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葛越溪,建瓯县吉阳镇玉溪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生。北京大学文学系毕业。民国14年(1925)在上海由沈赍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上海南市小沙渡工人运动,后调南市部委工作,同时任国民党第二区党部委员。民国15年初,受中共党派遣回福建,7月与潘作民、杨峻德一起创建闽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建瓯支部,他任支部书记。民国16年1月由中共福州地委通过国民党福建省党部委任他为国民党福建省党部筹备员……[详细]
|
翁树年,建瓯县人,清绪二十八年(1902)生。民国14年(1925)毕业于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擅长国画,学米芾笔意,潇洒俊逸。民国15年杨峻德自北京过上海,他和潘作民、葛越溪随杨同道返建瓯开展革命工作。当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军二军六师进驻建瓯,在-表肖劲光推动下,成立国民党建瓯县党部筹备处,其时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期中,中共党员可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树年任省立第五中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共青……[详细]
|
魏连珂,建瓯县东峰镇人,民国13(1924)年生。父为祖传中医士。连珂8岁入东峰小学肄业,民国27年毕业,次年升入建瓯培汉中学,民国31年毕业再续学南平剑津高中。此时为抗日战争中期,连珂在校积极参加抗日工作,倾向中共“坚持抗日,反对投降”主张,因被当时国民党党政当局视为思想左倾,勒令退学回家。当时“东南训练班”设在东峰,连珂在家无业,由他家庭介绍在东南训练班任职,该班系美蒋训练特务专业机构,组织极……[详细]
|
陈辱刚,建瓯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生。母早丧,无兄弟姊妹。父为清末儒生,在家设塾课学童,辱刚幼随父读。年二十,娶何氏女为妻。翌年父丧,继父业为塾师,性豪放、无恒产,以学金收入维持夫妇生活。其时有邑人邓小仙兄弟在上海学成京剧回建瓯,组建京剧社传授剧艺。辱刚爱好京剧,加入为社员,虽家庭断炊,仍以京剧为乐。民国15年(1926)11月间,北伐军二军六师进驻建瓯,-表肖劲光促进建瓯革命运动,辱刚长……[详细]
|
叶露宵,原名叶世,字文海,建瓯县东游党城人,清宣统元年(1911)生。父营杉木业,运销福州,颇有资财,因迁家县城。露宵在县城生长,幼读私塾,民国16年(1927)进省立第五中学肄业。其时五中学生开展革命运动,由学生会发动打法院、-法官游街,组织庆祝“五一”劳动节活动,他都投入行列。平日在校与进步同学过从甚密,为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翁树年所器重。翁系中共党人,负责建瓯青年工作,因而吸收他为学生会成员。……[详细]
|
张树雄,原名宗显,建瓯县吉阳乡人,民国6年(1917)生。3岁丧父,母子均由祖父张衡甫养育,住在县城。树雄幼年就读梨山小学,民国20年毕业,再读南平闽北中学师范科。民国25年任建瓯后街小学教员。民国26年由县教育科选送福州“中心小学校长训练班”进修,回建瓯后任吉阳中心小学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建瓯成立抗敌后援会,树雄在吉阳发动组成抗敌后援会吉阳分会,他被推为分会主任委员,曾带动学生和青年开……[详细]
|
江文烈,建瓯县吉阳乡人,清宣统元年(1909)生。幼年丧父,无兄弟姊妹,其母为抚养孤子,迁来县城寄居母舅谢伯渊家中,以女工收入维持母子生活,并命文烈进小学读书。民国13年(1924)小学毕业,进杂货店当学徒。民国15年学徒期满,留店当店员。此时正是国共合作期间,建瓯革命活动活跃,总工会、农民协会、学生会等群众团体相继成立,文烈以店员身份参加总工会为会员,与总工会干事兼农会秘书陈辱刚接近。陈喜爱京剧……[详细]
|
张沐,原名张睦,字季友,建瓯县人。民国3年(1914)生。幼年就读小学,老师讲“正气歌”,他仰慕文天祥气节,课中讲故事,常以文天祥为题发言。小学毕业,进印刷店当学徒。其时当学徒要受老板娘指使做家务。老板家里有婢女,常受-,张沐因鸣不平,致受老板父子打骂,愤然回家,自此不当学徒。民国18年2月,省教育厅创设建瓯乡村师范学校,张沐考取入学。同学黄可英,沙县人,中共党员,张沐和他接近,因参加中共互济会活……[详细]
|
陈金寿、林积妹,建瓯县小桥上屯村农民。民国16年(1927)初建瓯掀起工农革命0,在中共党组织领导下进行串联,发动农民组成将相里18乡农民协会,陈金寿、林积妹为农会执委。党号召农协会员清除乡里土豪恶霸,上屯乡民团团总张鸿兰及其儿子张古田平日鱼肉乡民,包征捐税,更勾结土匪,绑人0,恶迹多端,为乡民所痛恨。民国17年1月23日,上屯农民-,抓捕张鸿兰父子,当群众挺进张鸿兰家门时,张古田竟命团兵开枪,引……[详细]
|
邓大仙、邓筱仙,建瓯县人。为建瓯最早传授京剧艺师和京剧曲场创始人,人称邓氏兄弟票友。民国9年。(1920)前后,建瓯有昆曲、徽调曲场,邓氏兄弟爱好曲艺,参与演唱,为曲场主角。当时平津沪杭一带,已由昆曲进为京剧,谭鑫培、马连良、梅兰芳等均负盛名。邓氏兄弟仰慕京剧,变卖祖遗家产,得银圆千余元,于民国12年联袂赴沪,在昆曲基础上再学京剧。民国14年返建瓯,即契合原昆曲艺友及爱好曲艺者,组成京剧曲场。众推……[详细]
|
