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周秀娜(Chrissie Chau),1985年5月22日出生于广东潮州。中国香港女演员,模特。毕业于香港圣玛加利女书院。2005年,参加了动漫节得到亚军。2008年,因为在沙田出席活动时,和乐基儿名模长相一样,加上样子甜美,故此称为“翻版乐基儿”,并进入电影、唱歌和舞台界行列,出演了《唐朝浪漫英雄》和周星驰导演《西游·降魔篇》,2013年2月25日,加盟AEG新亚洲娱乐。 同年,参演电影《非狐……[详细]
|
杨成(1916~1996),男,潮州城区(今湘桥区)北门外人,旅居香港,现任香港宝成集团公司董事长,香港潮安同乡会名誉顾问。人物成就杨成先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先后赠建来宜小学、杨成新村、西湖石牌坊、北阁佛灯;支助潮州体育馆等及其它社会公益事业17宗,捐资总额折人民币697万元。造福桑梓杨成自小家境艰难,受生活所逼,18岁赴港,心怀鸿志,捱苦奋斗。至20世纪70年代,已拥有位居香港的……[详细]
|
吴佑寿(1925.7.14-2015.01.14)数字通信专家。广东省潮州市人。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曾任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我国数字通信创建者之一。50年代末研制成功8路脉码调制PCM数字电话终端机。60年代负责研制并生产SCA型数传机系列,用于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数据传输。70年代研制32/120路全固态微波数字电话接力系统,用于卫星通……[详细]
|
庄育智(1924年7月27日—1996年3月23日),出生于广东潮安。材料科学家、物理冶金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庄育智出生在一个封建大家庭里。其父庄孚初,与朋友在汕头合伙开布店,母亲是家庭妇女,勤劳贤淑。他们共育有三子一女,庄育智排行第三。庄育智五岁时入潮安县立第六小学读书,1933年转入潮安县立第一小学,毕业后考入潮安县立中学。抗日战争爆发后,……[详细]
|
钟香崇 中国科学院院士
钟香崇, 耐火材料专家。原籍广东潮安,1921年11月21日生于广东汕头。1941年毕业于香港大学。1949年获英国里兹大学博士学位。郑州大学高温材料研究所教授,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顾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长期从事耐火材料科技工作。解决了平炉硅砖和高炉砖等技术问题,为当时恢复提高钢铁生产起了重要作用。根据中国资源特点,组织指导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镁铝砖和高铝砖的研究开……[详细]
|
郭慕孙 中国科学院院士
郭慕孙, 化学工程学家 1920年6月24日生于湖北汉阳,籍贯广东潮州。1943年毕业于沪江大学化学系。1947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瑞士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曾任该所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早年发现液-固和气-固两种截然不同的流态化现象,分别命名为“散式”和“聚式”流态化,已成为化学工程术语。后将……[详细]
|
苏石风 男,一级舞美设计。广东潮安人,1921年2月6日出生。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顾问、上海舞台美术学会名誉会长。1937年初侨居泰国从商,1939年秋回国,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学习。其间曾负责组办美专业余剧社,同时考入由孔另境、鲁思、周贻白主办的华光业余戏剧专科学校夜校学习戏剧编导。1942年上海美专毕业后去重庆,参加由地下党于伶、金山领导的中国艺术剧……[详细]
|
冯铿(1907.10.10—1931.2.7),女,又名占春、岭梅。原名冯梅岭,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原籍浙江杭州,清末随祖移居海阳县城南面的云步村(今潮州枫溪云步),及后迁至汕头市。冯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知识分子家庭。少女时,曾寄宿礐石女校,后就读于汕头友联中学高中部,冯铿是民国时期潮汕最著名的女作家,作为左联五烈士中唯一的女性作家。 代表著作有政论文《破坏和建设》《妇女运动的我见……[详细]
|
饶宗颐 蜚声国际的国学大师
饶宗颐,大紫荆勋贤(1917年8月9日-),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生于中国广东省潮安县,是蜚声国际的国学大师、汉学家,在中国研究、东方学及艺术文化多方面成就非凡。学术界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生平简介饶宗颐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又是杰出的翻译家。香港大学副校长曾这样评价他:“香港如果出……[详细]
|
