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吴桓兴(1912—1986年),梅城大浪口人,出生于毛里求斯的一个华侨家庭。1931年,在他父亲鼓励下回上海复旦大学攻读医科,1936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次年,赴欧深造,先后在比利时、英国、法国进修。1946年任英国伦敦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在肿瘤学医疗、研究方面取得优异成绩。英政府希望他能永留英国,但他以祖国医疗事业为重,毅然放弃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优越的待遇,于是年底回归祖国,在泸创建我国……[详细]
|
杨幼敏(1886—1976年),号刚,梅城下市角人。青少年时期在梅城就读小学和中学,其后考入广东将弁学校,他目睹清延-,政治腐败,丧权辱国,毅然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南征北讨,26岁被授予少将军衔。后历任潮梅镇守使署参谋长、第一军参谋长、虎门要塞司令等军职。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前夕,朱德代表中央红军复信给广东陈济棠,对抗日问题提出五点建议,并建议双方互派代表进行协商。陈济棠接受朱德建议,……[详细]
|
叶浩秀(1903—1928年),字翰如,梅江区梅江区梅塘宫前村人。小学毕业后,考进东山中学读书,因品学兼优,连任学生会会长。民国12年(1923年)毕业后被保送到广州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就读。在学期间,他努力攻读专业知识,追求革命真理。在广东新学生社创建人蓝裕业的帮助下,于次年先后加入新学生社、共青团,被选为广东高师新学生社负责人。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广东大学(后改中山大学)支部委员,参……[详细]
|
黄药眠(1903—1987年),原名访荪,梅城下市人。早年就读于广东省立第五中学(今梅州中学),1921年秋考入广东高等师范英语系。后赴日本留学,毕业后回国,先后在百侯中学、金山中学任教。青年时期,追求民主与科学,积极参加爱国-。1927年,在上海加入革命外呢学团体“创造社”,任该社出版部主力,在《创造周社》、《流沙》等报刊上发表作品,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出版诗集《黄花岗上》。此后,潜心研习马列主义……[详细]
|
刘耀曾(1901—1982年),字谦荣,梅江区城北古洲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少年就读于西厢公学,后进省立五红(今梅州中学)学习,1922年秋考入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系,在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0月,直系军阀孙传芳在上海、南京镇压工人运动,-共产党员及进步人士,刘耀曾秘密往上海,找到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后奉周恩来的指示,回南方进行革命活动。1927年,自泸回乡到梅县师范学校任教。上海“四·……[详细]
|
邓军凯(1901—1954年),1901年生,梅城三角地上坪村人。早年就读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梅南乐怡学校教员。1926年冬,到毛里求斯谋生,先后在毛埠的华文报馆《华侨商报》、华侨社团、仁和会馆任职。后来又兼任新华中学校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邓军凯拥护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主张,在报上常撰文宣传抗日,并积极筹建支援祖国抗战。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邓军凯在侨居地积极宣传祖国的华侨政策,敢于……[详细]
|
杨广存(1901—1928年),又名文乔,字粤群,号志宁、致能,梅城西区人,出身于教育世家。祖父亮生,清初举人,曾任黄遵宪的家庭教师;父徽五,东山师范创办人之一,是梅县教育界著名人士。杨广存自小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民国3年(1914年)在县立第一高小毕业后,考入梅州中学。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目睹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祖国,感到无比愤慨,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运动。1919年秋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详细]
|
张怀真(1871—1941年),名干生,梅江坜林坪村人。清秀才,廪生。1906年加入同盟会任梅县同盟会秘书。后转入教育结,任三角地蒙养学校校长,并与乡中父老协力创办益民学校。1907年在汕头与叶楚伧等人创办《中华新报》,任总主笔,叶楚伧任总。后叶离任后,由张怀真兼任总。张怀真为人忠厚、和善,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正义感。所办之报能为民众说话,敢于评击社会政治的种种弊端,遭致政府当局一再将其报社封闭。……[详细]
|
梁诗五(1843—1911年),名居实,字诗五,又字仲遂,梅城东升圣人寨下人。出身于书香门第。高祖德隆,情乾隆进士;曾祖鸣闪,清乾隆举人;祖父念祖,清乾隆解元;父墨林,咸丰举人。直至他本人,连续五代蝉联科甲,传为美谈。梁诗五少从名士余境波、张眉叔学,勤奋上进,文词雅畅,书法丰润,且精明能干,为乡人所见重。光绪三年(1877年),黄遵宪任驻日参赞时,举荐梁于何如璋公使,同赴日本任使馆人员并被何如璋聘……[详细]
|
