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人物 > 陕西 > 西安 > 长安历史人物介绍4

长安历史人物介绍4

更新时间:2023-12-30

  杜跻,字世治。晋驸马当阳侯镇南将军杜预次子也。据《京兆杜氏宗谱》载:跻生一女,少有姿色,无齿(没长牙齿)。求婚者望而却步。晋惠帝纳之,一夜齿俱生。……[详细]
  杜锡,晋朝名将杜预之子。少有盛名,起家长沙王乂文学,累迁太子中舍人。性亮直忠烈,屡谏愍怀太子,言辞恳切,太子患之,转卫将军长史。晋惠帝反政,迁吏部郎、城阳太守,不拜,仍迁尚书左丞。年四十八卒,赠散骑常侍。子杜乂嗣,在《外戚传》。……[详细]
杜恕 [三国] (?~252)
  杜恕(?—252年),字务伯,京兆杜陵人。西汉御史大夫杜延年之后,尚书仆射杜畿之子。在太和年间任散骑黄门侍郎。杜恕在朝中不结朋党,专心公事,每有政事有得失,都据引纲纪来说理,因此而得到侍中辛毗器重。后来杜恕出任弘农太守,数年后任赵国相,后来因病离职。后来杜恕任河东太守,一年多后迁任淮北都督护军,但又因病离职。不久被任命为御史中丞,但杜恕在朝廷中,因不能融入朝中风气,所以多次任外职,后来就出任幽州刺……[详细]
   杜畿(163~224年),字伯侯,三国魏大臣。西汉时,其先辈由南阳(今河南南阳市)迁居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东北),再迁至杜陵(今西安市东南),后代遂为京兆人。杜畿幼时丧父,受继母-,以孝行闻名乡里。20岁时担任郡功曹,后任郑县令。他亲到监狱察看,审理积案,将几百名囚徒“裁其轻重,尽决遣之”,郡人称赞他“年少而有大志”。后举孝廉,任汉中府丞。东汉献帝时,诸侯混战,政局动荡,杜畿弃官客居荆。建安中(……[详细]
杜笃 [] (?~78)
  杜笃(?~78年),字季雅,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文学家。杜笃居住美阳(今陕西武功西北)时,欲让县令举荐他,未得应允。他心中忌恨,出言不逊,惹恼了县令,县令借故将他定罪,送往京师洛阳下狱。时遇大司马吴汉病故,汉光武帝下诏请众儒为吴汉撰写诔文。杜笃闻知,在狱中写成了诔文,上呈光武帝。光武帝认为在众多诔文之中,以杜笃的文辞最好,甚为赞叹,便免去了他的徒刑,赐给锦帛。杜笃又以关中为先帝的故都……[详细]
杜斌 [] (?~300)
  杜斌,字世将(?-300),司隶京兆尹杜陵(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东南)人。杜预从兄。以才望称。元康中,任黄门郎。永康元年(300),赵王司马伦等杀贾后,灭贾氏,他与张华、裴頠等亦被枉杀。……[详细]
  李重福(680年-710年9月10日),唐中宗李显庶长子,生母不详,唐朝宗室、官员。初封唐昌郡王,后改封平恩郡王,进封谯王,历任国子祭酒、左散骑常侍。神龙元年(705年),李重福遭韦皇后诬陷,贬任濮州员外刺史,不久改任均州刺史。景龙三年(709年),唐中宗大赦天下,流放之人都得放还,唯独不准李重福回京,李重福于是上表自陈,但表奏未能上报。景云元年(710年),唐中宗去世,温王李重茂继位,韦皇后为皇……[详细]
李重俊 [] (?~707)
  李重俊(?-707年),唐中宗李显第三子,在神龙二年被立为皇太子,但由于他不是韦后所生,颇受猜忌。后来安乐公主想当皇太女,视李重俊为眼中钉,地位更加危险。神龙三年七月,他率李多祚、李承况、独孤祎之等人,矫制发左右羽林兵及千骑三百余人,先杀死武三思、武崇训,并杀其党羽十余人。又派李千里分兵守宫城诸门,自己则率兵自肃章门,斩关而入,欲杀韦皇后等人。不幸被拦阻于玄武门之外,士兵临阵倒戈,斩李多祚及李承况……[详细]
  李巘,李祗次子,李恪曾孙。李祗死后,李巘哥哥李岵有罪,李巘由是袭爵。官至宗正卿,检校刑部尚书。死后,加封太子少保。李巘性介直,常常当面指责他人的过错。历官清白,住的房子竟然都不能避风雨。但他还收恤家贫的甥侄,慈爱过人,家里也没什么积蓄,死后还是亲戚朋友们凑钱给他下的葬。有子,李宙(寅)袭爵。……[详细]
  李祗,李琨四子,李恪之孙,嗣吴王,做东平太守。安史之乱,河南、陈留、荥阳、灵昌等地相继失守。李祗在当地招募士兵,抗击反贼。这一义举得到了玄宗的大力赞扬和支持。李祗后来在朝廷历任太仆、宗正卿,并好结交文人墨客,与李白也有交情。……[详细]
