贞,男,苗族,1928年生,著名苗族武术家,花垣县麻栗场镇金牛村人,苗族蚩尤拳传承人。石仕贞从小酷爱苗族武术,三岁半时父亲去世,与母相依为命,孤苦零丁,常受人欺零。十岁起就承担家务,白天打柴割草,放牛、放羊。晚上就跟叔父石万钦练苗家拳。十五、六岁时,初懂人事,就担负起家里全部体力劳动。因每见地方保甲上门拉丁派款、催租讨债,一气之……[详细]
张艳 民族歌谣传承人
  张艳(民族歌谣)“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张艳,女,苗族,生于1968年7月26日,现年44岁,花垣县麻栗场镇登高村四组人,她面目清秀,与人和善,独钟歌情29载,倍受苗民敬重,是花垣县苗歌协会早期加盟的会员。张艳娘家所在地补屯,是花垣苗歌流行最盛的董马库乡,早在儿时15岁时,就盟发了要当一名出色苗歌手的愿望,凡有人唱苗歌,她总是拜师求学,尤其是附近苗寨有人举行喜堂苗歌赛,她就是不上……[详细]
杨秀早 湘西阳戏传承人
  杨秀早(湘西阳戏)“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杨秀早,男,1950年4月出生,土家族,初中文化,湘西吉首人,现任双塘镇周家寨社区业余阳戏剧团团长,是湘西州文化遗产项目《湘西阳戏》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民间艺人。杨秀早出生于湘西阳戏艺术之乡——吉首市双塘镇周家寨村(现为社区),受环境影响,从小酷爱传统阳戏,15岁便拜周开端为师开始学艺,至今都忙于传统阳戏表演和传承。杨秀早表演的传……[详细]
吴腊保 湘西苗族民歌传承人
  吴腊保(湘西苗族民歌)“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吴腊保,女,1962年12月出生,苗族,湘西吉首市人,是湘西自治州众多苗族歌手的突出代表,是吉首市及周边邻县苗族地区很有声望、深受广大苗族同胞喜爱的一位民间歌手,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西苗族民歌》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人物。吴腊保出生于湘西苗族民歌艺术之乡——吉首市寨阳乡排乃村苗族家庭,从小受环境影响,酷爱苗族民歌。一直……[详细]
石成业 苗戏传承人
  石成业(苗戏)“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石成业,湖南湘西花垣县麻栗场镇老寨村人,男,1918年生。九十岁时的石老仍对苗戏满腔热忱,不断创作苗戏剧目,还经常登台演出,常常一家祖孙三代同台。中青年苗戏演员有石光炎、石水清、石美玉。吉首寨阳有杨昌礼,秧代昌、杨玉珍、秧代元、杨春英等,吉首已略有龙腾全、龙大姐、龙秋英、花垣吉卫有麻昌文等。1970年以后,花垣成立文艺工作队,从事苗戏研究与演……[详细]
彭南京 土家族毛古斯传承人
  彭南京 土家族毛古斯 “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土家族民间舞蹈毛古斯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性舞蹈活动,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定等艺术手法。表演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生产内容,既具有舞蹈的雏形,又具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糅交织,形成浑然一体的祭祀性舞剧。常演的节目有《食姐》(即狩猎)、《借日》(即做阳春)等。……[详细]
郭长明 文武茶灯传承人
  郭长明•文武茶灯 湖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郭长明,男,汉族,凤凰县水打田乡水打田村人,一九四○年四月十九日出生于水打田村。水打田乡是文武茶灯的发源和发祥之地,郭长明生长在这个地方,从小耳濡目染,受到文武茶灯艺术的感染和影响极深。一九五二年,刚满12岁的郭长明就拜当地文茶灯师付刘应长学习文茶灯艺术。和他一起学习文武茶灯的时候,还有一个和郭长明同龄的女孩刘娜秀。因为文武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