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81、宋振骐 中国科学院院士
宋振骐,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学家。1935年3月10日生于湖北汉阳。1957年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采煤系。山东矿业学院教授、矿山压力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深入煤矿生产第一线,建立并完善了以岩层运动为中心的矿山压力理论和研究方法体系,该理论体系把中国采场矿山压力研究从定性推向定量,把煤矿现场矿山压力和岩层控制从过去主要依靠统计经验决策,推进到针对具体煤层条……[详细]
|
82、岑可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岑可法(1935.1.15- )工程热物理专家。广东省南海人。1956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1962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大学获副博士学位。浙江大学教授。主要在化石燃料的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煤分级利用多联产、低品位能源的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制氢技术、能源利用过程中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技术、工程气固多相反应流计算与激光诊断技术等领域均有开拓性成就。并提出独特的“导师群体”人才培养新模式,其所在学……[详细]
|
83、王乃彦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乃彦, 核物理学家 1935年11月21日生于福建福州。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核学会理事长,《中国物理学报》主编。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核工业研究生部主任,太平洋地区核理事会理事长。 参加研制并建立了我国第一台在原子反应堆上的中子飞行时间谱仪,测得第一批中子核数据。对Yb和Tb同位素的中子共振结构……[详细]
|
84、魏宝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
魏宝文,核物理学家 1935年11月22日生于河南禹州。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 主要从事核物理和加速器物理研究并获多项重要成果。20世纪80年代末,领导建成我国第一台大型重离子加速器,主持实施发展先进的ECR离子源计划,显著改进了加速器的……[详细]
|
85、谢联辉 中国科学院院士
谢联辉,植物病理学家。1935年3月9日出生,福建龙岩人。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福建农业大学植物病毒研究所教授、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早期进行小麦秆锈和稻瘟研究,提出消灭越冬基地和免疫控制,解决了当地的生产问题。1973年后,系统研究了中国水稻病毒的种类、分布、为害、传播、测报与治理,其成果被誉为是“对世界病毒的研究作出了新的贡献”发现一种新的水稻病毒―水稻簇矮……[详细]
|
86、郑有炓 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有炓,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物理专家。1935年10月1日生于福建大田。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现任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新型半导体异质结构材料与器件研究。在锗硅、Ⅲ族氮化物异质结构研究中,发展了生长锗硅、Ⅲ族氮化物异质结构材料的光辐射加热方法和新技术。基于锗硅、Ⅲ族氮化物极化能带工程,发展了多种新器件。提出并实现了铁电体/氮化镓、铁磁体/半导体异质结构新体系……[详细]
|
87、任纪舜 中国科学院院士
任纪舜,地质学家 1935年2月6日生于陕西华阴。195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世界地质图委员会(CGMW)副主席。确认中国东南部为加里东褶皱带,发现滇西为印支褶皱带、南海原为前寒武纪地块在中国大地构造图上率先详细标绘了中国境内的板块缝合带,从全球动力学观点发展了多旋回构造理论揭示了中国东部地壳—上地幔的立交桥式结构及其动力学背景指……[详细]
|
88、龚知本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龚知本(1935.11.28- )大气光学专家。1935年11月28日出生,江苏省太仓市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曾任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现任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国家863计划大气光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三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大气光学及其工程应用研究,是我国应用大气光学主要开拓者。在激光大气传输及其校正、激光大气探测和高分辨率大气吸收光谱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出了重……[详细]
|
89、黄培康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黄培康(1935.9.28- )电子技术专家。出生于上海市南汇县。1956 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 ,获学士学位。曾任航天二院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员。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研究员 。 是我国雷达目标特性领域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主持承担目标散射特性试验工程项目。1991-1996年,主持国家863某直属主题,攻克10项关键技术。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部科技进步奖,部、委一、二等奖。培养……[详细]
|
90、汪集旸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汪集旸,地热、水文地质学家 1935年10月11日生于江苏吴江。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水文与工程地质系。1962年7月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获苏联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9年至2001年任国际地热协会(1GA)主席团成员。1970年以来,长期从事地热理论和应用研究,在大地热流、深部地热……[详细]
|
91、童庆禧 中国科学院院士
童庆禧(1935.10-) 湖北武汉人,著名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 1961年毕业于苏联敖德萨水文气象学院。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现任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2004年12月,任新成立的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科学院遥感科学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详细]
