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彭寿松(1866~1918)彭寿松,字岳峰,长沙县人,清同治五年(1866)生。年轻时留学日本,思想倾向革命,回国后以知县分发福建。后因与上司不合,他离职闲居。光绪三十四年(1908),光绪与慈禧相继死去,他当时已加入哥老会,认为革命时机已到,秘密组织“黑赤社”,以谋举义,未果。宣统三年(1911)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他加入同盟会,认为革命的关键在军队,非联络军界革命必不成功。于是,与其子济溶、……[详细]
|
程颂万(1865~1932)程颂万,字子大,号鹿川,晚号十发居士,宁乡县人,清同治四年(1865)生于长沙。父程荣发,兄程伯翰,姊妹程颂芬、程颂芳,一门文采。程颂万十五岁就学于武陵杨彝珍,以辞章闻名。及冠,往来湘、鄂间,与当时阎镇珩、易顺鼎、何维朴、王景峨、邓辅纶、陈三立、梁鼎芬等诗界名流,切磋酬唱,诗词日工。他与汉寿易顺鼎、长沙曾传钧,时称“湖南三诗人”。光绪十五年(1889)他参加科举考试,以……[详细]
|
朱树之(1865~1930)朱树之,名恒,字树之,以字行,长沙县人,清同治四年(1865)生。家贫,从小爱绘画,长大后在长沙县铜官镇陶器店学徒,以绘彩陶为业。他绘画师法“杨州八怪”之黄慎(黄善画人物,后用狂草笔法作画),刻苦临摩,曲尽其艺,逐渐在画坛崭露头角。其笔法奔放而遒劲,为人所称道。清末他改行绘绣画,因熟悉民间工艺,构思设计均能为绣工着想,便于着色上绣,故绣工都乐于采用其绣稿。其中,尤善画人……[详细]
|
贝允昕(1865~1929)贝允昕,字元征,浏阳县船仓人,清同治四年(1865)生。少与谭嗣同交往甚笃,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后在湖北抚署和福建、广西藩署掌管文案10余年,在浏阳文华、围山书院任过山长。“戊戌政变”后,贝允听慨叹“民智之不开,朝政之日敝,由教化之不行”,乃于光绪三十年去日本法政大学学习。回国后,在广西梧州师范学堂等校任教,旋返湘任中路师范学堂监督兼教务长及高等学堂法制、经济教……[详细]
|
郑先声(1865~1910)郑先声,字子瑜,长沙县观佳桃花源人,清同治四年(1865)生。20岁录为秀才,后肄业于武昌两湖书院,在长沙参与创立民立中学。他与黄兴、李燮和等革命志士秘密联系,在长沙成立黄汉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该会后并人华兴会。郑先声曾被派到山西,调解省内各帮会的分歧,使之共同反清。宋教仁对此给予高度评价,称他“只身走山西,调停了帮会间的分歧,革命大功,遂得告成,厥功甚伟”。华兴会长沙……[详细]
|
徐右丞(1864~1956)徐右丞,名树弼,字右丞,长沙人,清同治三年(1864)生。幼承家学,熟谙内经病理,精通歧黄之术,擅长五运六气,对疑难病症的诊治,有独到见解。他在长沙行医20多年,后追随孙中山、黄兴等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初年去北京,参加中医考试,名列第一,并在北京城南开设诊所,悬壶行医40余年。由于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疗效显著,声誉日隆,被群众誉为北京市四大名医之一。他与萧龙友(北京四大名……[详细]
|
余菊生(1863~1934)余菊生,宁乡县双江口人,清同治二年(1863)生。原以裁缝为业,后从师花鼓戏艺人鲁文智,先攻旦行,后习丑、净,文武埸皆精,是鲁文智“怀德堂”科班100余艺徒中,湘剧花鼓戏艺技全面的佼佼者。清光绪中期他与师兄杨冬梅至西湖传艺。客居南县期间,先后在老油闸、沙港市、六盒堂、百盒堂等地科班带徒,尤以百盒堂科班影响最著。清宣统二年(1910)他在华容兰窖带出名徒杨保生,使其成为西……[详细]
