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王子宜(1908~1983)王子宜,男,名崇义,字子宜。1908年出生在保安县城一个农民家庭。少时先在永宁山上学,1921年转入榆林读高小,1923年考入榆林中学。在榆中,王子宜受到魏野畴、李子洲等共产党人的熏陶和刘志丹的影响,阅读进步书刊,参加学生团体组织,探讨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榆中办起平民学校,他主动去学校义务讲课,宣传革命道理,成为-的骨干,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榆……[详细]
|
原名周起应,湖南省益阳县人,1908年11月出生于益阳县新市渡镇一个名门望族。2岁丧父,少时延师教读非常用功,思想活跃。10多岁时,砸碎周家神龛和菩萨,被族人视为不孝。启蒙老师认为“非池中物”,力荐他去县城一所教会学校读书。不久考入长沙湘雅中学,受到五四新文化新思想影响。1926年考入上海民国大学,次年转入上海大夏大学,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寻找革命真理。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大肆-0员……[详细]
|
曹瑛(1908—1990),湖南平江梅仙镇人。字湘仲。曾用名石磊,张慕良、钟真才。武昌中山大学肄业。生平简介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在岳州第三联合中学转入中国共产党,做学生运动,被追捕。曾任岳阳市学联副主席,1927年被派到开昌中山大学读书,复在粤汉铁路做学竽和工人运动。1928年,到九江任0赣北特委委员、南浔铁路总工会干事、《浔报》记者。1927年参与组织湖南人民讨伐许克祥委员会。……[详细]
|
秦曼云(1908—2001),出生于山东济南一个渐趋没落的书香世家(祖籍浙江绍兴),她生逢上世纪20年代中国大革命的洪流,其兄长就是著名的革命烈士秦茂轩。早年在山东省立济南女子中学读书时,秦曼云结识了山东省立女子中学师范学校的一批早期女共产党人,并在她们的影响下投身革命,加入了山东“反帝国主义基督教大同盟”等革命团体。1925年与王辩等人发起成立了“济南女子学术协进会”,并参与山东“女界国民会议促……[详细]
|
沙文汉(1908—1964),原名文源,又名文舒,字叔温,化名张登,鄞县塘溪乡沙村人。沙孟海弟。1921年入宁波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次年转鄞县甲种商业学校。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毕业,任中共沙村支部书记、鄞奉区委委员。1927年元旦发动上千农民进奉化县城,驱逐县知事。四一二-政变后遭通缉,避至上海,8月返甬,11月任中共鄞奉区委书记,与中共浙江省委特派员卓兰芳等组织奉化武装-,未成,复避……[详细]
|
庄静庵(1908--1995年)广东潮州人,香港中南钟表公司创始人。原香港潮州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广东政协港澳委员。1991年被汕头市政府授予“汕头市荣誉市民”称号。主要成就幼年在潮州受乡塾教育,小学毕业后到广州谋生,在一家银号当学徒,渐升为经理;其后转为贸易。1935年到香港,初在家制表带。40年代,成立中南钟表公司。1950年开始组装瑞士钟表,1955年取得瑞士乐都表、得其利表的经销权。60年……[详细]
|
吴组缃(1908一1994),原名祖襄,泾县茂林人。从小就读于私塾和他父亲创办的育英小学。1921年离开家乡,先后回茂林同沈菽园女士结婚,在养正、福群小学任教员。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1933年升入清华研究院,专攻中国文学,毕业后去南京工作。1935年应聘担任冯玉祥的国文教员,兼做秘书工作达13年之久。他自己在回忆这段经历时充满深情地赞扬冯玉祥尊师重教:“冯玉祥爱国、主张抗日,拥护共产党,很了不……[详细]
|
李硕卿(1908~1993年),字云田,祖籍惠安县涂寨镇下楼村,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在泉州出生。父亲种菜度日。李硕卿八九岁时就能临摹“七十二贤人”像,初中毕业后进溪亭美术专科师范学校学习。民国16年(1927年)秋,他考进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仅用一年功夫,完成三年学业。李硕卿从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在惠安、南安、泉州、厦门等地中学和国立海疆学校任教。他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以中国……[详细]
|
129、林登·贝恩斯·约翰逊 美国第36任总统(1908~1973)
林登·贝恩斯·约翰逊(Lyndon Baines Johnson)是美国第36任总统。他于1908年8月27日生于德克萨斯州中部草原。约翰逊家族曾参与了约翰逊城的建设。约翰逊在任时提出了与新政、“公平施政”、“新边疆”一脉相承的改革计划。主要功绩:通过老年保健医疗制度、医疗补助制度、民权法和选举权法。同时,他让美国积极介入越南战争,随着战争的拖延,约翰逊总统的声望持续下降。即使其外交政策的失败,但……[详细]
|
杜征远(1908~1995.9),原名明远,河南省杞县柿园乡前化寨人。出身农家,幼读私塾,因家贫辍学。1937年2月,他协助中共地下党员杜继曾(省吾)以续家谱跑材料为名到杞北杜庄、柿园以及豫南商水等地传送党的文件、情报。4月,随继曾去咸阳开展联络工作,返豫后留开封。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脱产任中共河南省委(时在开封)秘密交通员,在北道门杜家设联络站,在无梁庙街工人罗永青家设联络点,他负责开封党组……[详细]
|
