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邹绍先是一位唐朝时期人物,据考证擅长绘画书法。邹绍先,工书,笔格坚劲,甚有古风。蔡隐丘、韩覃之流。……[详细]
|
周瑀,唐诗人。开元、天宝时(685——762)在世。曲阿(今丹阳)人。曾为吏部常选。瑀善诗,当时就有诗名。殷璠汇集其与包融、丁仙芝、蔡希周、沈如筠、孙处玄等十八人诗为《丹阳集》,并评周瑀诗曰:“窈窕鲜洁,务为奇巧”。《全唐诗》录存其诗三首。……[详细]
|
陶翰 唐代诗人,男,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官宦之家出身,字号不详,生卒年亦不详,开元十八年登进士及第,连登博学宏词、拔萃二科,授华阴丞。天宝年间,思陟大理评事、太常博士,官终礼部员外郎。代表作品有《古塞下曲》《燕歌行》等。约唐玄宗开元中前后在世。开元十八年,(公元七三o年)擢进士第,次年又擢博学宏词科,授华阴丞。以冰壶赋得名。天宝中入朝任大理评事等,官礼部员外郎。所作诗文,以五言为主,写有一些边……[详细]
|
储嗣宗,唐诗人。储光羲曾孙。润州延陵(今丹阳)人,郡望兖州(今属山东)。宣宗大中十三年(859)登进士第,曾任校书郎。到过北方边塞,有《随边使过五原》诗,与顾非熊、顾陶友善。崇仰王维,受王维、储光羲影响,善写山林幽景,多发尘外之思,缺乏社会内容。元辛文房谓其为诗“苦思梦索,所谓逐句留心,每字著意,悠然皆尘外之想”,并称颂其“片水明在野,万华深见人”,“蝉鸣月中树,风落客前花”等警句为“皆区区所当避……[详细]
|
皇甫曾(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孝常,润州丹阳人,皇甫冉之弟。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天宝末前后在世。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杨儇榜进士,德宗贞元元年(785)卒。工诗,出王维之门,与兄名望相亚,高仲武称其诗“体制清洁,华不胜文”(《中兴间气集》卷下),时人以比张载、张协、景阳、孟阳。历官侍御史。后坐事贬舒州司马,移阳翟令。《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诗2首,《唐才子传》传于世。……[详细]
|
吕凤子(1885~1959),原名吕浚,自号凤先生,丹阳县城人。童年勤奋好学,爱好诗词书画和拳术。15岁考取秀才,后考入苏州武备学堂。不久改攻美术,考入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图工种。毕业后,历任宁属师范、常州五中、长沙师范等校教师。民国6年(1917年)应聘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任教授兼专科主任。民国8年任公立上海美专教授兼教务主任。民国16年秋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画组教授。民国17年被聘为大学研究……[详细]
|
唐邦治(1875~1953),字子均,号思岘庐,丹阳全州厚诚村人。幼年随父至镇江读书,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考取秀才,在镇江梳儿巷陈公祠设学馆授徒,客居镇江。光绪二十年补为廪生。光绪三十年岁试考入江阴南菁学堂,三十二年毕业,任南京学堂教员。宜统三年(1911年)聘为吴淞复旦监学。民国初佐治丹阳、溧水办理狱案。民国4年(1915年)考取县知事,经推荐派往山西吉县。后又觉宦途“弃材”,遂于民国6……[详细]
|
林立山(1881~1951),原名懿均,字力山,丹阳后松卜村人。14岁考取秀才。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学习。光绪二十九年四月,因与章士钊等对学校顽固派提出异议而被开除学籍,后即率领全体退学学生40余人,到上海加入中国教育会创办的爱国学社,投身于反清活动。光绪三十一年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光绪三十三年加入同盟会。 宣统元年(1909年),江苏咨议局成立,林被选为江……[详细]
|
林树森(1897~1947),丹阳后松卜村人,京剧名演员。幼年从师上海名净王益芳习武生,故艺名“小益芳”。倒嗓后演文武老生兼红生。清末曾到北京,附学于嘉连成科班,后长期在上海演出。林演唱京戏嗓音高亢,唱腔朴质苍劲,别具一格。他戏路极宽,文能演唱《空城计》,武能演唱《金钱豹》,尤以演唱《华容道》、《战长沙》、《走麦城》等红生戏著名。又曾与王鸿寿(三麻子)同台,受其教益。《徐策跑城》等高拨子戏,均得自……[详细]
|
许德佑(1908~1944),丹阳城镇人。民国16年(1927年)江苏省立苏州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兼修社会科学。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中学同学陈鲤庭最友善,经陈介绍,加入田汉、洪琛办的南国剧社,担任过导演。民国19年大学毕业后留学法国,入蒙伯里大学攻读地质学。民国24年获碴士学位,加入法国地质学会。当年回国,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任无脊椎动物研究组主任,主要研究湖北的三迭纪……[详细]