|
许黄萱祐(1862~1953)许黄萱祐,字念慈,女,长沙县清泰都清泰村(今属开慧乡)人,同治元年(1862)生。父黄镜清,候补知县。她幼承家训,习诗文,工小楷。18岁与善化候补知县许方吕结婚,后不久寡居,乃矢志读书。光绪年间,陈宝箴抚湘,倡新政,兴学堂。她受戚族谭嗣同、龙绂瑞、黄镆等人的影响,积极参与兴办女子教育及妇女解放运动,参加了“不缠足会”、“延年会”;出资翻刻《新千字文》分赠城乡妇女,开拓……[详细]
|
汪诒书(1862~1940)汪诒书,字颂年,晚号闲止,善化县人,清同治元年(1862)生。父鄂庐,游宦湖北,同治二年病殁于宜昌幕次。时诒书方在襁褓,母携诸子扶柩归里。叔妾饶氏,爱诒书如己出,保育婚读,悉力任之,数十年如一日。诒书以母事之。他于光绪十四年(1888)乡试中举人,十八年成进士,先后充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光绪二十四年,德宗变法图强,派其返湘襄理新政。他与熊希龄、黄遵宪、谭嗣同、梁启超等……[详细]
|
魏鹤林(?~?)魏鹤林,长沙东乡大贤镇沙坪竹坡人,生卒年不详,为晚清末叶长沙巨商,与朱昌琳齐名而稍晚。魏家富有,遗祖业田产4000余石。他幼从师学,19岁时因历年所雇帐房失职而亏欠甚多,遂开除帐房,亲理家政至井井有条。时见盐茶生意致富者多,便亲赴淮扬,调查鹾业,写成《盐法小志》6卷。又往陕西泾阳,调查黑茶销路,写成《茶法小志》4卷。随后在长沙朝阳巷购房创设魏德裕粮栈,经营谷米生易颇为得手。他将粮栈……[详细]
|
黄锳(1861~1930)黄锳,字桐陔(也作同皆),长沙县人,生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祖父黄冕官至云南迤东兵备道,父济曾任重庆知府。黄锳幼年随家宦游滇川,屡试不第,光绪末年捐资为两淮吕泗场邮课大使。在任七年,因母丧辞官归里。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其家乡(长沙清泰都)与胞妹黄琼、堂妹许黄萱祜等捐资创办影珠女学(后改隐储女校)。次年奉旨停办。宣统元年(1909年),湖南咨议局成立,被选为议……[详细]
|
周义(1861~1920)周义,宁乡县五都朱石桥(属今花明楼镇)人,生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后迁居长沙犁头街。幼人塾读书,适对门某匠善雕刻,故常往观,归效其技,刻于自家门墙床架上,久之曲尽其妙。又邻有杨季棠者,宁乡著名湘绣画师,以善画花鸟鱼虫、人物走兽著称,受职来长定居。周义闻之喜,以同里之谊常侍杨作画,问杨其笔法。杨颇不耐烦问:“子不能画,喋喋何为?”周义回答说:“凡师之能写于纸者,我即能……[详细]
|
廖嘉绶(1860~1890)廖嘉绶,又名家绶、家寿,字子忠,长沙人,清咸丰十年(1860)生。光绪初年,人江宁求志书院学习,数学成绩优异,毕业后至上海算学局供职。光绪九年(1883),应边防大臣吉林将军希元之聘为吉林表正书院算学教习。该校因培养边防人才而设,他教学认真负责,“一时英锐之士多出其门”。吴大潋以钦差大臣奉旨与沙皇俄国代表会勘吉林东部边界,委廖嘉绶主持测绘工作。他精心测量,依据测量结果帮……[详细]
|
陈运溶(1858~?)陈运溶,字子安,号芸畦,善化县七里营(今长沙市岳麓区天顶乡清水村)人,清咸丰八年(1858年)生。及长为太学生,后援例授修职郎,江苏补用县丞。他淡泊仕途,毕生致力于辑录湖南古地理佚书,及方志、名人遗事。其所著、所辑图书计有《麓山精舍丛书》、《湘城访古录》、《湘城遗事记》、《灵麓山人诗集》、《逸庐文集》等,达数百卷之多,而且都是自辑、自撰、自行刊印。《麓山精舍丛书》(第一集)刊……[详细]
