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人物 > 山东 > 东营 > 利津县历史人物介绍

利津县历史人物介绍

更新时间:2023-12-30

  尚兰亭(1902—1984)利津县盐窝东村人。山东省工商界知名人士。1946年当选为济南市油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济南市0理事。新中国建立后,历任济南市0代理理事长、济南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山东省一至五届常务委员、山东省工商业联合会一至五届副主任委员、政协济南市一至七届委员会副主席、民建济南市委员会一至六届委员会副主席、济南市工商业联合会一至七届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等职。“文革”中……[详细]
  崔炳文(1928—1983)利津县人。中共党员。1949年参加工作。先后任济南生建公司铁厂、济南冶金矿山设备厂工人、济南重型机械厂铆工组组长。他在任铆工组组长期间,共取得革新成果12项,提高工效3—5倍。1959年,被评为山东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于1983年去世。……[详细]
  王建芝(1918—1982)利津县大苟村人。自幼务农,1947年秋,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荣立三等功一次。1957年复员回乡,任大苟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该村农业连年丰收,集体经济不断壮大。1965年11月,王建芝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1982年去世。……[详细]
  高秀俊(1907—1980)利津县马家夹河村人。自幼务农。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农业合作化及人民公社时期任本村生产队长。1954年,动员群众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生产,夹河村连续两年获得农业大丰收,成为全县的增产典型。1955年,高秀俊荣获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1980年去世。……[详细]
  于祚棠(1899—1980)利津县于家村人。治黄功臣,全国劳动模范。幼年随父务农。1921年投身河工,充当汛兵、工班组长、汛目,后升任北六分段第三防守汛汛长。 1938年6月,黄河由花园口改道江苏入海,山东河务机构撤销,于祚棠回乡务农。1947年春,黄河复归故道,河工百废待兴,于祚棠加入人民治黄队伍。在利津修防段(初称治河办事处)先后任工程股股员、副股长、工程队队长等职。1949年秋汛中,王庄堤段……[详细]
  牛振邦 (1925—1978)利津县韩-人。1944年参军。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副师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立特等功和一、 二、三等功各一次。新中国建立后,牛振邦4次获嘉奖。1970年后在福建生产建设兵团和福州军区“五七”干校任职期间,被誉为“老黄牛”。1978年5月10日,因患心脏病猝然逝世。……[详细]
  毕鸣歧 (1902—1971)字凤岗。利津县毕家嘴村人,著名工商业家。9岁起读私塾6年。1921年,入济南德育师范学校。毕业后,曾在沈阳礼和洋行、福茂洋行、张家口华德洋行和上海德孚洋行任翻译、文书、华人经理等职。他早年同中共地下党员王华庭有联系,并做过对革命有益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响应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工业生产的号召,先后创办新民化工厂、建业砖瓦厂、新大电锯厂、新城造纸厂等,并积极开展天津市进出……[详细]
  姚占岭(1946—1969)利津县罗镇公社协胜村(今属东营市河口区)人。中学毕业后, 回村当会计被群众称为“红管家”、“好会计”。1965年春入伍。196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姚占岭当兵5年,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学习积极分子”、“爱马标兵”。后来当上了军马卫生员,又晋升为军马医助。姚占岭因劳累过度患有严重的神经性头痛和丹毒病,但他一直带病坚持工作。1969年7月14日,他病情加重,被送进了……[详细]
  岳朝相(1908—1969)字少甫。利津县北岭村人。国民党军界文职官员。其父岳光鼐,曾任国民党章丘县政府-局长、利津县警察大队队长,1937年被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处死。岳朝相在本村读私塾,后就读于济南师范附属小学和正谊中学。1928年考取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系。1934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1937年毕业回国。先后任国民党政府军政部第二十三补充兵训练处政治部职员、政治部秘书科长、第十一战区……[详细]
  石敬亭(1886~1969)号筱珊,亦作筱山。山东利津人。早年毕业于东北武备学堂。1911年参加滦州起义。1912年任绥远第十六混成旅参谋官,后升旅参谋长、团长。1921年任河南省督军公署少将军务处处长。后任第十一师参谋长兼教导团团长。1924年任国民军第一军第四混成旅中将旅长。同年12月任西北军陆军第五师师长。1926年4月,西北军在与直、奉军作战中失利,全军退至南口整编为九个军,石任第五军军长……[详细]