北宋人,又名林巽之,广东海阳(今潮安县)人。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1年)应举对策时,因得罪权贵,,被斥不取录。庆历年间(1041—1048年)将自己的政见投入当朝论事的箱中,为宋仁宗所见,深感惊异,以其有胆识竞敢谈论天下大事,授予徐州议曹的官职。他婉言辞谢,回乡陷居,潜心研究易学,撰写了8篇专著,名为《易范》。 ……[详细]
|
蓉子(1949年生)女 ,本名李赛容,另有笔名秋芙、江采蓉、莫愁等,出生于潮安。16岁到新加坡谋生,当过工厂女工、推销员。80年代中期起开始从商。目前为新加坡阳光疗养院私人有限公司董事长、阳光爱老院院长。70年代起开始执笔写作。已结集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初见彩虹》、《蜜月》、《又是雨季》,《伴侣》,散文集《星期六的世界》、《蓉子随笔》、《白啤酒》、《情未了》(一、二)、《中国情》、《百万之爱》、《……[详细]
|
陈维扬(1923—1948),化名陈杆,东凤人,自小受家庭和社会进步思想的影响,倾向革命。1941年春,他参加中国0。1946年,他以其父主办的《复兴报》作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担任0潮安县工委主办的《络报》社长兼发行人。 1947年8月初,0潮汕地委宣传部长吴健民在东凤南光书店开会成立0潮澄饶丰山地工委,陈维扬任工委宣传部长。11月,陈维扬等到丰顺(阝留)东一带山村建立游击基地并成立第二……[详细]
|
曾应之(1918—1949年) ,又名陈北镐、陈烈丰,笔名戈基、万年青等,生於潮安县登云区方安洞(今浮洋镇福洞宫边村)。1936年10月加人华南抗日义勇军,12月底加入0。1937年初任义勇军潮汕大队大队长。7月任0韩江工委宣传部长。1938年初任0潮汕中心县委宣传部长,2月兼任0汕头市工委书记、汕庵中心区委书记职务。1939年2月调任0闽西南潮梅特委青委委员。1949年3月病逝。先後主编或参与……[详细]
|
陈唯实(1913—1974),原名陈英光,又名陈励吾、陈悲吾。1913年出生于潮安县官塘乡。1927年就读于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韩山师范),1931年毕业后执教于澄海县永新乡小学。1934年赴北平,进北平图书馆自修哲学,一年中读了许多中外哲学书籍,被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所吸引。 1935年到上海,参加艾思奇等发起的新哲学大众化、通俗化运动,出版了多部哲学论著,并参加了上海社联和上海文化界的抗日救亡活动……[详细]
|
张望(1916—1992年) ,原名张致平,笔名张抨、克之、紫瓶,出生于潮安县。1934年毕业於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组织上海MK木刻研究会。作品《出路》、《负伤的头》等被鲁迅编入《木刻纪程》,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第一代版画家和开拓者之一。1935年返汕头任教,与谢海若等组织大众木刻研究会,是当时广东两个新兴版画社团之一(另一个是李桦、赖少其在广州组织的中国……[详细]
|
陈复礼1916年出生于潮安县官塘村。1936年赴南洋谋生,先侨居泰国,1942年旅居越南。在此期问开始学习摄影。作品陆续人选世界各地国际摄影沙龙。1951年联合当地摄影爱好者,组成越南摄影学会,任副会长。1955年定居香港经商,任香港泰华贸易公司总经理,继续摄影艺术创作。1958与影友创立香港中华摄影学会,任永远荣誉会长;1959年兼任香港摄影学会副会长;1960年在香港创立影艺出版公司,出……[详细]
|
陈波儿(1907—1951年) ,原名陈舜华,又名陈棠秋,生于潮安县庵埠。曾游学香港、上海、日本,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艺术大学。1929年参加上海艺术剧社,从事左翼戏剧电影活动。曾主演舞台剧《梁上君子》、《炭坑夫》、《爱与死的角逐》、《西綫无战事》等。1934—1938年,先後主演《青春鳗》、《桃李劫》、《生死同心》、《八百壮士》等影片。编导演了《女记者》、《汉0的子孙》、《黎明》、《放下你……[详细]
|
许雪秋(1875~1912)许雪秋,原名有若,又名雪湫,广东海阳(今潮州)人。父为新加坡华侨富商。许雪秋早年居新加坡。父亲去世后,曾以部分遗产捐得候补道衔。他精通武术,任侠好客,结交会党,人称“小孟尝”。清光绪三十年(1904)秋,邀请在南洋鼓吹革命的黄乃裳、陈芸生一起返国。召集同志,筹饷举事。翌年正月十二日(1905年2月15日),议定推举许雪秋为革命军司令。许以承办潮汕铁路工程为名,派三合会首……[详细]
|
曾圣提(1901—1982) ,祖籍广东潮州。幼时在福建厦门集美学校读书,高中毕业后在厦门报社工作。1922年到新加坡任教,半年后返回国内。1925年去印度,追随甘地任文职,1926年回国。1927年再去新加坡,入《南洋商报》任电讯编辑兼副刊编辑,1930年任编辑主任,不久即主持读报编务,对业务多有革新,还曾主编《商余杂志》。1931年8月离开《南洋商报》拟赴美深造,1932年因“一?二八”事变……[详细]
|
李梨英(1888—1961)女,磷溪西坑人,出嫁铁铺大坑村。大革命0的1926年,李梨英送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婿参军。1933年,出色完成组织委派的侦察任务,使部队取得了对敌作战的胜利。不久,李梨英加入中国0。 在严峻的革命形势中,李梨英失去三位亲人,部队要转移,李梨英将15岁的女儿托养远亲,带着12岁的儿子与部队开赴福建乌山,长期作掩护部队伤员的工作。1941年以后,在党的领导机关作掩护工……[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