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毛森(1908—1992),原名毛鸿猷,浙江江山人,国民党中将。家世背景1908年,毛森出生于江山县界牌乡和仁村,父毛锡湖生有3子,毛森为第三子。早年经历因家境贫寒,毛鸿猷本务农,后家道渐兴,15岁时才读小学,成绩甚好。他小学尚未毕业,便借了同乡毛善森的文凭,考入衢州第八师范。1930年从师范毕业后,毛森当了一年小学教员,便不安于这“猢狲王”的职业。1931年考进浙江警官学校正科第二期。恰在此时,……[详细]
|
毛万里(1903—1982),浙江江山人,毛人凤的胞弟。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八期,后任国民政府国防部保密局中美联合办公室少将主任。与籍贯江山的军统人员戴笠、毛人凤、毛森并称“三毛一戴”。后逃到台湾,毛万里到台湾后先后担任过国防部保密局内湖训练班副主任、中美联合办公室主任。1966年3月17日,国民党为纪念戴笠逝世20周年,着手编撰《戴雨农年谱》,毛万里就被打发去编书了,编到1978年才算完成。19……[详细]
|
戴春榜(1898—1949),浙江省江山市保安乡人,国民政府军统局长戴笠胞弟。戴春榜少年时在同族戴三和南货店当学徒,出师后在万信顺货栈当伙计。后进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教班受训,毕业后当了两年甘肃省景泰县县长;戴笠命他回家乡经营祠堂和修建乌山塘别墅,后任忠义救国军少将参谋、军统局少将专员,1949年准备潜往台湾未成,潜逃到江西广丰县隐藏;1949年被逮捕枪决。……[详细]
|
郑仁山(1894—1984),原名淳生,字止安,号江郎山人,江山人。1925年考入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曾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教员,上海美术会篆刻教师,丽水省立联合中学、联合师范教员,英士大学艺术专修科讲师。解放后任江山中学、江山初师、江山第一初中等校美术教师,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江山县人民代表,江山县政协副主席。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仁山是著名艺术家刘海粟、马公愚、丰子恺……[详细]
|
徐良董(1891—1981),字左史,江山人。1917年考入北京医药专门学校。毕业后任集美医院、吴兴医院内科医师。北伐战争期间,曾任国民革命军航空一队少校医官,随军北上。1929年,任浙江省卫生试验所技正,专攻生物药品研制。1934年,应邀赴桂林筹建广西卫生试验所,任技师。1937年5月,去印度尼西亚万隆巴斯德研究所考察鼠疫疫苗使用情况。两年后回国试制成弱毒活鼠疫菌苗,并冒生命危险在自己和妻子儿女……[详细]
|
毛以亨(1894—1970),字公惺,江山人。辛亥革命前参加光复会。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系。不久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后获巴黎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里昂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浙江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教员,后任北京法政学院教授。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任中国驻苏联特罗巴领事馆领事。同年5—8月,曾陪同冯玉祥去莫斯科访问,商请苏联政府援助中国革命。9月,卸领事职回国。192……[详细]
|
朱君毅(1892—1963),原名斌魁,江山人。清宣统二年(1910)考取北京清华学堂留美预备生。1916年秋赴美国留学,获霍布金斯大学教育系学士学位。继进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所,专攻教育心理学与教育统计学。1922年夏,又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时与梅贻琦、沈隽淇等取道欧洲,赴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考察教育事业,并合写《欧洲经验谈》,介绍西欧各国教育制度。归国后,历任东南大学……[详细]
|
毛常(1881—1951),又名翔,字夷庚,江山人。幼随继兄进吹鼓班作镗锣手。常资质聪颖,受塾师器重,免费收为学生。以家贫辍学,为榆林商店学徒,犹刻苦奋进,终以文章优异,书法挺秀,一举中秀才,继补廪生。清宣统元年(1909)名列拔贡榜首。辛亥革命后,任教龙游书院。1916年在北京大学文学院作旁听生,钻研中国古典文学,对《易经》有独到见解,为蔡元培校长赏识,1919年聘任为讲师。1923年后,历任厦……[详细]
|
毛云鹏(1875—1943),字酉峰,江山人。清光绪年间廪生。光绪三十一年(1905),江山知县李钟岳委其筹办江山县中学堂。次年开学,任监督,聘马叙伦、余绍宋等任教。提倡新学,废科举积习。同年因旧派攻讦,-去职,赴杭州主办金、衢、严三府旅杭公学,任教务长。三十四年初,因父丧归里,知县蒯思曾荐为江山县学务公所(后称劝学所)总董。宣统二年(1910),衢州知府崇兴创设府属初级师范学堂,金衢严道李龙元荐……[详细]
|
姜天巢(1901—1927),又名东白,字慧根,江山人。1920年,考入北京民国大学文学院,深受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反帝-影响,投身新文化运动,被选为学生自治会干事,并联络在京江山籍同学毛常、朱曜西、毛子水等组织求是学社,研讨救国救民真理,后受李大钊等共产党人指导,研读马克思著作。1925年,在北京由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派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不久因病提前回国。1926年3月1……[详细]