|
92、周光耀 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周光耀(1935.12.13- )无机化工专家。浙江省鄞县人。1961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获学士学位。中国成达工程公司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纯碱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设计成功我国第一套完全独立的联碱装置,解决了水平衡问题;组织制定新都氮肥厂联碱装置的工艺设计方案;在完全由我国自行设计的年产60万吨大型纯碱装置设计工作中,采用了多项新工艺、新型和大型设备;研究开发成功了自然循环外冷式碳化塔、新型变换……[详细]
|
93、李幼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李幼平(1935.5.1- )电子学家,出生于福建泉州一个小学教师家庭。1953年至1957年在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学习,1957至1959年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研修通信与遥测,此后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担任助教、讲师。1964年10月,被调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从事电子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70至80年代,在解决我国电子学系统许多技术难题的过程中,李幼平获得多种奖励,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二……[详细]
|
94、张光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张光义(1935.9.3- )雷达工程专家。四川省泸州市人。1962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研究员。60年代,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研制我国第一部电扫描三坐标雷达;从60年代中期起,从事相控阵雷达的研制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相控阵雷达工程经验,有较深的理论造诣。负责我国第一部大型相控阵预警雷达的总体设计,曾参加多项国家重点工程研制工作,解决多项关键技术,获199……[详细]
|
95、王兴治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王兴治(1935.09.20- )制导技术专家。辽宁省辽阳市人。196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曾任西安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兵工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总装科技委顾问、全军科技领军人才带教导师。 长期致力于我国特种飞行器的研制工作。先后任红箭-8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等多项国家重点型号项目总设计师,所主持研制的武器装备均在国内外具有很好的声誉。曾获得全国科技大会……[详细]
|
蒋民华1935年8月16日生于浙江省临海县,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于2011年5月6日在济南逝世。蒋民华是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教育家,195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1964-1978任山东大学晶体生长研究室主任, 1979年赴联邦德国科隆大学做访问学者,历任山东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8至1993任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所长;……[详细]
|
97、李龙土 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李龙土(1935.11.20-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福建省南安市人。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功能陶瓷材料及应用研究。曾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 “高性能低烧多层陶瓷电容器”重大项目,对发展高技术产业做出重要贡献,获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八五”先进工作者一等奖。带领课题组首次研制成功低烧多层压电陶瓷变压器并推广应用,在弛豫铁电陶瓷、高性能压电陶瓷及器件、复合特性热敏电阻、纳……[详细]
|
98、王正敏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正敏,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复旦大学教授。1935年11月18日生于上海。1955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1982年获瑞士苏黎世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所长、卫生部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等。 主要从事耳科、颅底外科和听觉等方面的临床、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中耳外科、耳神经外科和颅底外科以及国产人工耳蜗等方……[详细]
|
99、蔡吉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蔡吉人(1935.7.15- )信息处理技术专家。江苏省苏州市人。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信息处理研究工作。在信息压缩、转换、传输等方面作出卓著成绩。主持过10多个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审查过三十多个设计方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多次获国家、省部级其他奖励。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30余篇。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详细]
|
100、周仲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周仲义(1935.8.6- )信息技术专家。上海市人。1956年7月毕业于-技术干部学校。总参谋部某部研究员。长期从事信息技术研究工作,创造性地解决本专业领域内的关键性技术课题和重大技术难题,取得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居领先地位的研究成果。从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本专业技术的发展。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