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30
戴五嫂(1883-1936),女,福建省长汀县永红乡(今三洲乡)人。1929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来到长汀后,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33年初担任永红乡苏维埃政府妇女主任,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带领乡里妇女做好红军的后勤保障和伤病员救护、组织扩红和军属互助劳动,并参加永红乡自卫队。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与区乡苏维埃干部上山坚持游击战争。1936年1月在南山、松毛岭一带反“清剿”战……[详细]
|
孙惕贞(1883~1913),字松斋,菏泽市何楼乡牛庄村人。早年丧父.性情激烈。他于1903年考入县学堂,各课功课均优,尤其爱好数理,每次考试,均名列前茅。1904年冬他提前毕业,次年春任公立第一小学堂教习。经常对学生贯输国势衰微,必须挽救,非发奋图强不可的思想。他嫉视官僚,反对迷信,很受学生的爱戴和拥护。1906年春,他又入普通中学堂求学。当时我国南方国民革命事业已兴起。在学习期间他经常向同学宣……[详细]
|
郭长城(1883~1948),字维藩,号介人,今乌镇人。晚清秀才,陕西省两级师范学堂肄业,内务部地方自治模范讲习所毕业。曾任小学教员、殖边学校(今榆林中学前身)校长、榆林公署教育科员兼榆林中学监学、陕北二十三县保卫团副团长、陕北保安团榆米葭三县副团总、榆林道自治模范讲习所主任教员兼榆米葭三县自治督察员、第三届陕西省议会议员兼省长公署参议、定边县长、绥德县长、陕北二十三县皮毛学务公益捐局长、陕北地方……[详细]
|
岳克允(1883~1952),字明甫,祖居菏泽市城东10里岳楼村。岳克允幼年家贫,且父母双亡,随兄上学。19岁时一面教书,一面专心攻读歧黄典籍(后人见其学过的医书达数百册,“文革”中医籍、手稿损失殆尽),30岁时弃教从医。岳克允专长于儿科、内科。行医期间,不论贫富一视同仁;尤贫者常不收费。他说:“术有高低,以济世救人为要。”因而名声不胫而走,每天诊病不下五六十人次。探花刘楼村一小儿,腹胀近半年,每……[详细]
|
185、周调阳
周调阳,字仲箎,1883年(清光绪九年)生于武冈州(今司马冲镇)。1913年考入湖南省立优级师范学校,与同学陶菊隐、舒新城等创办《湖南民报》。1923年,周于北京师大毕业,曾先后在河南、湖南等中学执教,同时兼任湖南省教职员联合会候补执行委员、省教育厅行政委员、省教育会执行委员。1931年起相继担任湖南省教育厅秘书、督学、第三科科长和主任秘书等职。1940年,在武冈县城创办都梁图书馆,藏书万余册。周……[详细]
|
白雍熙(1883~1940) 字尧夫,别号圁边居士。清光绪九年九月二日(1883.10.2)生于高杰村一个富有之家。二十二年(1896)进秀才,民国初就读于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接受孙中山-,追求进步,立志教育救国,1913年加入国民党。次年返乡从事教育事业,积极宣传和倡导用新思想办学,开设新学科,倾全力于建校活动。1920年参与创建县第二高小,曾任校长。将家中12孔窑洞借出作校舍,课程设置和……[详细]
|
李耀亭(1883~1956)字子阳。定兴张祖庄村人。李梁栋第三子。早年随父习武,后在郑州拜李存义为师,精于形意拳,善三合剑、龙形剑、杂式锤、锁口枪,各种兵械无不通晓。身高7尺有余,体魄健壮。自1913年任北洋大学武术教员,历时30余年,弟子遍及海内外,当时的国民党显要陈立夫、陈果夫、曾养甫等都曾亲临其门。1918年秋,北京开万国赛武会,其师李存义率弟子数人入京,拟与俄国大力士康泰尔角逐。未交手前邀……[详细]
|
王凯庆(1883~1959)字华清。安新端村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考入保定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第二期炮科,光绪三十二年(1906)毕业后留校任炮兵学长,后任连长。宣统二年(1910)任北京陆军部将校研究所教员。1913年调任保定军官学校炮兵科排长、连长、战术教官。1914年任京畿督练公所参谋处测绘股委员。1915年在江西其兄王余庆步兵二旅任炮兵连长、营长等职。1919年任陆军第六师二十三团团长,……[详细]
|
文思安(1883.3.11~1948.7.15),字钦斋,文辉祥长子。民国元年(1911)由陕西省高级警察学校安全科毕业。曾任商县警察局总办。是年又任商南第一届议会议员,陕西省议会议员,民国六年(1917)任商南县高等小学校长,民国八年(1919),《商南县志》重修,文思安任校正。民国二十四年(1935),女子学校成立,文先任国文教员,后任校长,民国三十年(1941)县立中学开学,文任文史教员。文……[详细]
|
高吉祥(1883~1963),字霭云,今靖边县王渠子乡油坊坬子人。出身贫寒,幼时在本村私塾读书,后入镇靖小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冬赴延安初试,中补翎秀才。高吉祥熟读五经四书,工于书画,学识渊博。民国二十年(1931)前,先后在本县任小学教员、校长、教育科长等职。二十一年(1932)还家务农,积极倡办地方福利事业,成为地方开明绅士。二十六年(1937),高吉祥被选为县参议员。这一时期,他积极……[详细]
|