  李峄,李祎次子,没有另两个兄弟显赫,但也身居要职。当时,李峘为户部尚书,李岘为吏部尚书、知政事,李峄为户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兄弟三人同住长兴里第,门列三戟,两国公门十六戟,一、三品门十二戟,荣耀无人可比。(根据唐制,三品以上官员可以门前立“戟”,以示尊贵。)……[详细]
  李峘,李祎长子,袭爵封赵国公。杨国忠当政,排挤与自己政见相左的人,李峘自考功名做睢阳太守,三弟李岘也做了魏郡太守,兄弟俩夹河治郡,都以理行著称。十四年后,李峘调到中央,做了武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安史之乱,安禄山攻入长安,陪同玄宗逃往四川。到在成都与陈玄礼等带兵,平郭千仞谋乱,因功加封金紫光禄大夫。马嵬驿兵变后,太子李亨被玄宗丢在北方,他便逃往灵武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李峘的弟弟李……[详细]
  李祎,李琨长子,李恪之孙。从小有大志,品行又非常好,李祎的母亲死的早,他把继母当亲生母亲一样孝顺。对异母的弟弟李祗也照顾有加,两人关系很好。到了该袭爵位的时候,李祎坚持要让弟弟继承父亲的爵位,这让中宗皇帝赞许不已,于是便格外开恩,封他为江王。到玄宗时,又迁为信安郡王。在各州做刺使,为官以严洁著称。最后,做到了礼部尚书,兼朔方节度使。当时,唐朝最大的边患是吐蕃,石堡城是吐蕃驻守的要塞,玄宗派李祎率河……[详细]
  李璄,唐朝吴王李恪之四子,封“归政郡王”。官至宗正卿(宗正寺的最高长官),后来受因为受李千里牵连,贬为南州司马,死于任所。子李襘,吴国公。……[详细]
李琨 [] (?~703)
  李琨 ,生年不详,薨于703年(长安二年),享年不详,祖籍陇西狄道。唐太宗李世民之孙,吴王李恪第三子。653年(永徽四年),因父获罪而流放岭南;至684年,即武则天光宅年被赦免,而入仕途,颇有才干。死后,被追赠司卫卿。705年(神龙元年),被唐中宗追赠为张掖郡王。729年,即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年,因长子李祎贵盛,又被追赠“吴王”。……[详细]
李玮 [] (650686)
  李玮,生于永徽元年(公元650年),薨于永淳元年(公元686年),享年36岁。唐太宗李世民之孙,吴王李恪次子 ,母不明。神龙元年(墓志记载为神龙元年,《旧唐书》言“中兴初”),追封为朗陵郡王。现有墓志一方,墓葬不明。王妃,长乐冯氏, 唐故大将军耿国公冯盎之曾孙,南越王之后。长子李祚 ,袭爵朗陵郡王;次子李袨,原名褕,出继蜀王愔;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加银青光禄大夫、秘书少监。开元十三年(公……[详细]
李仁 [] (646708)
  李仁 (646年-708年7月5日 ),祖籍陇西成纪(陇西狄道),唐朝宗室、将领。唐太宗李世民之孙,吴王李恪之嫡长子。前半生因父亲获罪流放岭南,颇多坎坷。后在武后、中宗两朝,历宦多任,颇得宠信。官至左金吾卫大将军、广益二州大都督,受封成王。708年(景龙元年),与节愍太子李重俊、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景龙政变,诛杀武三思、武崇训,后又欲杀韦后,事败被害,时年六十二岁。《旧唐书》言其本名“仁”,因武则……[详细]
  李缮珍王 ,初名况,唐顺宗李诵十六子。王洛交,后进王。贞元四年,始王洛交郡,与广陵、洋川、临淮、弘农、汉东、建康、晋陵、云安、宣城、德阳、河东、高平十二王同封。二十一年,又与均、溆、莒、密、郯、郇、宋、集、冀、和、衡、钦、会、邵、福、抚、岳、袁、桂、翼二十王皆进王。亡薨年。……[详细]
  福王李绾,唐顺宗李诵十五子,母庄宪皇后。贞元二十一年,与均、溆、莒、密、郯、郇、宋、集、冀、和、衡、钦、会、珍、邵、抚、岳、袁、桂、翼二十王皆进王。历魏博节度大使。咸通元年,进拜司空。王五十七年,咸通二年薨。……[详细]
  会王李纁,唐顺宗李诵十四子。贞元二十一年,与均、溆、莒、密、郯、郇、宋、集、冀、和、邵、钦、衡、珍、福、抚、岳、袁、桂、翼二十王皆进王。王六年,元和五年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