范元辉(1908~1986年),又名富煌,出生于福建永定县金砂乡上金村农民家庭。民国16年(1927年)8月初中毕业后回村当小学教员。在张鼎丞引导下接受马列主义教育,同年加入共青团并加入农民秘密武装组织“铁血团”。民国17年范元辉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奉张鼎丞之命率领一批青年参加永定武装-,攻打县城。翌年红军入闽时随红-战闽西、粤东、赣南等地。历任股长、苏区常备队-表等。民国20年春夏,闽西苏……[详细]
|
苏渊雷(1908~1995),原名中常,字仲翔,晚署钵翁,又号遁圆。1908年10月23日,苏渊雷出生于浙江省平阳县玉龙口村(现属苍南县钱库镇)。专治文史哲研究,对佛学研究独到,尤洞悉禅宗。解放前曾任上海世界书局所、中央政治学校教员、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国文讲席、中国红十字总会秘书兼第一处长等职。1995年去世前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主要著作有《名理新论》、《玄奘》、《佛教与中……[详细]
|
李汉冲,字鹏,谱名祥应,后改魁应。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十三日生于上杭稔田乡官田村。童年在官田小学就读,后在县立中学毕业。民国19年(1930年)考入上海私立持志学院攻读法律,中途因故休学返闽。21年7月,国民党十九路军入闽。此时,李经赖作梁介绍投十九路军七十八师区寿年部任上尉书记,次年5月被选送十九路军军官补习团学习。22年11月,蒋光鼐等发动“闽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反……[详细]
|
罗怀盛,龙门镇塔前村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生于一小商贩家庭。读小学时曾仿《陋室铭》作座右铭“……谈论恨军阀,往来爱白丁,革命救中国是天经,无富贵之入耳,无利禄之劳形,南对文笔山,西望日新亭,自勉云:努力前程”。小学毕业后因家贫无力升学,往漳州当学徒,常与在漳州的同乡郭滴人谈论时世。民国15年(1926)9月,回岩参加革命。翌年春加入共产党,入岩平宁宣传人员养成所学习,后在国民党岩平宁监察署……[详细]
|
林英坚(1908~1941),金寨县人。出生贫苦,15 岁时帮人伐木、烧炭当窑工。民国18 年(1929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军中,他先后任饲养员、战士、班长、营长、副团长、团长等职。他在鄂豫皖苏区参加了4 次反“围剿”的艰苦斗争,后又随红四方面军经历了曲折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左手在长征途中负伤致残。到达延安后不久,被调往红军大学(后改为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民国26 年1……[详细]
|
张太西(1908~1943年),原名张太瑞,漳浦县石榴长兴村前房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9岁时,父亲逝世,母亲除操劳全家生活外,还帮人家砻谷、舂米赚些钱,供他读书。张太西自幼聪明伶俐,在家乡读几年私塾,后到县城逢源小学就读,不久,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张太西在县城读书期间,阅读进步书籍,接受革命思想。张太西辍学后在家劳动,就在家中办起夜校,把自己接受的知识和新思想传播……[详细]
|
卓炯(1908——1987)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经济学家。 湖南省慈利县人,1908年生于慈利县国太桥镇。1924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初级班。1926年冬毕业后,参加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学兵团。宁汉分流后,因病回家。1929年,就读省立三中高中师范科。曾因怀疑是“异党分子”而被捕入狱。1931年考入中山大学教育系,后转入社会系,攻读政治经济学,受业于王亚……[详细]
|
杨森(1908~1936)原名杨宗凯。陕西乾州(今乾县)人。1926年入陕西省职业学校农林科学习,参加过历时八个月的反刘镇华围攻西安城的斗争。1927年2月进入由共产党员史可轩任校长的西安中山军事学校学习。“四一二”-政变以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9年5月,杨根据中共组织指示,入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在西安举办的党务人员训练班,随后被委任为国民党蓝田县党部政治指导员,以公开合法的身份进行秘密工作。1……[详细]
|
黄奕欢,南安罗东草埔村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出生。祖父黄祺香,从商于马来西亚槟城,父亲则汀亦曾到新加坡经商。奕欢少时在家乡私塾读书,受过南安名士黄紫霞的指导,认真学习古代文学。民国12年(1923),奕欢奉父命南渡新加坡习商,初时以小额资本经营源泰京果行,3年后到马来西亚柔佛麻坡与乡亲合资开设振兴公司,主要经营日用品和椰干、豆蔻等土产。1929年又回新加坡和族兄奕根合资开设协隆源公司,专售……[详细]
|
陈北海(1908—2002)陈北海,号溥源,1908年5月出生于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陈家村,父名德斋,学甚富,因清末废科举,未应试,人称“不第秀才”,擅长欧体书法,设私塾于本村。陈北海八岁随父入塾启蒙,对学习要求很严,学书初临成亲王、颜鲁公、柳公权、赵孟頫诸家法贴。所读书籍,从《三字经》至《四书》、《五经》,闲时插读《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先学汉字四声平仄,再习对课,由简到繁,从此奠定学诗基础。……[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