张衡三,建瓯县人。幼年在福州学习手工纺织业。民国6年(1917)建瓯创办工艺传习所,他被聘为纺织科技师,带学生10余人,传授手工织布、织毛巾、织线袜等技艺,学生半工半读,技师则半日授艺半日自己生产。民国15年11月,北伐军进驻建瓯,成立县总工会,他作为传习所技工加入总工会,被选为总工会委员,兼纺织工会负责人。民国17年初,因上屯村农会委员陈金寿被驻军卢兴明逮捕入狱,屈打致死,县农会向社会申诉并开大……[详细]
|
朱家礼,字立初,建瓯县人,生卒年月不详。清末儒生,为建瓯提倡手工业生产及工读教育创始人。家礼以清末国弱民贫,民国以后,欲以实业兴国。而建瓯山区,交通梗塞,又无资金,难办工厂企业,因与地方人士倡办工艺传习所。民国5年(1916)开始筹备,所需经费得政府批准,由米捐每担附加3分及全部功德迷信捐拨充,年可收入银圆2500元。民国6年工艺传习所成立,家礼任管理员,先后有方钟旭、陈贡三、蔡子伟等地方人士任副……[详细]
|
方培銮,建瓯县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出生于丰乐□头村。幼年在农村私塾读书,略通文词。成年后在家务农,爱好雕刻技艺,每天农事后,必以农村旧屋门窗上遗留的花鸟人物雕刻为样本,自学雕刻。农村产竹,即以竹片为雕刻材料,雕刻各种艺术品和儿童玩具。虽然没有师承,但勤学无间,十几年后,终于自学成材,遂迁居县城,以雕刻为业。建瓯产方竹,培銮独出心裁,把方竹烤直,四面抹光,制成拐杖和烟杆。方竹每边平面仅2~……[详细]
|
黄焕琮,字聘九,建瓯县人,清光绪十年(1884)生,清季廪生。幼读四书经典,对古文有较深造诣。15岁起承庭训,研习三代祖传中医。其祖父黄廉如为麻痘科能手。焕琮得家学,对麻痘症有独到见解。曾谓麻痘两科,是小儿大症,不容忽视,因据经验撰写麻痘新篇。焕琮除家学外,更师承长辈黄郎若、张载芳名家,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于光绪三十四年继祖业开门行医,以治病救人自勉。焕琮素念中医为祖国传统医术,必须发扬光大。而3……[详细]
|
王寿如,建瓯县南雅镇人。早年毕业于福建省立第五中学。受祖遗田产,为南雅镇首户。中学毕业后,蛰居田园,好佛,常参禅,不求闻达。民国初,军阀割据,兵匪不分,农村被扰乱。民国17年(1928)招编国民军卢兴邦驻防瓯延一带,殷商富户常被0。寿如怕田多祸多,乃避居福州。抗日战争时,福州沦陷,又返家乡。抗战中期,政府推行田赋征实政策,寿如对田产不善管理,难缴赋额,且乡镇一级派款派物,不胜其烦。因于民国32年夏……[详细]
|
江朝宗,字念初,建瓯县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6)生。福建省立第五中学毕业,后就读于省立建瓯乡村师范学校特科,民国20年(1931)毕业,历任建瓯县立建治小学、南库小学、西门小学及水吉中心小学等校校长及民办曙光中学、火星小学教员。执教35年,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朝宗崇奉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主张教育不能离开生活,以不识现实,不分五谷为耻。教育学生要有“吃饭知种田、穿衣知种棉”的生活知识。新中……[详细]
|
林荫,字樾轩,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于东游吕源村农业家庭,幼年随父耕作。宣统二年(1910)就读县城建安小学堂,民国初改为建区初高两等小学。民国3年(1914)毕业,升省立第五中学,民国7年毕业,回母校任教员。其时已改名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后改为中心小学,再改为模范小学,最后改为梨山小学。荫在校连续任教20年。“五四”运动爆发,荫受新文化思潮影响,欲为新文化事业服务,与上海世界书局联系,代销世……[详细]
|
陈培英,字养才,建瓯县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生。父为清末举人陈碧山,培英幼承父教,笃实勤学。民国15年(1926)以榜首成绩毕业于福建省立第五中学,民国22年毕业于河北唐山国立交通大学工学院,获土木工程学士。由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分派到粤汉铁路工段服务。民国27年,广州、武汉相继沦陷,他撤退返福建,在省教育厅任督学。一度应建瓯县政府邀请,回籍设计自前街至通济门马路工程。他不顾阻力,设计拆穿民……[详细]
|
黄葵,字向初,号朝阳,建瓯县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生。民国初先后就读于建区初高两等小学、建瓯中学。民国17年(1928)上海文治大学中文系毕业,历任省立建瓯中学、省立建瓯乡村师范学校及私立培汉中学语文教师。新中国建立后,曾一度任建瓯中学校务委员,1963年退休。终生连续服务教育事业35年。上海文治大学系沈钧儒先生创办,黄葵受其教化,文学造诣甚深,并富爱国思想,“九一八”东北被日军侵占,国人……[详细]
|
谢澄宇,建瓯县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生。早期南京政治大学毕业,为国民党陈立夫、陈果夫系统的中坚人物,曾任国民党南京市党部执行委员。抗日战争初期,随南京政府撤退至武汉,任国民党汉口市党部执行委员。武汉沦陷,撤退至重庆。任国民政府侨务会委员。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随政府还都南京,仍充中央政府侨务会原职。他长期离家乡,在国民党中央部门任事。抗战末期,国际救济总署发放救济物资,他以……[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