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楚共王(公元前600年—公元前560年),芈姓,熊氏,名审,楚庄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590年—公元前560年。楚共王年幼即位,由重臣令尹子重-。公元前585年,发生“子仪之乱”,大夫申公逃到晋国,成为谋士,这是“楚才晋用”的典故。楚共王,芈姓,熊氏,名审,是楚庄王之子。楚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去世,熊审即位,是为楚共王。 楚共王十四年(公元前577年),郑国攻打许国,......[详细]
|
楚康王(?―公元前545年),芈姓,熊氏,名招,楚庄王之孙,楚共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559年―公元前545年在位。即位五年,担心“国人谓不谷主社稷而不出师,死不从礼”,出兵伐郑。楚共王三十一年(鲁襄公十三年,公元前560年)秋天,楚共王去世 ,熊招继位,是为楚康王。 吴国趁楚国大丧、楚康王新立之机,派兵攻打楚国。楚国将领养由基迅速奔向吴军,令尹子庚率军跟随。养由基说:“吴国乘我国有......[详细]
|
赵威后(约前305年左右─前265年)赵惠文王的王后,赵孝成王的母后。又称赵惠文后、孝威太后,威通君,并不是谥号,孝威后意思是说赵威后为赵孝成王之君太后。 惠文王去世后,她一度临朝听政,而年纪才三十出头。史书对她执政时期的作为有两段非常生动的记载,一是“触龙说赵太后”、二是“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赵孝成王二年去世。触龙说赵太后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赵孝成王还年轻,......[详细]
|
虞卿,名信 ,卿是他的官职,卿姓的得姓始祖,邯郸(今河北邯郸)人,战国名士。虞卿善于战略谋划,在长平之战前主张联合楚魏迫秦求和;邯郸解围后,力斥赵郝、楼缓的媚秦政策,坚持主张以赵为主联合齐魏抵抗秦国。后因拯救魏相魏齐的缘故,抛弃高官厚禄离开赵国,终困于魏都大梁,于是发愤著书。著有《虞氏征传》、《虞氏春秋》15篇。游说赵王虞卿,是位善于游说之士。他脚蹬草鞋,肩挂雨伞,远道而来游说赵孝成王。第一次拜......[详细]
|
景监,生卒年不详,秦孝公宠臣。曾为商鞅三劝秦孝公,成功为商鞅变法铺路。景监(生卒年不详):芈姓,景氏,名监。战国时人。秦孝公宠幸的臣子,曾引荐商鞅。《史记》云:“监,景姓,楚之族也。”相关记载有:《史记商君列传》: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详细]
|
胡阳,又名胡伤,战国后期秦国客卿,屡率秦军破魏等国,其中华阳之战当是其(和白起一起)指挥的最经典战役,公元前270年阏与之战后便再无史料记载。华阳之战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秦将白起和胡阳联合指挥在华阳(今河南新郑北)各个击破赵、魏联军的一次长途奔袭作战。四十年,赵军与魏军联合进攻韩国,包围韩国重要城邑华阳。韩国求救于秦,秦昭襄王令武安君白起、客卿胡阳率军救韩。联军与韩军胶着于华阳,而华......[详细]
|
卞和,又作和氏,春秋时楚国人。是和氏璧的发现者。《韩非子·和氏》记载,卞和于荆山上伐薪偶尔得一璞玉,先后献于楚厉王、楚武王,却遭楚厉王、楚武王分别砍去左右脚,后“泣玉”于荆山之下,始得楚文王识宝,琢成举世闻名的“和氏璧”。留有“卞和献璧”“卞和泣玉”等故事。不能完全确定到底有关卞和的籍贯问题,因为《中国名胜词典》、《涂山荆山记所见》提到卞和以及卞和洞,目前在蚌埠市怀远县不仅有荆山和卞和洞(当初发现......[详细]
|
韩懿侯韩若山 韩国国君
韩懿侯,姬姓,韩氏,名若山,是韩哀侯的儿子,被立为韩国世子。公元前374 年,韩哀侯被韩严(又作韩山坚)所杀,若山被立为国君,是为韩懿侯,韩国第五位国君。公元前 363年,韩懿侯病卒,在位十一年。......[详细]
|
周慎靓王,名姬定(公元前?~前315年)。周显王子。 显王死后继位。在位6年,病死。葬处不明。 周慎靓王姬定在位期间,战国七雄为了保存自己,壮大自己,各自找寻盟友,有时几个较弱的国家联合,攻打一个强国,称为“合纵”:有时一个或两个强国(主要是秦国和齐国)联合,攻打较弱的国家,称为“连横”。一些游说之士研究天下形势,奔走于各国之间,劝说国君进行合纵或连横,历史上称他们为纵横家。为了解除当时最强盛的......[详细]
|
楚灵王(?―公元前529年),芈姓,熊氏,初名围,是楚共王的次子,杀了侄儿楚郏敖自立,即王位后改名虔。公元前541年,自立为楚国国君,是春秋时代有名的穷奢极欲、昏暴之君。公元前531年,蔡灵侯至楚,楚灵王杀之,蔡国灭亡。公元前530年,派兵围徐,威胁吴国。公元前529年楚国人民推翻了他的统治,灵王逃亡,随从相继离去,最后吊死郊外。 灵王有二子熊禄(世子)、熊罢敌,都被蔡公熊弃疾杀死。......[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