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人物 > 四川 > 成都 > 双流历史人物介绍

双流历史人物介绍

更新时间:2023-12-30

张洪沅 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 (19021992)
  张洪沅,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字佛宁,1902年出生于四川华阳县(今成都市)。他对接触法制硫酸的反应速率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他参与或主持创办了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和重庆大学的3个应用化学研究所,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他是我国化学工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重庆大学第四任校长,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化工原理》教材,培养了几代学子。他毕生热心学会工作,是中国化工学会和中国化学会的创办者之一。早年经历1902……[详细]
  陈志潜(1903年9月10日—2000年9月27日)出生于四川华阳,祖籍江苏武进。公共卫生学家,他提倡公医制度,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先后参与陶知行和晏阳初分别在南京郊区和河北省定县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农村卫生实验区建设。在定县创立了他构想多年的农村三级保健网,开展保健服务和健康教育。抗日战争期间,他除组织领导战伤救护外,在四川省建立市县公共卫生机构80余处,并创办了重庆大学医学院。他为我国的卫生事业,尤……[详细]
  曾兰(1875-1917),字仲殊(纫秋),号香祖,四川华阳人,蜀中名士曾阖君之姐。1890年,她15岁时就嫁与吴虞为妻,曾参加南社。1893年,吴虞被封建家庭逐出,携妻带子前往成都西北约50里的新繁县(今属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西郊龚家碾乡居数年。曾兰能文善书,常为吴虞誊写文稿,题写书名,为乡邻书写对联。吴虞说她:“嗟予不善书,弗识临池趣。君思补予阙,弄墨兼朝暮。”曾兰幼年学习篆书,以20年时间苦……[详细]
  秦汉,本名孙祥钟,1946年4月24日生于中国上海,祖籍四川华阳,中国台湾男演员。就读过士林中学、开平高中。1966年毕业于中影演员训练班。父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抗日名将孙元良。1977年,以《烟水寒》获巴拿马影展最佳男主角 ,第22届亚洲影展“最受欢迎男明星” ;1978年以《汪洋中的一条船》获第十五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第二十五届亚太影展最佳男主角 ;1988年以《庭院深深》获法国……[详细]
  费著,元代华阳(今成都双流县)人,进士出身,授国子助教,曾任汉中廉访使,后调重庆府任总管。官至太史院都事、翰林学士,编有大量史著。经费著整理编纂的《岁华纪丽谱》《蜀锦谱》《笺纸谱》《褚币谱》《氏族谱》《器物谱》《蜀名画记》等,详细记述了唐宋时期成都的人文历史、民情风俗、娱乐游宴、土特物产、饮食文化、书画艺术等,流传至今,成为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成都风物民情的重要史料。其中,《岁华纪丽谱》是记述唐宋成都……[详细]
  黄隐(1890年——1969年) 中将,军长。字逸民,四川华阳县(今属双流县)人。生于1890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曾任川军第1师上尉、少校参谋。1918年任川军独立旅参谋。1921年任川军第三师谋长兼炮兵团长。1923年任独立旅长。1924年任四川江防军总司令。1928年2月3日任成都市市长。1930年任川军第二十八军第二师师长。后改作第四十五军第一二六师师长。1936年2月25日任中……[详细]
  孙元良(1904—2007),四川成都人 ,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四川成都华阳,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曾任国民革命军88师师长、第22集团军司令官、国民军第5绥靖区司令官等职;1944年,率29军在独山阻挡猖狂的日军,这里成为了日军侵华的终点站;1949年后去台湾,2007年在台北去世。1990年,参与录制22小时大型抗日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即日后的《国殇》);其子孙祥钟,是台湾电影明星,艺名秦……[详细]
  孙震(1892.2.5-1985.9.9),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1939年),谱名孙定懋,后改名孙楙,再改名孙震,字德操,别号梦僧。中华民国军事家、教育家,原籍浙江绍兴杨家垅(今齐贤镇),光绪十八年(1892年)出生于四川华阳。他是秦汉父亲孙元良的叔父。个人履历孙震(1892—1985)生于1892年2月5日(清光绪十八年正月初七)。四川华阳人,原名孙定懋,字德操,号梦僧。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详细]
  姚思敏 (1957.5—) 女, 四川华阳人。擅长中国画。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研究生班进修结业。历任成都市美术公司美工,成都画院画师,二级美术师。作品《清音》获全国“中华杯”中国画大奖赛大奖;《芦苇》入选第七届 全国美展、《风帆正起》入选全国第二届体育美展、《春水》入选中国当代工笔画第二届大展、《清凉世界》入选中国首届花鸟画展、《幽壑秋声》入选全国首届中国画大展;《暮秋 晚唱》获中国当代工笔……[详细]
