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何克明(1894~1989年)又名公男。祖籍南京,生于上海。回族。家贫,仅入塾3年。14岁为十六铺锦泰义洋布店学徒。元宵之夜,被灯彩吸引,遂与彩灯艺术结下不解之缘。清宣统元年(1909年)满师后,做小生意度日。宣统三年在游乐场所设摊出售彩灯。所扎之灯,推陈出新,运用搓、扎、剪、贴、裱、糊、描、画等多种技法。造型生动,色彩浓郁,以仙鹤灯、凤凰灯、孔雀灯闻名。人称彩灯何。民国16年(1927年)后继承……[详细]
|
呼延震东(1894~1977)字霹雳,笔名哈雷。陕西清涧人。1914年入西安三秦公学,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入北大物理科。在五四反帝-中,他参加了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爱国行动,曾被-拘捕。获释后,在陈独秀、李大钊等影响下,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1920年同刘天章、李子洲、杨钟健等人发起组织陕西旅京学生联合会。同年11月与李子洲等11人联名在《晨报》发表文……[详细]
|
方端臣(1894—1959),阜南县方集人,俗称“方老端”,爱国武师。方端臣自幼好武,13岁拜山西花沟山罗宾甫为师,学得一身武功,尤以五音八卦掌和三击掌最精。在当时武林中自成一家,其弟子有马汉卿、陈丰厚等,人称方派,在黄淮平原及长江中下游甚有名气。民国13年(1924),方端臣为无锡盐务局保镖。一次,路过扬州大明寺,见两个日本武夫当众炫耀武功,其中一人将一面碑石连击三掌,那石碑断为两截。日本武夫面……[详细]
|
郭梁(1894~1936年),乳名杏春,字剑狂。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生于福安县城山门下(今莲池街)孝廉第。父郭兆禄,进士出身,曾任兴化府教谕,擅长书法,以左手挥毫,字迹方正遒劲。郭梁幼承家训,善书法,喜绘画,少年时随父到兴化就读于兴化第十中学,并从名画家朱铎学画,画技大进。民国2年(1913年),郭梁回福安,受聘为紫阳高等小学教员,教图画、体操等课程。他旷达豪放,平易近人,人们都乐于同他交游……[详细]
|
张宝珍(1894—1949),又名张玉玺,俗称张老宝,阜南县龙王庙人,惯匪,反动红学会-头目。张宝珍18岁辍学,先后任圩长、联保主任、国民党阜阳县第三区指导员;30岁参加红学会,40岁为红学会典传师,以封建迷信思想蒙蔽群众,煽动会众作乱。民国38年(1949)春,张宝珍串通匪霸丁焕然等,与国民党乡保队相互勾结,建立“武学联庄会”,张宝珍为总指挥,提出“打八路,抢公粮,渡灾荒”的口号,煽动群众。一时……[详细]
|
卢月波(1894~1983)卢月波,清光绪二十年(1894)生于仓前山三叉街一个店员家庭,光绪二十七年入私塾启蒙,光绪三十一年转入福州市益闻小学就读。宣统元年(1909)入福州鹤龄英华书院学习。同年他受民主革命思潮影响加入革命党人组织的桥南体育会。该会以练武健身为名,暗中组织革命青年,为武装起义作准备。卢月波同部分同学一道勤学苦练,掌握了初步的军事技能。宣统三年(1911)九月中旬,福建同盟会决定……[详细]
|
肖安轩,狮城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生,父亲开中药店,勉力送子读书。安轩10岁进宁德莲峰小学读书,聪慧好学,成绩优良。毕业后,受聘到周墩初晴小学(原宁德县立第三高等小学)任教,后任校长。“五四”运动后,安轩思想进步,关心政治。民国21年(1932),王大尧等人回周墩秘密串连,宣传革命,安轩深受影响,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民国22年春,中共福安中心县委书记詹如柏到周墩活动,在“陈振记”杂货店开革命骨……[详细]
|
陈士諴,又名幻云,字幼鸿,城关塔旺街(今松城镇东关街)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生。民国11年(1922年)赴日本明治大学攻读法律,民国15年大学毕业回乡。年底,北洋军阀某部北撤过境,在城关0粮饷,地方人士无法筹足“北军”索要的巨款,士諴自告奋勇,只身徒步到40里外的溪西村,向殷富筹集一批粮款,以解城关居民危急。民国16年初,出任福建省民政厅股长,不及三个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疯……[详细]
|
覃连芳(1894—1959) 壮族。字武德。马平(今柳江)人。马邑两等小学堂毕业,旋考入桂林陆军小学,继升入武昌陆军中学。辛亥革命爆发时曾参加新军与清兵作战。后入保定军官学校骑科就读,毕业后历任南宁讲武堂见习教官、广西省防军连长、营长、纵队司令。1921年投入刘震寰部任统领,后投靠李宗仁部,先后被委为营长、纵队司令。1926年出师北伐,任第七军军部通讯大队大队长,同年9月任团长,不久任副师长。1……[详细]
|
释宽瑞(1894~1971)释宽瑞,俗名张梅瑞,字大猷,连城新泉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十一月二十四日出生在新泉百万富翁之家。民国10年(1921),梅瑞毕业于北京政法学院。次年,29岁出任广东省澄海县长,两年后改任普宁县长。赴任时自带七千银元作“官本”,以备急用。据说卸任时,由于政绩显著,群众及地方绅士沿街摆香案相送,并送给他万民伞和牌匾。民国17年,任福建省东山县长。前后三任县长均未携带眷……[详细]
|
