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苏其礼(1903-1928) ,原名苏松发,又名苏谨,广东新兴县人。校工出身。 1925年4月参加广州农民讲习所第三期学习,后派到南路任特派员。在北海、梧州等地活动。1927年夏,到平南县组建武、平、桂七区农民协会联合办事处。1928年春,任广西特委常委兼军事委员,派到贵县县委机关所在地——覃塘排厚村指导工作,协助县委书记陈培仁开办党训班,训练农民自救团, 革命队伍不断发展壮大。1928年3月1……[详细]
|
符筑(? ~1945),又名符竺、符树椿。广东新兴人。曾在国民党灵山县政府任统计室主任之职,因工作需要,于1940年毅然辞去县政府职务,到灵山简易师范当教师。期间,积极参加-,后因领导学生排演进步话剧《北京人》,被国民党县当局下令驱逐,当时简师学生乘赶走该校反动教师梁宝雅的斗争胜利之机,发动了挽留符筑的行动。符筑于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6月上旬,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第三支队灵山大队……[详细]
|
叶季壮(1893~1967)叶季壮,原名毓年,字耀周,曾用名郁年、兢天,广东新兴人。民国元年(1912)考入广东公立法政学堂,民国3年毕业后,在新兴、江门等地从事教育和新闻工作,主办《四邑平报》。民国14年6月参加省港大-,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旋任中共广东区委巡视员,到西江和中路各县指导工作,开展工农运动。民国16年广东“四·一五”“清党”事变后,他转入地下继续斗争,任中共新会县委书记、五邑……[详细]
|
李耀汉(1861~1942)李耀汉,字子云,广东新兴人。早年在私塾入读,后在塾馆当伙夫,塾师,因-负债,沦为土匪,跟随匪首李北海为患乡里。清光绪三十年(1904),李北海为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招抚,出任哨官,李耀汉亦随之出任文书。其后,李耀汉挑拨李准杀掉李北海,自己替任哨官,以后迭升为内河水师顺德协左营左哨头司把总、水师亲军营管带、东安(今云浮)县守备。宣统三年(1911)十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广东亦……[详细]
|
翟汪(1877~1941)翟汪,字浩廷,广东新兴人。幼时失学,稍长,参加三合会,后随土匪头目李北海,在云浮、阳春、新兴打家劫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4),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到天堂招抚,委李北海为哨官,翟汪当什长,随李北海往肇庆。宣统年间,翟汪在水师提督衙门当哨官。辛亥革命后,翟随李耀汉在云浮率部反正,旋到肇庆任巡防管带。民国2年(1913),翟汪任统领,袁世凯授予三级文虎勋章、陆军少将衔。民国6年……[详细]
|
甘卓棠(1899~1929)甘卓棠,又名焯棠,广东新兴人。早年在香港九龙船坞当工人,“五四”运动时期,曾参加香港工人、学生的--。民国9年(1920)春,加入华人机器会。同年4月,参加香港机器工人举行的5000人大-。翌年1月,又参加香港海员大-。民国14年(1925)6月参加省港大-,并与香港-工人一起回到广州,坚持斗争。6月26日出席省港-工人代表大会,参与制定反帝斗争措施。参与组织-工人-港……[详细]
|
叶肇,原名赓泮,号伯芹,广东省新兴县船岗水湄村人,历任国民革命军团长、师长、军长,曾作战于淞沪战场。在桂南战役中因贻误战机被黜,一度闲居于南雄县城龙勾巷。1949年3月,叶肇升任广州警备司令部司令。9月,改任广东省绥靖公署西江行署主任。解放前夕举家出逃香港,后赴台湾定居,卒于台湾。叶肇少年时在本村明德小学读书。民国元年(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校(原广东陆军小学堂)第五期,升汉口初级军校,19……[详细]
|
劳崇聘 (193611—) 广东新兴人。擅长中国画。1956年华中师范学院美术专科毕业。 历任国家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展览工作室、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展览处,国家文化部研究员,中国展览交流中心科长、处长、艺术委员会主任。作品多为国外风情写生。《漓江帆影》获中日水墨画展优秀奖。出版有《各国写生》画册、《世 界风光画辑》、《国外风情速写集》等。……[详细]
|
陈光燕(1869~1940),新兴县新城镇南外村人。受其祖辈的影响,从小酷爱习武,白天读书识字,晚上到族人练武的“宛卢”跟大人一起习武,弄刀枪、练内功。青年时期,武功大进,先后通过县试、府试,成绩名列前茅。光绪十四年(1889年)参加乡试,决赛时,主考官、两广总督张之洞亲临现场监考,陈光燕由于武功全面,表演出色,获光绪己丑科乡试两广解元,成为武举人。1894年春,25岁的陈光燕赴北京参加会试,荣获……[详细]
|
梁鸿楷(1887~1954年),字景云,新兴县天堂莲塘村人。20岁时,替人做店工。后往广州,适遇清政府招募新军,应招入伍,历任班、排、连长等职。不久,进入粤军教导团训练班及陆军小学,后加入同盟会,从事民主革命。1917年,梁鸿楷奉命到桂军林虎部任营长,驻防燕塘,响应孙中山号召,进攻莫荣新督署,未克。次年,升任新编粤军徐宗知部团长,驻防龙门。后在陈烔明部第一军任统领,参加援闽战争。不久回师广东,参加……[详细]