|
汤铭新(1869~1942),字西泉,小名连连,丹阳访仙镇人。清光绪间当过塾师,不久辞教经商,主持公益源染坊。因其经营有方,后陆续开办福生布店、公兴源南货店,人股恒生酱坊、太生木行,是当时访仙镇的商界名流。民国初年被选为永济市议事会副议长。 他热心公益,为倡导九曲河拦水通航,在嘉山弯地段风山山麓建拦水闸。募捐不足,他解囊相助千余元。 民国26年(1937年)丹阳沦陷后,他搜集0雇人……[详细]
|
朱惺公(1900~1939),字松庐,丹阳吕城镇人。少时聪敏好学。后在辍学经商中,仍抽空进修,因而文思大进,渐有文名,先后在杭州《浙江商报》、上海中国化学工业社任职。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上海《大美晚报》副刊。多次发表文章,抨击汪精卫等汉奸投敌-罪行。因此,汪特以“将被国法宣判死刑”等语进行恫吓。朱毫不畏缩,写出《“将被国法宣判死刑者”之自供》一文公开发表,以辛辣嘲讽的语言痛斥汉奸-罪行,显示同汉奸……[详细]
|
朱毛子(1868~1938),字秉忠,丹阳河阳后马陵村人。膂力过人,以种田为业,兼开肉铺,喜打抱不平。清宣统二年(1910年),丹阳秋旱,农民衣食无着,县衙钱粮总柜收不到钱粮,召集西乡科书、都图代表到都观庙开会。朱毛子亦出席会议。会上总柜丁紫庭宣布强征钱粮,并亩加征三文(三个制钱)。到会代表面面相觑。朱毛子挺身严责:“百姓吃糠麸,官府增国课”,当场揭露了丁氏贪赃枉法、浮收国课的劣行。丁氏怒喝道:……[详细]
|
贺季衡(1866~1934),原名钧,号寄痕,丹阳县城人。幼年在家塾攻读,天资颖悟,10岁便参读医书,能“撮要背诵并有所领会”。14岁到盂河随名医马培之学医。孜孜不倦,悉心钻研,深得马师器重。后学成回丹,挂牌行医,在医道上精益求精。起初,病家见其年轻,处方又与众不同,半信半疑。后来,许多医生束手之疾,他连治连愈,不少疑难杂症,也能妙手回春,因此名声大振,求医者络绎不绝。-一带,慕名而来求医者日益增……[详细]
|
周振南(1847~1920),又名吉方,丹阳访仙西茆村人。青少年时,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受列强侵凌,便愤而习武。清同治四年(1865年)考取武秀才。嗣后为重振家业,弃武经商,并捐得五品官衔。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后,任县董事兼团总。他热心地方公益,曾多次领导组织疏浚九曲河,发展地方交通和水利事业,并创设访仙镇接婴堂,收集弃婴,给以乳食。光绪二十八年,任永济乡总董兼学务委……[详细]
|
林肇灿(1864~1916),字月波,号步青,丹阳后松卜村人。自小爱唱京戏、昆曲。清同治末年,在上海一珠宝商店当店员,后从师学艺。光绪十年(1884年)前后“下海”。至清末民初,名声鹊起,被誉为上诲滩的“滩簧大王”、“滑稽大王”。 林才思敏捷,口齿伶俐,善说多种方言,擅长滩簧“后滩”,工丑角。又在后滩基础上首创“改良新曲”,以多种形式表现现实生活,揭露社会积弊,并注意吸收当时流行的新腔新……[详细]
|
贺福元(1844~1900),字锡五,丹阳人。光绪九年(1883年)中进士,以知县身份赴山东任职。光绪十三年任堂邑知县。光绪十五年调任蒲台知县。时值岁歉,饥民流徙。他悉心安抚流民,赈济抚恤。因有治绩,获朝廷嘉奖。不久调任即墨知县。其间,两度分别校阅辛卯、癸巳乡试文稿,由礼部选定录取编刻成书。光绪二十年,李秉衡巡抚山东,选贺治理郓城。郓城多盗患,到任不数月,盗患全被平息。李因其治政有方,上报政绩,再……[详细]
|
林佩琴(1771~1839),字云和,号羲桐,丹阳后松卜村人。幼年随父读书,勤奋好学。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中举人。翌年进京(北京)应试进士,未取,后弃儒学医,潜心研读《灵枢》、《素问》等名家经典著作,以擅长治疗温病闻名。他对病人的病情观察和症状分析细致深入,对每一病例都认真诊断,根据病情遣方用药,善于化裁。经他治疗,往往都收到奇效。当时人们称他为“良医”。 他济世之余,致力著作,……[详细]
|
汤展文(1661~1724),原名谐,又名大成,号怀村,世居丹阳县城南门外木桥汤甲。从小聪敏,过目成诵,11岁应县试。嗣后,赴武进县应试入泮(秀才)。汤笔锋犀利,思维敏捷,好仗义执言。友人王信候被土豪王瑞五杀害,他出于义愤,代为鸣冤,得罪了王瑞五的歃血交、镇江府署恶吏徐士起,又为练湖兴利除弊,写《复练湖议》数篇,触犯当地恶霸汤国相;为维护伦化,又结怨族中大逆汤大衡。徐土起先后因缘勾结汤国相等,贿赂……[详细]
|
张大年(1579~1635),字奉泉,丹阳麦溪村人。为人急公仗义,乐善好施。明万历年间,丹阳税吏增加钱粮岁耗,人民怨声载道。他挺身而出,据理力争,被传讯时,痛陈实情,剖析利弊,获准将岁耗减去十之六七。又,徽商在丹阳开设当铺,利率高达三分,当户难以负担。他出面交涉,并拒其贿赂,迫使徽商减息为二分。 明天启年间,邑人汤道衡、贺世寿、姜志礼等,议在县城东门外转河之滨建造宝塔,决定由大年主持。崇祯……[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