梁煜耀(1883~1941),字毓青,今三甲乡三甲村人。早年毕业于湖南省立优级师范,后留学日本弘文师范,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后,历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联立长郡中学、私立育群、修业中学教员。民国19~29年,先后任安化培英堂、县立中学、县立甲种师范、简易师范校长。梁认为,人生之乐,莫大于培养人才。任校长期间,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他兼教的数学课,概念清晰,深入浅出,便于学生领会。任安化县中……[详细]
|
阙维龙(1883-1931),福建省永定县湖雷乡人。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当选国民党(左派)代表参加了国民党福建省第二次代表大会,同右派势力作了坚决斗争。随后与阮山等人积极从事农民运动。中共永定县委成立后,领导农民从经济、政治斗争转向武装斗争,组织农军进行军事训练。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于1928年6月参加永定-,率领赤卫队打击地方反动势力,随后坚持山区游击战反击敌人的“清乡”。192……[详细]
|
宁太一(1883-1913)醴陵东富人,早年在渌江书院求学,以胆气豪壮,有口辩,雄于文著称。1905年留学日本,由黄兴介绍加入同盟会。1906年,回国参加同盟会组织的萍浏醴起义。失败后途径岳州时,被清兵截捕。在狱中,他仍坚持学习,宣传革命,作词作诗600多首,人称“囚徒诗人”。1909年经各界人士和亲友多方奔走保释出狱。辛亥革命失败后,他积极从事反袁活动,,主张武力讨袁。于1913年在武汉被捕,同……[详细]
|
张子才 (1883-1928),山东省蓬莱县人。早年留学日本时,经朱霁青介绍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回国参加起义。后到哈尔滨,住香坊区双井街。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同共产党人一起组建了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1925年11月,东北军将领郭松龄发起反对张作霖倒戈战争。他与国民党市党部成员全力支持郭军反奉。在哈尔滨成立了“东北国民自治军”,朱霁青任总司令。他则利用《东北早报》进行宣传反奉。12月末。由于日军干……[详细]
|
方书绅(1883一1943)字笏山,城东乡塘口村人。光绪三十—年(1905),方入衢州中学,不久赴杭州参加革命活动。三十三年入光复会,应秋瑾、徐锡麟之邀,赴绍兴筹划起义。七月六日,起义失败,光复会成员星散。方改名方徐,入浙江陆军炮工专门学校,毕业于工兵本科。民国元年(1912),任陈英士部第一师第五团工兵上尉。5年,袁世凯称帝,又投吕公望、王文庆,从事反袁斗争。18年,解甲归田。32年病逝。……[详细]
|
叶镇中(1883—1945年)桃源(今浸潭镇)人。民国16年(1927年),任清远县滨江区自治委员会主任委员。民国18年(1929年),任连县县长。民国23年(1934年),倡议发动各界人士修建桃源至石潭新路。民国28年(1939年),被推选为广东省参议员。民国33年(1944年),被选为清远县临时参议会参议员。 ……[详细]
|
张智仁(1883~1937)小河口瓦沟口人,农民,忠厚老诚。民国二十四年(1935)二月初,红二十五军来到小河口,发动群众,开展民主革命。张智仁协助军队,积极动员青年参军,并把长子张永成和次子张永发送去参军。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赠其一块木匾,上 书“工农-”四字。是年五月,红二十五军攻打山阳县城时,张智仁组织群众抬担架,救伤员,抢运物资。在袁家沟口攻打唐嗣桐旅的伏击战中,父子三人投入战斗,长子永成在……[详细]
|
夏仁澍(1883~1914)又名夏雨龙。庐江戴桥乡朱井村人。清末举人。自幼学习勤奋,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免费入学,靠奖学金和稿费维持生活,以前三名毕业。曾跟随孙中山任同盟会会员,孙中山革命成功后,他曾任中央-主司、同盟会总部总干事、同盟会中央机关报《黄中日报》社长、同盟会第一参议即中央委员、同盟会共和急(促)进会会长、淮南义军军长等职。袁世凯窃位后,在天津被袁逮捕入狱,后……[详细]
|
拓开科(1883~1962)本县裴家湾乡拓家峁村人,农民,稍识字,民间说唱艺人。开科才思敏捷,感情丰富,即兴说唱,押韵合拍,流利顺畅。他自编自唱了不少快板、秧歌,被誉为“练子嘴英雄”。1931年南川农民到清涧县抗粮,开科亲自参加,并将斗争的经过和胜利后的喜悦心情编成《闹官》练子嘴,在南川民间广泛传播。在民主革命时期,自编自说了“宣传抗战”、“解放妇女”、“禁洋烟”等宣传革命、歌颂共产党的快板和秧歌……[详细]
|
黄蓟(1883~1939) 字毅先,别字逸庵,又号菊轩,桂林市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就读于广仁学堂,二十五年入体用学堂,二十九年毕业,应童子试,中邑庠生。三十年,由两广学务公所委派往爪哇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市)任中华学堂教员。同年,加入兴中会;次年秋,转入中国同盟会。三十三年返回桂林,掌管桂林公学教务。次年兼任《桂林报》。宣统二年(1910)夏,参与办桂林同盟会机关报《南报》(后改为《……[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