|
陈文玮(1855~1935)陈文玮,字佩蘅,长沙县霞凝鹅羊山人,咸丰五年(1855)生。系清末江苏巡抚陈启泰胞弟,为秀才,后援例捐资为湖北候补道,未赴任待职。旋投身商界,曾在长沙开设颐庆和钱庄及绸缎铺。光绪三十一年(1905)他任湖南总商会协董时,与周声洋、陈家珍等联络各界,倡议粤汉铁路收归商办,创立“商办湖南铁路有限公司”,并发行《湘路旬刊》鼓吹集股拒债,拟集股2000万元。宣统三年爆发保路运动……[详细]
|
余肇康(1854~1930)余肇康,号敏斋,晚号倦知老人,长沙县人,清咸丰四年(1854)生。9岁丧父,赖母供其读书。逾冠补县学诸生,光绪八年(1882)中举人,十二年成进士,官工部主事,后以知府分发湖北补用。屡榷汉川、宝塔洲、汉口诸牙厘,充两湖书院提调,为政廉明,擢武昌、汉阳知府。在任禁酷刑,蠲苛税,察州狱;主持修荆州万城堤、永丰峡江索道,注重兴修农田水利;倾心教育,建凤山书院斋舍,改鹿门书院为……[详细]
|
萧荣爵(1852~1935)萧荣爵,字漱云,长沙县尊阳都学士桥江家湾人,清咸丰二年(1852)生。光绪元年(1875)举于乡,授教谕。七年,受王先谦之邀.至龙喜乡冯塘团屋设馆,黄兴曾拜师受业o_二十一年,萧荣爵中二甲第一名进士,例称传胪,授翰林院编修,兼国史馆、功臣馆纂修。后外放充顺天乡试同考官,简放广东正考官。在礼闱荐卷,得士刘春霖;衔命粤东,录取商衍鎏。后在清朝最末一次会试中,刘中状元,商得探……[详细]
|
瞿鸿机(1850~1918)瞿鸿机,字子玖,号止庵,晚号西岩老人,长沙县影珠山西冲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生。同治九年(1870)中举,次年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光绪元年(1875)大考翰詹,他列一等第二名,擢侍读学士,先后任福建、广西乡试主考及河南、浙江、四川、江苏学政,后迁内阁学士,补礼部右侍郎,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光绪元年山西、河南大饥,他上 书主张安抚百姓,又提出裁撤……[详细]
|
欧阳中鹄(1849~1911)欧阳中鹄,字节吾,号瓣姜,浏阳县普迹青龙头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生。同治十二年(1873)中举,次年考授内阁中书,并在北京谭继洵家坐馆教授谭嗣襄、谭嗣同兄弟。欧阳中鹄推崇王船山的学术和气节,对谭嗣同的早期思想有一定影响。光绪三年(1877),回浏阳开馆,谭嗣同、唐才常又拜其门下就读。十二年,他人浙江学政瞿鸿机幕,其后又到京供职,协修会典。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发……[详细]
|
陈萼泉(1845~1919)陈萼泉,字啸风,长沙渫湾镇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生。同治元年(1862)县试取为秀才,后捐候补道。清末民初,长沙市面洋行日增,他深感利权外溢,决心弃仕营商,遂与做绸布生意的亲友徐锡藩、饶介臣联合20余家绸布店并集资20万银元,又吸收社会游资10万元,于1913年3月在八角亭开设“介福昌”大绸缎庄,由陈萼泉任总经理。他以“提倡国货,挽回利权”为宗旨,遵循“生意无巧……[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