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方国安(1913—2011)原名方国南。湖南省平江县人。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警卫连排长,红一方面军第二师六团连政治指导员,第四师十团代理营政治教导员,第八十一师直属队总支书记,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团政治处主任,教导第四旅十团政治委员。投身革命1930年,方国安17岁,这年6月,他加入了红军队伍。……[详细]
|
孔令甫(1913~1970),河南镇平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九三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陕甘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骑兵团排长,连长,第二团团长,红十五军团七十八师二三三团营长,军委骑兵团连长,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绥蒙骑兵游击师司令员,八路军留守兵团骑兵团团长,团长兼政治委员,骑兵旅副旅长,河南军区第二军……[详细]
|
匡斌(1913-1971)湖南湘乡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三军连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1年逝世。早年时期匡斌家有房屋三间,土地两小块,租种地主十二石田。红军红军匡斌8岁放牛,10岁父亲自办私塾,他读了半年书。后私塾停办,匡斌继续放牛、打柴。12岁父亲被叔叔谋害,母亲亦去世。两……[详细]
|
丁世方(1913~1965),原名丁诗煌,金寨县槐湾乡人。民国18 年(1929 年)夏,丁世方参加家乡的农民-。民国19 年夏,调任皖西北苏区银行会计科员。冬,到麻埠开办经济公社,任经济公社经理。次年3 月转为中-员,任皖西北特委少共宣传部长,翌年夏被派到红军第三医院工作。民国21 年10 月随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苏区,西征川陕。民国22 年任红四军总医院中医部主任。为了克服缺医少药的困难,丁世……[详细]
|
145、买买提伊敏·伊敏诺夫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1913~1970)
买买提伊敏·伊敏诺夫,新疆伊宁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了新疆反帝会并任秘书工作。抗日战争时期,曾在乌鲁木齐水利专科学校学习过,新疆三区革命游击队排长、连长,伊宁三区革命政府农业局副局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三区革命民族军指挥部政治科、作战科副科长、科长,三区革命民族军总指挥部副参谋长,骑兵团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长兼南疆军区副司令员,南疆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南疆行署主任,中共南……[详细]
|
江勇,1913年5月出生于江西省莲花县,1929年参加革命工作,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一二O师三五九旅七一七团二营教导员、七一八团政治处主任、三五九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七一八团副政委、政委、吕梁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二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三纵队政治部副主任;1950年7月后历任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组织处处长……[详细]
|
闵鸿友(1913~1985),金寨县南溪镇余山村人,出身贫农。民国18 年(1929 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民国21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鄂豫皖边区参加了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随红四方面军西征入川,先后任七十三师二一八团营政治教导员、营长等职。参加了反“三路围攻”和“六路围攻”的作战。民国24 年3 月,随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开始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闵鸿友奉命到晋南地区扩兵。……[详细]
|
吴习智(1913—1985)陕西省子长县人。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五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瓦窑堡苏维埃政府内务部部长,-总供给部财政科科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驻太原办事处经理科科长,-生产管理委员会办事处主任,后勤第一办事处处长,三边物资局局长兼西北商店总经理。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供给部副部长,西北野战军财……[详细]
|
副兵团职离休干部、南京军区空军原顾问。叶泰清是河南省信阳市人,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离职休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战士、班长等职,参加了三年南方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班长、连副政治指导员、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等职,参加了程道口、淮南津浦路西反顽战役和崔子岗、韩庄车站、无为、庐江攻坚战、周家岗、定远、半塔集自卫战、古……[详细]
|
吴德(1913年—1995年),原名李春华,曾用名李若夫、李子实、孔四维。河北丰润人。1932年参加反帝大同盟。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到延安,1945年后任冀东区委书记兼唐山市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历任燃料工业部副部长、吉林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1966年后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北京市革委会主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北京军区政委。为中共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九届中央委……[详细]
