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人物 > 广西 > 桂林历史人物介绍19

桂林历史人物介绍19

更新时间:2023-12-30

  周子昆(1901~1941) 原名维宽,字仲和,桂林市人。1919年毕业于广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为生活计,于次年投奔旧桂系刘震寰部,先当士兵,后任排长。1925年刘震寰被广东革命军翦除后,周子昆投身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北伐、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二万五千里长征。历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营长、红六军一纵队二支队支队长、红一军团红三军参谋长、红四军参谋长、红五军团参谋长、福建军区司令员兼三十四……[详细]
  裴邦焘(1899~1927) 字霁初,桂林市人。1918年毕业于广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后考入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学习,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1922年在该校毕业后,任职于梧州《民国日报》,大力宣传孙中山的-。次年转而从事教育工作,曾任广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1924年当选为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会后和李任仁通力合作,筹建国民党桂林县党部。 1925年6月,国民党桂林县临时执行委员会成立,被……[详细]
  周坤杰(1899~1971.2),又名周鼎。女。祖籍浙江省山阴县人。周出生在广西桂林,自幼随父母在桂林居住、读书。民国4~6年(1915~1917年)就读于桂林师范,毕业后在桂林职业学校任教两年。民国9年, 随父母举家迁来梧州。31~37年,同丈夫一道开设布鞋手工生产作坊,为了帮补家庭收入,还为天主教堂打杂工。开始参加天主教堂的宗教活动,成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1951年9月,市天主教“三自”(自……[详细]
   黄同仇(1900~? ),广西平乐县人。毕业于北京民国大学经济学系,后赴英国入伦敦大学经济学院及爱丁堡大学研究深造。回国后,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广西邕宁县县长。民国16年(1927年)4月,任国民党桂林区“清党”委员会主任。20年5月,任梧州市市长。21年2月,兼任苍梧县县长。6月,为河滨公园撰写“还我河山”碑碑文。该文记述英人“强借鹤冈,以建领署”,梧州人民“无条件收回”及“辟……[详细]
  廖梦樵(1902.11~1927.10),字仲麟,化名伍充迪。广西平乐县人。生于自由职业者家庭。民国5年(1916年) ,考入设在平乐的八县公立中学就读。中学毕业后,先后担任平乐县立高等小学教师、六坊小学校长。14年11月,考入莫斯科孙逸仙大学 (后改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翌年1月,经梧州到广州。与同学组织留俄孙逸仙大学广西学生会,创办该会的刊物《疾呼》,并担任主编。在《疾呼》上发表文章,用大量……[详细]
  唐超寰(1906—1990),广西灌阳县文市乡人。民国15年(1926),毕业于桂林师范专科学校(五年制) 。28年在百色中学任教1年,此后历任广西兴安县佐理员、桂军第十五师工兵团上尉书记官、广西财政厅二等机要科长、百色-督察处少校科长、南宁-代理局长。民国28年11月,侵华日军在钦州湾登陆,占领防城、钦州,分兵三路进攻南宁。唐超寰时任南宁-代理局长,率领南宁武装警察与宪兵营合编为宪警团负责城防,……[详细]
况周颐 清末四大家 (18591926)
   况周颐(1859—1926) 原名况周仪,以避清帝溥仪讳改,字夔笙,别号阮盫,晚年又号蕙风。临桂(今桂林)人。9岁补弟子员,11岁中秀才,18岁中拔贡,21岁中举人。援例授内阁中书,任会典馆绘图处协修、国史馆校对。叙劳以知府用,分发浙江,入两江总督端方幕,又委以税差。民国年间寓居上海,以卖文为生,以至无米下锅,穷困而终。自幼好吟咏,12岁作《韶音洞》诗。后以王拯为师,习填词,21岁作《存悔词》。……[详细]
   谢顺慈(1874—1949) 桂林人。曾创办桂林从德女子学校,担任广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教师、桂林城第一区参议会议长、桂林慈善会会长、《桂林教育日报》董事、广西省政府咨议和参议等职。擅古文、工书法,专代广西省主席黄旭初写应酬书法文字。1914年后以卖字为生。1921年孙中山之桂林行辕门楼题额“元首明哉”和中山公园纪念碑“中山不死”等字,均出自其手。曾书写《总理遗嘱》全文。抗日战争期间常与徐悲鸿互赠……[详细]
  马云卿(1875—1943) 又名马建斌。临桂人。因肚圆歌多,如当地肚里有货的草编饭包,绰号马饭包。8岁开始唱歌,一唱60年,远近闻名。其山歌源于生活,诙谐风趣,不少人为对歌慕名远道而来,但都不是对手。为贫民歌唱,不断用歌声唱出贫苦百姓的艰辛和呼声,为叫花子编苦情歌,揭露社会的黑暗,诅咒旧社会的灭亡。去世60多年后,家乡六塘一带还有人传唱其创作的歌,流传其歌事传说。……[详细]
  • 马君武
  马君武(1881—1940) 原名马道凝,字厚山,到日本留学时改名马和,字君武,后以字行。祖籍湖北蒲圻,出生于恭城,后定居桂林。幼读私塾,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起,先后就读于广西体用学堂、广州丕崇书院、上海震旦学院,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和法文。二十七年赴日本留学,为广西留日第一人。在日本结识梁启超、孙中山,从此追随孙中山,矢志反清革命。二十九年考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学习工艺化学。三十一年同盟会成……[详细]