   邹功甫(1916-1996)四川华阳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四川大学及上海光华大学,1940年从艺,师承溥侗、陈彦衡、王颂忱、莫敬一等,工京剧文武老生。任中国京剧院艺术室导演,一级导演。中国戏曲研究院艺术委员。曾赴朝鲜、日本、加拿大、美国、法国等国访问演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饰有京剧《定军山》、《战太平》、《战宛城》、《探母》、《碰碑》、《打棍出箱》等主要角色和其他角色;导有京剧《刘兰芝》、《罢宴……[详细]
  刘允嘉 (1930~)四川双流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50年后历任二野和海军高级专科学校文化部干事,四川省双流县文化馆文学辅导干部,北京《中国散文诗报》部副主任,成都市《散文诗世界》杂志部主任,四川双流县作协主席。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200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彩色的流云》,散文诗集《三月雨》、《流花湖》、《三月的洞箫》,散文集《雨城》、《银桦萧萧》、《爱的圣唱》。1988年获全……[详细]
宋真宗刘皇后 [] 中国十大皇后 (968~?)
  宋真宗刘皇后,章献明肃皇后刘氏(968-1033),益州华阳(今四川省成都市华阳镇)人,又名章献皇后,宋真宗赵恒皇后。名不详,民间戏曲中将之称为刘娥,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完成宋政权从真宗时代到仁宗时代的平稳交接,为宋在仁宗时期的繁荣打下基础,辅佐宋仁宗创下“仁宗盛世”。常与汉吕后、唐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刘氏天生丽质,聪明伶俐,与赵恒年貌相当,很快如胶似漆。然而赵……[详细]
  张群(1889.5.9-1990.12.14),字岳军,四川省华阳县(今属天府新区)人,国民党元老。早年就读保定陆军速成学堂,1908年赴日本,就读振武学堂,与蒋介石为同学,其后曾参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0运动等。1927年起先后任国民政府兵工署长,上海市长,湖北省主席,国民政府外交部长(1935.12-1937.3);之后历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行政院副院长(1938.1-1939.12)……[详细]
  文龙 [生卒]1875-1908 [籍贯]华阳,今双流县)人 [朝代] 清朝 [小传] 性聪慧,喜读书,善属文,并以工书名。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时龙年甫十四,四川乡试主考官编修张伯熙阅其卷,书文俱佳,叹为异才。十八年(1892)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未散馆,即授刑部主事。旋外任陕西汉中道尹。因回籍迎养0,行至途中,暴病卒于舟次。龙工诗古文词,其书法深得汉魏精髓,习《吊比干文》,尤为绝伦……[详细]
  叶毓荣 [籍贯]华阳(今双流)县人 [朝代] 清朝 [主要著作]<全蜀金石志> [小传] 咸丰十一年(1861)举人。任景山官学教习。入资,为工部郎中。同治四年(1865)进士。朝考优等,特旨以郎中留部补用。署屯田司郎中。乞假归里完婚,时论荣之。后因父老留养,遂不复出。主讲成都芙蓉书院垂三十年。又与克树棠创立□嫠局,购庄田百余亩,月用谷人,颁给贫妇丧夫而不能自存者。数十年来,全活者逾千百人。光……[详细]
  叶毓桐 [籍贯]华阳(今双流)县人 [朝代] 清朝 [主要著作]<还云书屋诗文存>,<南游日记> [小传] 少喜读书,究心李□、顾炎武之学。咸丰元年(1851)举人。九年(1859)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吏部主事。朝考优等,授总理衙门章京,记名道府,简用恭邸。在郎署三十年,操行端正,一无干请。寻外放甘肃,任安肃兵备道,兼嘉峪关监督。嘉峪关外接沙漠高台,乌鲁木齐与俄罗斯互市,毓桐居总理衙……[详细]
  余峄桐 [籍贯]华阳(今双流县)人 [朝代] 清朝 [主要著作]<十三楼诗集> [小传] 性高洁,能为诗。屡试不遇,遂绝意进取,而益肆力于篇什,家虽空乏,处之泰然,以布衣终。著有《十三楼诗集》。李调元《蜀雅》、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录有其诗。《四川通志》有传。 ……[详细]
  余骧 [籍贯]华阳(今双流县)人 [朝代] 清朝 [主要著作]<耕烟集> [小传] 峄桐之子。骧幼承家学,亦擅诗,为邑庠生。著《耕烟集》一卷。罗江李调元《雨村诗话》云:“云溪居士余骧工诗,其尊人峄桐以诗名,予选入《蜀雅》后晤云溪,出《耕烟集》,清丽芊□,又过其父,殆所谓能以诗世其家者耶。”《华阳县志》有传。 ……[详细]
  宇文绍节 [生卒]?-1213 [籍贯]成都广都(今双流县)人 [朝代] 宋朝 [小传] 宇文虚中族孙。因虚中及其子师瑗皆以使北死难,无子。孝宗愍之,命绍节为师瑗之子以为后,补官仕州县。乾道九年(1173)进士。累迁宝谟阁待制、知庐州。宁宗朝召还,除兵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寻以宝文阁待制知镇江府。开禧三年(1207),入权兵部尚书。未几,除华文阁学士,湖北京西宣抚使、知江陵府。升宝文阁……[详细]
  岳高氏 [籍贯]华阳(今双流县)人 [朝代] 清朝 [主要著作]<高夫人集> [小传] 岳钟琪妻,封一品夫人。娴熟弓马,明悉军事,佐理内政,井井有条。岳钟琪每出征战,署中内外,莫不肃然。待人以宽,人咸敬服。尤工吟咏,著有《高夫人集》四卷。李调元《蜀雅》、孙桐生《国朝全蜀诗钞》、徐世昌《晚晴诗汇》录有其诗。高氏与钟琪伉俪情深,既殁,钟琪哭之以诗云:“五载西曹我困危,长安寄食赖谋为。全家幸得归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