|
周逢乙(1865—1927),字藜青,江山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从木匠周望雄习艺,尽得其传。擅长营造房屋。制作家具、农具,兼修水碓、油车。所制谷扇、水车,用料节省,使用轻巧,而设计建造祠庙、厅堂等大型建筑物,同行莫及。光绪末年,江山县凤林乡周祠筹建文昌阁。董事遍请远近木匠数十人,命各设计楼阁模型,择优选用。逢乙以杉木梢构制文昌阁模型,回廊萦楼,檐牙高啄,造型别致精巧,众人叹服。公推逢乙“……[详细]
|
刘家福(约1870—1900),江山人。出身农家,少读私塾,粗识文字,好习武艺,常以流星攀折枯木朽枝,以铜钱方孔为靶习飞镖。成年后,拜终南会首领吴洪星为义父,与其子吴嘉猷拜福建浦城县九牧终南会友程铁龙为师习武。后充江山城守营兵勇,不久至浦城加入终南会为新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江山大旱,奸商劣绅囤粮居奇,抬高米价。家福率众攻入县城,打开万昌米行粮仓,散米济贫,继又惩罚土豪劣绅两家。遭官府缉……[详细]
|
刘履芬(1827—1879),字彦清,号泖生,祖籍江山,随父客居苏州。幼承家教,又从名儒王韫斋学文,酷爱诗词,通晓音律。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入国子监为太学生。咸丰七年(1857),捐户部主事。光绪五年(1879),代理嘉定知县,因为民雪冤与两江总督沈葆桢不洽,含愤自杀,巡抚吴元炳闻其为雪民冤而死,从厚殓恤。著作有《古红梅阁集》(内有骈文2卷、古近体诗5卷)、《鸥梦词》1卷。……[详细]
|
柴大纪(1730—1788),字肇修,号东山,江山人。幼年习文,后弃文习武。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武进士。历任福建福宁镇提标左营守备、右营游击,澎湖水师营游击、参将,南湖洞庭协副将,福建海坛镇总兵。四十八年,改任台湾镇总兵。五十一年十一月,台湾天地会首领林爽文据彰化县大里杠起义,攻战彰化县城,席卷诸罗、凤山等县,大纪奉命镇压。五十二年二月,占诸罗县城,后被义军围困,达10月之久。朝廷以大纪坚……[详细]
|
徐霈(约1511—1600),字孔霖,号东溪,江山人。明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先后任两湖监察御史、京都给事中御史。二十七年,内阁首辅夏言与陕西三边总督曾铣受严嵩陷害,先后被斩。霈激于义愤,冒死上疏抗议,遭廷杖,血染朝衣,继被远谪贵阳。四十一年,严嵩父子遭黜,被起用,历任河南学政、广东左布政使。隆庆初年(约1567)辞官回乡,于县城北郊建东溪书院讲学,阐发王阳明致良知学说,订学习制度,每月朔、……[详细]
|
赵镗(1513—1584),字仲声,号方泉、留斋居士,江山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河南道监察御史,督长芦盐政。尽心考察盐税旧制,改革多处弊政。以功升应天府(今南京)巡按,后改南畿学政。任人唯贤,所选举人颇多名士,如苏州申时行、歙县许国、太仓王锡爵,会试均列前茅,万历初皆为中枢台阁重臣。三十四年后,历任顺天府丞、大理寺少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因父丧回乡服丧,应衢州知府聘请,主纂《衢州府……[详细]
|
毛恺(1506—1570),字达和,号介川,江山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初在行人司,奉旨出巡,拒受馈赠。二十一年,任南京工部营缮司主事,分管芜湖关税收,县佐担任出纳,税银储存县库,纤毫不染,税吏滥收款额,悉令退还。二十八年,任瑞州(今江西省高安县)知府,宣扬礼义,严明法纪,纠正民间好讼之恶习。两年后调任宁国知府,莱州知府,山东按察副使,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河南按察使、右布政使等职。四十年……[详细]
|
徐应镳(?—1276),字巨翁,江山县城人。宋成淳末入临安为太学生。德祐二年(1276)春,元军破临安,掳宋全太后与恭帝赵北去,太学生百余人从行,应镳不欲从,乃具酒牲祭临安-穆祠,誓与子女0殉国,愿英灵长伴岳飞神主。祭毕,以酒肉饷诸仆,俟众仆酣睡,应镳自写绝命诗:“二男并一女,随我上梯云。烈士甘焚死,丹心照紫雯。”二子徐琦、徐崧及16岁女元娘亦写绝命诗句,四人同登住所梯云楼纵火0。一小仆闻火声上楼……[详细]
|
毛晃(生卒年未详),字明权,江山人。精文字音韵。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后即闭门著书,为修订、补充《礼部监韵》,夜以继日,磨穿案砚,学界尊称“铁砚先生”。绍兴三十二年,编就《增修互注礼部韵略》5卷,较《礼部监韵》增收2655字,增注别音、别体字1961个,订正485个注音、解释。此外编纂《禹贡指南》4卷。毛居正,晃子,字谊父,一作义甫,号柯山。父子同榜进士。承家学,研究六书。继父业续修音……[详细]
|
徐存(生卒年未详),字诚叟,号逸平,江山人。北宋宣和年间曾师事理学家杨时,为程颐再传弟子。南宋初,拒绝秦桧多次征召,隐居南塘,设书院讲学,门下子弟前后达千余人。其中江山县周贲、柴卫、郑升之,西安县(今衢县)郑雍、陆律及常山县江泳,皆为南宋理学名士。朱熹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时,途经江山,曾拜访求教。淳熙年间,朱熹又来江山,徐存已卒,书院圮塌,朱熹感慨万分,写《重过南塘吊徐逸平先生》,诗云:“不到南塘久,……[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