杨仲兴(1694—1775年),字直延,梅城下市人。清雍正八年(1730年)中进士,授福建清流县知县。乾隆三年(1738年)改任广西桂林府兴安县知县。在任期间,深察下情,关心民间疾苦,广建社仓,备荒赈灾,疏通河道,修筑提防,因“功甚巨”擢升广西思恩府同知,再迁任江西瑞州知府。为官廉洁贤能,政绩卓著,受乾隆皇帝召见,并赐“貂皮药锭”以嘉奖。不久,转任福建延邵兵备道。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升迁湖北……[详细]
|
李黼平(1771—1833年),字绣子,又字贞甫,梅城东郊人。14岁作《桐花凤传奇》,为嘉应州知州戴求仁及社会名流所赏识。19岁以诗赋补弟子员。清嘉庆三年中举。十年中进士,入翰林。后告假南归,先后主讲广州粤华书院、东莞宝安书院。馆散后,由翰林院庶常改任江苏昭文知县。公余之暇,手不释卷,故民间称之为“李十五节生”。他治汉学,工考证,精通乐律音韵,诗歌造诣甚深。李黼平在昭文县令任内,为政宽和、廉洁。后……[详细]
|
李象元(1661—1746年),字伯猷,梅城金山人。家素业儒。少年勤奋攻读,学有所成。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中进士,授翰林院检讨,为清代嘉应州入翰林院之第一人。任山东典试副主考时,他不嫌贫贱,认真选拔贤才。依清例,典试官主副考对取卷名额例有分配,但他仅荐取一名,此人年龄较大,足跛。主考官奇之。李象元说:“此人五官有缺陷,但道德文章甚好,有奇才,我特取之。”后此人任广东巡抚,有政声。李象元在山东……[详细]
|
侯安国,祖籍福建省宁化县。生卒年无考,南宋进士。宋宝佑元年(1253年)任梅州教授,掌管梅州教育。见梅州风土人情淳朴厚实,遂定居于梅城之东攀桂坊(今梅城下市)。其时,梅州地处岭南山区。经学未开,侯安国竭力倡办教育,开办讲学,以《春秋》大义教授门徒,并免除入学者一家的徭役,以鼓励梅人读书。自此,梅州文风渐兴。其门徒蔡蒙吉,12岁应童子科,继而登进士,后为抗元英雄。因侯安国对发展梅州文化教育有贡献,受……[详细]
|
杨雪如(1897—1932),又名弘、雪夷、奕泉,梅城下市杨桃墩人,早期中共梅县地方组织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少时丧母,父以卖豆腐为业,家庭生活贫困,在他的要求下,全家节衣缩食,送其到学校读书。民国3年(1914年)小学毕业后考入梅州中学。在学期间,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喜爱看进步书籍。民国6年秋毕业后,先后在桂里小学、启化学校任教,与同事熊锐等组织读书会,介绍进步书刊给学生阅读,鼓励学生关心时事政治。……[详细]
|
刘宜应(1897—1971年),城北扎上村人。有时家贫,靠父母肩挑度日,读完旧制东山中学后,因生活所迫,投刘志陆部下当差。不久辞去军差出洋谋生,在秦国睛吻埠的一家杂货店当店员。旋往印度加尔各答埠刘镜元皮革厂学制革技术,后转往印度尼西亚,与堂弟刘宜信合股在雅加达开设“源源皮革厂”。经过一段时间的锐意经营,“源源”皮货在东南亚享有盛誉,并成为皮革制造业之巨子。刘宜应在雅加达办厂经商期间,参与领导改组华……[详细]
|
朱云卿(1907—1931年),原名朱云,梅城油箩街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工农武装领导人之一。朱德在为朱云卿撰悼词中称其为“中国有用人才。”他出生于城市贫民家庭,父是私塾教师,母是搬运工人。民国6年(1922年)15岁赴印尼万隆跟叔父做工。1924年朱云卿瞒着亲人,离印尼回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在校期间,他刻苦学习军事知识和参加军事训练,努力学习革命理论,阅读马列主义著作,加入了军校进步组织“青……[详细]
|
熊锐(1894-1927年),原名新寿,又名维新,字君锐,梅江区新塘尾村人。青少年时,目睹祖国处于列强瓜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时代,萌发了爱国、教民思想。中学毕业后,在梅县桂里小学任教,与杨雪如等组织读书会,介绍进步书刊给学生阅读,鼓励学生关心时事政治。之后,到汕头《大风日报》任,并为《真言日报》撰写进步文章。旋辞去职务,东渡日本留学。民国4年(1915年),日本侵略者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详细]
|
曾举直(1894—1981年),家名纪钹,字天声,城北曾龙岌村人,早年毕业于梅县东山中学,后入云南讲武堂,毕业后回广东,1920年投身军旅。1931年任第一集团军独立第一师黄任寰部参谋长。抗战期间,先后任第九、第四战区高级参谋,第九战区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将军需总监,广西百色、南宁警备司令兼-督察处处长。曾举直任独一师参谋长时,驻防梅县、蕉岭一带,他协助黄任寰利用军工、民力进行城市建设和发展交通、……[详细]
|
邓树南(1874—1925年),梅江区三角镇上坪村人。幼时家境清贫,早年便离乡到印度尼西亚谋生,当过炊事员、工人和店员。经过10余年的勤奋努力,在朋友的支持和合作下自立门户,创办“志成公司”,任经理。由于经营得法,业务有所发展,在印尼侨界享有声誉。清末,孙中山在南洋各地宣传反清各民,邓树南深受影响,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带头剪辫子,捐款支持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1912年民国建立后,应临时政府特邀,邓……[详细]
|
梁浣春(1864—1949年),原名锦元,是清末民初嘉应州的女教育家。生于梅城上市禾好堂“文魁第”梁屋。梁浣春5岁时即在家中拜名儒为师,只五年变学习了《四书》、《五经》、《烈女传》及不少诗词名著。由于遵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这使她感到十分委屈。她一面习红针黹,一面攻读古今名著,因而文章学识日益长进。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美国某教会来梅筹办医院,裕征求女助理一人,梁浣春闻讯,认为这是为……[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