|
卢惠能(638~713年)唐代新州(今新兴县)夏卢村人。祖籍河北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其祖父已在新兴居住,父卢行韬唐武德三年(620年)任职新州(今新兴县)州府,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索卢县,卢行韬被降职,安置在索卢县,与榔村女子李氏结婚,居住夏卢村,唐贞观十二年(638年)二月初八惠能诞生。惠能三岁丧父后,家境贫困,从小以卖柴为生。有一天,他在金台寺(今新兴县人民医院)闻《金刚经》,颇有领……[详细]
|
梁文蔚,新兴县太平镇余村人。曾任香港华民政务司署会计主任,旅港新兴同乡会副理事长、理事长、永远名誉会长、香港肇庆各邑同乡总会主任秘书。梁文蔚关心家乡教育、文化事业的建设。先后捐赠图书2万多册给县图书馆,龙山国恩寺和太平镇中心校等单位。关心国恩寺、竹院庵等名胜古迹的重修工作,并发动港胞捐资。国恩寺重修后,梁文蔚迎回《大藏经》三万册,《大般若波罗密经》五万卷,珍藏于寺内。梁文蔚捐赠藏书8000多册给县……[详细]
|
梁仲伟,男,1914年6月出生,新兴县新城镇西街锦水坊人。他是邑内名医梁竹波之孙,深得真传,后赴香港深造,先习少林蔡李佛拳,后涉猎跌打专科,蒙香港名医李启明指导深得跌打伤科真传。历任旅港新兴同乡会总务、副理事长、理事长50余载。1979~2000年,他累计捐款210万元资助县内的教育、体育、文化、医疗卫生等设施建设;被选为肇庆市政协常务委员、云浮市政协常务委员、新兴县政协常务委员、县业余体校、西街……[详细]
|
覃桂(1915~1998年12月),新兴县车岗镇洞表村人。覃桂自小长于澳门。相继出任澳门中华总0常务会董、澳门“同善堂”值理、澳门乒乓球总会副理事长、澳门街坊福利会主席、澳门金业公会理事长、澳门戒烟保健会名誉会长、澳门“天宝珠宝金行”、“祥兴珠宝金行”、“祥兴行”、等商行的董事长职务。1985年,覃桂捐款为家乡安装自来水,使全村600多名乡亲饮上了干净水。1987年,捐款扩建车岗镇主要村道和乡道。……[详细]
|
潘顺庆(1924~1997年8月),新兴县集成镇官洞村人,1947年赴香港经营五金电镀制品。1984年,潘顺庆投资500万元,以来料加工的形式,与新兴农机二厂合作办起县内第一家生产不锈钢制品的企业“新兴县不锈钢制品厂”。由于不锈钢制品生产不断发展,潘顺庆1989年扩大投资1000万港元,在家乡新港城工业村兴建“庆达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引进机械设备30多台(套),生产各种规格的复合底煲等系列产品,……[详细]
|
谢冰(1918~1997),又名谢如心、谢秀琼。祖籍高明市明城镇岗头村。1918年4月,谢冰在日本出生,两岁时回家乡高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者发动侵华战争。谢冰参加妇女抗敌同志会。次年,谢冰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党组织派到肇庆、茂名、高明等地从事抗日救济工作。1941年3月,谢冰以教师身份来到中共新兴县委机关所在地——新兴县集成镇三叉坑新民小学。1943年初,因工作需要,谢冰……[详细]
|
温北英(1936~1994年),新兴县簕竹镇石头冲村人,1955年毕业于肇庆师范学校,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62年回家务农。期间,悉心钻研养鸡技术,掌握鸡苗温室孵化、鸡病防治等群鸡饲养技术。1972年,被簕竹公社调用,指导全社各队办养鸡场。1978年,温北英得到了平反。1983年,温北英申请办理了停薪留职,联合7户8人(其中温北英及儿子温鹏程为1户2人),集资8000元,承包簕竹公社农场进……[详细]
|
侯萍溪(1905~1993),又名侯松溪,新兴县共成河村人。自幼随父母留居香港,9岁丧父,靠母亲做佣工的微薄收入抚养4个子女,家境清贫。1921年,16岁的侯萍溪决定外出谋生,搭乘一艘货船,在海上颠簸了23天,来到了加拿大,在安大路省多伦多市的一间杂货店打工。后转到一间餐馆当佣工。1938年,自己开始经营餐馆。新中国成立后,侯萍溪为了宣传祖国建设的新成就,遂将餐馆改为“复兴书店”,专营祖国大陆出……[详细]
|
关中岳(1903~1985年),又名关阶,字介玉,新兴县新城镇锦水西街人。幼年丧父,生活贫苦,读私塾两年。15岁参加国民革命军,接受孙中山-思想教育。历任国民党军连长、营长、团长、副师长、代师长。1944年,侵粤日军企图打通粤汉线、湘桂线,占据中国南北交通线,支撑入侵南洋各地日军。3月,国民党第四战区张瑞贵领军在从化与北上日军鏖战被围困。张瑞贵命令能征善战的关中岳营长抢占河边制高地,用居高临下的火……[详细]
|
伍和(1889~1973年),新兴县水台镇布冷村人。15岁往佛山从师学艺打剪刀,满师后在佛山赞玉剪刀厂当了20年工人。后来转到广州市从事剪刀加工工艺。1934年回家开设其昌剪刀店,生产的剪刀形状别致,刀刃锋利,剪刀上刻有“其昌”二字,人称“其昌绞剪”。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以及港澳、东南亚一带。1965年,周恩来出访东南亚时,外国朋友和侨胞曾向周总理赞誉“其昌绞剪”,并询问“其昌”其人。1958年,当时……[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