  张昕(1914—1968)原名张云祥,曾用名张文华、张雨村。利津县利津镇西南街人。1937年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秘书、汝南中心区委书记、新蔡县委书记、新四军五师政治部-科科长。新中国建立后,历任西南军区后勤部和财务部副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后勤学校政委、长春兽医大学政委等职。“文革”中,被非法关押,于1968年5月15日遭破孩致死。1978年,总后勤部党委为……[详细]
  王同俊(1903—1968)利津县崔林村人。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村农救会会长、村党支部书记、乡总支书记等职。在农业互助合作社和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积极带领全村群众,发展农业生产,巩固和办好集体经济。1953年—1957年间,全村向国家交售余粮50多万公斤。 他于1957年和1963年,先后2次出席山东省劳动模范大会,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68年去世。……[详细]
  张兰亭(1925—1967)利津县城东街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出生于贫苦农家,兄弟四人,张兰亭居长。其父张树林是拥军支前老模范,二弟张祝信系残退军人, 三弟张祝胜1947年在泰安战役中牺牲, 四弟张祝庆是转业军人。有“一门四战士,父子五模范”的称誉。张兰亭幼年失学, 随母乞讨度日。9岁给地主放牛。15岁被日军招劳工去吉林省西安县。1945年9月参加八路军。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详细]
  李守俭(1922—1965)利津县庄科东村人。中共党员。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立三等功。1952年转业回村,组织11户贫农办起全村第一个互助组,1954年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曾任庄科东村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等职。1959年—1961年,他带领党支部一班人,依靠集体力量,抗灾夺丰收,使全村群众生活稳定,并向国家交售余粮6万余斤。1963年2月,出席华东地区农业先进集体代表……[详细]
  尚五 (1877—1951)原名尚国科, 艺名尚明五、尚笑五,因排行第五,多称“尚五”。利津县盐窝镇东村人。民间评书艺人。自幼聪敏好学,少年读私塾数年,因家境贫寒,14岁辍学。后从名师习说评书。始在当地从艺,继赴惠民、滨县、沾化、无棣等县演说评书。在鲁北一带小有名气,与济南的傅泰臣、济宁的张善仰同为山东评书的代表人物。1928年,因眼疾双目失明,遂落脚济南,在新市场、游艺园等处设馆说书。数年后返回……[详细]
  李毓祯 (1914—1941)利津县十六户村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2月,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狱。1937年9月获释。后参加八路军一一五师抗日先遣队,任该部-股副股长。 1938年后历任宁津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独立营营长、冀鲁边区三专署秘书主任等职。1941年在商河县买虎站开展抗日工作,与敌遭遇,壮烈牺牲。……[详细]
  王荀(1863—1929)字允亭。利津县王庄乡买河村人。农民-领导人。幼年失学,辛勤务农。1904年(光绪三十年),到利津东洼开荒地23顷,从此家境逐渐富裕。王荀常以粮食周济贫民,捐资办学,献粮捐草修筑黄河大堤。1913年,利津县知事王元路伙同垦丈局局长牛现周,以检验地契为名搜刮民财,王荀率二千余农民包围县衙抗捐,迫使县官不得不停止验契。1914年,利津遇大灾年,县衙谎报收成,按八成年景逼纳税赋,……[详细]
  杨凤山(1888—1923)绰号“杨大辫子”。利津县城里杨家胡同人。山东快书艺人。民国初年,在济南表演山东快书负有盛名。与山东落子艺人苟春盛、木板大鼓艺人黄春源,并称为“苟、杨、黄”,为当时济南书坛三大名家,号称“三大将”。杨凤山系“武0”创始人傅汉章嫡传第三代弟子卢同武之代收师弟,受业于卢同武、魏玉河,得其真传。他表演架式好,口齿清,刻画人物生动,演唱时喜着长衫,大辫子脖项一盘,英武帅气。长期在……[详细]
  赵长龄 (1797—1872)字怡山。利津县姜家庄人。清末陕西巡抚。1830年(道光十年) 中举人,1832年(道光十二年)中进士,参加殿试选为庶吉士,留翰林院庶常馆,3年后授翰林院检讨,擢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供职3年。1841年 (道光二十一年) ,出任广东肇庆府太守。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受两广总督耆英推荐协办五口通商,以监司头衔供职,曾参与复还舟山群岛谈判等外交活动。1847年 (道光……[详细]
  张铨 (1795—1872)字寅阶,号翼南。利津县盐窝镇左家庄人。1835年(道光十五年) 进士。初任刑部主事,后荐升员外郎。在京为官十余载,查清许多疑案,纠正了一些错案和冤案,颇有政声。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任常州知府。因仕途维艰,于1859年(咸丰九年)辞官还家。张铨少时喜读唐宋诗词,青年时期的诗作在同年中享有声望。为官后,不尚往来,余暇嗜学不厌。辞官后,功于诗。他一生做诗千首,尤以竹枝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