|
程千帆 (1913—2000),男,汉族,九三学社社员、中国著名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南京大学教授。程千帆原名逢会,改名会昌,字伯昊,四十以后,别号闲堂。千帆是其曾用过的许多笔名之一,后来就通用此名。祖籍湖南宁乡,老家在宁乡土蛟湖竹山湾(现改属望城县),后迁居长沙。程千帆1928年入金陵中学,193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历任金陵中学、金陵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职。1978年任南京大学教授。程千帆……[详细]
|
汪德熙(1913-2006),我国著名高分子化学家、核化学化工事业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祖籍灌云县板浦。1931年,汪德熙就读于清华大学,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1939年在昆明西南联大当助教。是年取得留美公费生的资格。1941年赴美国马萨诸塞州麻省理工学院就读,1946年春获博士学位。1947年回国,历任南开大学教授、天津大学化工系主任、原第二机械工业部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中……[详细]
|
汪菊渊(1913~1996),花卉园艺、园林学专家。安徽休宁县人。1934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获学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市园林局局长、总工程师、技术顾问等职。 1951年与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商议由两校联合设立造园组,为我国教育史上添了新的一页,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园林专家和领导人才。1962年参加并主持了城市园林绿化10年科研规划。1984年又参加了《中国技术政策》城市建设部分……[详细]
|
林华(1913.06.24-1997.03.11).石油化工专家。上海市人,原籍江苏省无锡市。1936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获理学士学位。曾任吉林化工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兰州化工公司高级工程师、国家计划委员会咨询组副组长。我国石油化工技术开拓者之一。在延安创建了玻璃、陶瓷、耐火材料工业,对军工作出很大贡献,获陕甘宁边区甲等劳动英雄称号;组织恢复和发展东北化学工业,制定了吉林化工发展规划;组建我国第……[详细]
|
李国豪,(1913.4.13-2005.2.23),桥梁力学专家。广东梅县人。1929年考入同济大学。1940年和1942年先后获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和特许任教博士学位。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名誉校长。博士学位论文《悬索桥按二阶理论实用分析方法》称著德国,因而被名为“悬索桥李”。-期间,研究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的振动问题。著有《桁梁扭转理论桁梁桥的扭转、稳定和振动》……[详细]
|
姚奠中(1913.05~2013.12.27),男,原名豫泰,别署丁中、刈草、樗庐,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南阳村人。国学大师,中国著名国学大师、教育家、书法家。 2009年,荣获第三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2010年,捐资100万元成立山西省姚奠中国学教育基金会。2014年3月19日获得“第11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造型艺术奖”。1934年,姚奠中考入当时由唐文治(前清做过工商部尚书,也是西安交通大学和上……[详细]
|
157、吴征铠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征铠,物理化学家、放射化学家 1913年8月8日生于上海,籍贯江苏扬州。193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1936?年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研究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教授。1940年起历任湖南大学化学系教授,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1960年任原子能研究所扩散部主任、第二机械工业部扩散总工程师。1978年至今任中国核工……[详细]
|
阎达开,原名阎凤善,曾用名阎明、高建林、周绍林、周建林。1913年5月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东樊坨村一个农民家庭。1997年2月8日病逝于天津。青少年时期的阎达开,受李大钊的影响,参加了在乐亭县举行的“五卅”纪念大会、“五九”雪耻纪念大会。后因生活困难辍学,当过学徒和店员,目睹了人民的 深重苦难,对反动统治和军阀混战深恶痛绝,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1931年4月加入共青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详细]
|
卢衍豪(1913年4月16日—2000年2月20日),出生于福建永定。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卢衍豪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中学教员。1927年,卢衍豪入永定县立初中,不久又转入龙岩省立第九中学和福州三明中学。1930年以优秀成绩考取福州理工中学选读理科,对生物化学尤感兴趣。1933年,他同时考取北京大学理学院、浙江大学化工……[详细]
|
温翊俊(1913—1945),1913年出生于广西陆川县乌石乡旺岭村一户贫农家庭,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三。尽管家境贫穷,父亲还是省吃俭用送他到村办小学念书。1933年夏,他高小毕业;同年秋,考入陆川初中。家里本无力供他上学,但因他求学心切,父亲找到族长请求资助,获得了每年2000铜元的补助。进入陆中后,温翊俊刻苦自砺,发奋读书,学习成绩优秀,数学成绩更是拔尖。陆川中学是陆川革命的摇篮。早在1926年……[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