  刘介(1885—1968) 字锡蕃。百寿(今属永福)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入广西优级师范学堂选科就读,宣统二年(1910)肄业。1912年至1929年先后任柳城中学教员、罗城知县幕僚、庆远中学校长,省立第一师范、第二师范校长,三江县县长、省视学、融县(今分属融水、融安)县长等职。任融县县长期间与地方人士共同努力,在苗、瑶族聚居的贝江地区创办了11所初级小学。由于长期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对壮……[详细]
   李任仁(1887—1968) 字重毅。临桂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秀才,宣统二年(1910)毕业于广西优级师范学堂,三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在临桂办小学、中学。1918年任广西省立第三中学校长。1924年国共合作,桂林国民党县党部改组时当选执行委员,参与发动群众组织工会、农会,宣传民主革命思想。1925年任桂林县知事。孙中山逝世,主持兴建桂林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塔。1927年兼任省立第二师范……[详细]
  蒋继尹(1889—1929) 字淑贤,号湘农。全县(今全州)人。幼聪慧好学,工文善对,参加州童子试时因联对敏捷工整,主考赞之为:“九岁神童压倒三百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举秀才,三十年以广西选派官费生东渡日本留学,入成城中学,继读第一高等学校,再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农业化学,获农学士毕业。即在早稻田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谙熟日、英、德3国语言。为振兴祖国农业,1919年回国,历任山东济南……[详细]
   白鹏飞(1889—1948) 字经天,号擎天。桂林人。3岁丧父,与母亲、祖母相依艰苦度日。7岁曾到杂货铺当学徒,后入陆军测量学校、两广高等工业学堂学习。清宣统三年(1911)冒广东籍学生考试,获官费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政治科,后因非粤籍身份被发现,被取消官费,以课余打工、从事翻译赚取微薄收入维持学业。寒窗11年,遍习政治、法律、经济、兽医、统计,获法学硕士学位。1922年回国,先后任江苏无……[详细]
   张家瑶(1894—1975) 字剑之。兴安人。毕业于湖南工专采矿本科。1916年起历任广西省立第一甲科工业学校矿业科主任、全州中学教务主任,省立三中、桂山中学、桂林第二女师教员。1931年后曾任广西省政府教育厅科长、设计委员、专门视察员、督学、主任秘书等职。抗日战争期间在桂林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多次与人举行联合画展。1942年,作品《松鹰》被广西省选送教育部举行的第三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参展。曾任中华……[详细]
  李文钊(1889—1969) 学名铭勋,字文瑞,一字剑虹。桂林人。1917年考入广西法政专门学校,在校期间参加-,参与编写话剧《朝鲜-痛史》并公演,曾当选桂林学生联合会会长。1922年在梧州主编《华南日报》、《新中国壁报》。1925年出席孙中山在北京召开的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次年赴莫斯科孙逸仙大学学习,1929年回国后在上海编著《中国社会简史》和《经济地理》。1931年主编《创进月刊》,宣……[详细]
   满谦子(1903—1985) 原名满福民。荔浦人。1919年入广东岭南大学附中,与冼星海同班。1925年入岭南大学文理学院外语专业学习,后因两广军阀混战辍学回桂,先后在荔浦、桂林、平乐等地的学校教外语、体育和音乐。1929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范声乐班学习声乐,先后师从周淑安、苏士林(俄)、应尚能学习声乐,随黄自学作曲,技艺大进,成为一名出色的抒情男中音歌唱家。是广西第一位正规学习现代音……[详细]
   张先辰(1906—1976) 全州人。1924年考入湖北省立高中就读,求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在董必武直接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考入武昌大学历史社会学系就读,1928年又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化学系学习。1934年东渡日本留学,次年考入仙台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科。期间与谢健弘、王学膺等进步留日学生组织《资本论》读书会,广泛团结旅日学生,抵制国民党及托派的影响。 1937年“七·七……[详细]
   谢玉君(1908—1982) 女。艺名如意珠。桂林人。出身梨园世家,9岁入桂林人和园科班学戏,拜名旦周梅圃、徐青山为师,三年后登台表演。其嗓音清脆圆润,高音明亮饱满,真假声结合自然,并善用即兴小腔;戏路宽广,念、唱、做均佳,擅演《打雁回窑》、《梨花罪子》、《闹严府》等青衣、闺门旦戏,对背褡戏(扮演丫环)如《花田错》的春莺、《四九问路》的人心、《桃花教疯》的桃花、《打桃赴会》的屏儿等,也都演得纯真……[详细]
   曾恕一(1909—1988) 兴安人。8岁开始学习书画,专攻花鸟。1916年就读桂林体育美术专科学校,重在学习绘画,毕业后从事绘画工作,逐步热衷于用手指绘画,1934年开始专攻指画创作。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后,大批文化人云集桂林,以指画与旅桂文化人一起投入抗战活动,并于1940年在桂林首次举办指画展,轰动桂林城。云集在桂林的名人学士纷纷为其撰文题词,马万里誉其指画为“元气淋漓,妙得天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