白学清(1894—1965) 洛南县永丰镇白塬村人。中共党员、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白学清自幼家贫,识字不多。给地主扛过长工,当过脚夫。白为人正直,性格开朗。会唱秦腔、眉户、花鼓戏,敲碟子、打板、拉板胡也在行。白熟悉民语歌谣,常触景生情,编顺口溜、快板诗,抒发情怀,贬恶扬善。白又擅长制作纸花、焰火、面食、菜肴。人称“白塬村里的大能人”。1952年,村里成立互助组,白学清担任了互助组组长。当年春季大旱,……[详细]
|
沈国良(1894~1987),字高袍,永定县湖山乡里佳村人,15岁往漳州保生堂拜名师胡伯良学医,经7年苦学,扎下深厚的中医学功底。民国5年,国良别师到平和县秀峰村创办保生堂,民国15年前往漳州竹林参药行、平和山格沈李济等药行开诊。民国25年,他远渡重洋,到马来西亚吉林丹的永生堂开业行医。抗日战争爆发,他积极参加华侨爱国团体,带头捐资支援祖国抗战,被推选为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委员。民国32年,他毅然回……[详细]
|
吴秀峰(1894~1970年),云霄城关人。自幼博学强记,民国6年(191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先在鼓浪屿毓德女中任教,后应厦门华侨曾氏聘请,任侨立培英学校校长。任教期间,开始钻研医学,利用教务之余,浏览医书,对《金匮要略》等经典名著悉心研读。民国15年,辞职返云,从此潜心歧黄,勤研医籍。亲友知其技,踵门求诊者日众。因刻苦学习研究理法方药,洞察其精微,在临床治病中,能明辨虚实,……[详细]
|
戴宗悫(1894~1978),字啸豪,别号彭,泰宁县城关胜利二街人。民国4年(1915),毕业于福建省立第六(邵武)中学。曾任泰宁县上青、炉峰等小学校长及泰宁县临时参议会议员等职。中年以后,兼职行医。从医四十多年,在县内遐迩闻名。戴宗悫青壮年时期,有感于“疾者卧床,度刻如岁,一方济之,德踰于此”。于是,跟他的伯父戴本盛学习先祖秘传的接骨医术。由于学习勤恳、虚心,又善于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接骨技术……[详细]
|
王陶民(1894~1939),名珍,后改甄,又名聘之,别号兆名、逸摩、高邮王四(兄弟中排行第四)。高邮城人。画家。19岁时,去北京大哥王荫之家,从荫之学习诗书,自学刻印。大哥又另延请一位曾为清宫画院的画师辅导他学绘工笔花鸟。两年后回邮,改作写意画。又从兴化姚公梁学写意花鸟,一年后独立创作。他重视取法古人和体验生活,作品富有生活气息。28岁,任县民教馆画师。30岁,在县教馆公园阅览室举行首次画展,展……[详细]
|
臧启芳(1894-1961)字哲先,又字哲轩,号蛰轩,辽宁盖平人,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生。1902年人私塾。1905年入日本小学,后改入熊岳公立两等小学堂,1908年毕业;同年入奉天省立两级师范学堂附属中学。1912年入南京民国大学。翌年,转读北京国民大学(后易名中国大学)商业预科。1916年兼任民大附中英文教员。1919年10月,应文官高等考试,分发北京政府财政部烟酒事处所实习。旋赴美国留……[详细]
|
薄子明(1894~1919.6.27)名守德,字子明,又称薄天飞。山东日照(今日照市)人。幼年丧母,寄居外祖父家。受其舅父丁惟汾影响,萌生反清革命思想。曾入济南陆军小学学习。清宣统二年(1910年),经刘次萧介绍,加入同盟会。次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在济南参加山东各界联合会,踊跃投入山东的独立运动。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薄子明至烟-政府任军政司科员,后进入周自齐在济南开办的军官养成所……[详细]
|
马致远(1894~1940)高阳庞家佐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7岁丧父,每日拾柴打草,帮助操持家务。16岁时,同大哥一起进本村木工厂学工。白天学木工以糊口,晚间在本村开明绅士齐竹山开办的“半夜学堂”读书。1912年经同乡介绍,赴法国叶铺哈费尔非斯沟斯人造丝厂做工谋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工厂倒闭,随之失业。先后靠做绿豆菜、豆腐干、当装卸工等为生,后进累斑丝厂当学徒。在累斑丝厂曾组织工……[详细]
|
董瑶阶,男,(1894~1952) 汉剧大师,艺名牡丹花。湖北沔阳(今仙桃市新里仁口)人。从师李老五、赛黄陂。清宣统三年(1911年)来汉入福兴班。声嗓清脆,唱、做、念、打兼容并茂,被誉为“花衫状元”。表演演风格工细明朗,刚健多姿,独踞汉剧贴旦首席近40年。汉剧名旦陈伯华得其亲授。 民国5 年(1916年) ,董和汉剧名师余洪元等人被黎元洪召入北京。他精嚣的表横艺术,在京影响颇大。23年……[详细]
|
詹行烍(1894~1974) 著名中学校长。字竹溪,文城镇霞洞村人。1924年广东高等师范学院(后改名中山大学)毕业后,在琼海中学(现海南中学)当教师2年。1926年出任文昌县立中学校长。1929年春至1933年秋为募款建校,3次出国,遍访南洋各地,为文昌中学建校奔走呼号(在这期间,为解决生活困难,曾出任新加坡育英中学校长),得侨胞慷慨解囊,捐助光洋近10万元。回国后再次出任文昌中学校长,利用这……[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