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人物 > 安徽 > 宣城市 > 旌德县历史人物介绍2

旌德县历史人物介绍2

更新时间:2023-12-30

  江绍原(1898~1983)旌德人,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后赴美国留学。民国12年(1923 年)回国后,从事民俗学翻译和研究。历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大学教授。1949 年后,历任山西大学教授,科学出版社副编审、编审,商务印书馆编审。著有《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发须爪》,另译有摩尔的《宗教的出生与长成》。……[详细]
  梅大栋(1901~1957)又名养天,字良楷,化名陈铁如,旌德县梅村人。早年就读于宣城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民国10 年(1921 年)暑期陪同教务主任恽代英到旌德县进行革命活动。毕业后,由恽代英介绍到江西萍乡安源路矿职工子弟学校教书。民国1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路矿工人俱乐部秘书,在刘少奇身边工作。民国14 年10 月被派回安徽,任中共皖南区委书记,带回马克思银像一座,在家乡梅村举办农民补习夜校,……[详细]
  江朝宗(1861~1943),名世尧,原名雨丞,民国时改宇澄,道号大中,斋名四勿轩。因排行第四,世称“四先生”。旌德江村人,寄居六安州麻埠镇(今属金寨县),是北洋军阀重要人物。江朝宗生而颖异,早年家贫弃学,入清末淮军将领刘铭传所设之麻埠继勋典铺习商。清光绪十年(1884 年)赴台湾投刘铭传(当时刘督办台湾军务)参与抗击法军。刘部克复基隆后,江朝宗被升任海军管带。次年,清廷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后,……[详细]
  戴戟(1895~1973),原名光祖,字孝悃,原籍旌德,祖父因经商迁居江苏,后定居苏州。幼年时,家境开始衰落,读完小学,父母先后去世,不得不到一家商店去当学徒。不久,因不堪老板的-,离开家乡,去上海参加了学生军,时年15 岁。民国5 年(1916 年),戴戟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被派到安徽军阀倪嗣冲军中任见习官。蔡锷组织护-讨袁,南方以广东为中心成为革命的策源地。戴戟深受鼓舞和感召,……[详细]
  谭梓生(1898~1930),原名德贵,学名谭栋,化名吴继先、-萍等。旌德下洋村人,中-员,革命烈士。谭梓生出身于富裕家庭。父亲谭韵南是晚清秀才,思想开明,疏财仗义。谭梓生童年就读于私塾、下洋日新小学和县城凫山书院,1918年其父应聘到宣城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教,谭梓生也考入该校,旋即投入“五·四”新文化运动。因参与发动进步师生“驱逐反动校长,要求革新教育”活动,触犯校方反动势力,险被开除。后恽代英……[详细]
  梅大梁 (1909-1928) 旌德三都梅村人。1921、1923年在宣城省立第四师范、休宁万安省立第二中学就学,因参与和组织-,先后被两校开除。回到家乡后,在三都补习学校任教,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11月,皖南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旌德三都补习学校支部建立,梅大梁为支部成员。1926年春,补习学校被查封。梅大梁被派到仕川小学任教,与胞兄梅大栋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0月,北伐军攻占武昌,梅大梁被调往……[详细]
  王廷甫(1902-1927) 又名献发,旌德人。1926年春,由梅大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皖南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旌德三都补习学校支部成员之一。同年7月,王廷甫被选为工人代表,入安徽省旅鄂党务干部训练班受训3个月。1927年春,王廷甫等共产党人返回旌德开展革命活动,任县农民自卫军-表。“四•一二”-政变后,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受敌通缉,化装离城,在旌德、宁国、绩溪三县交界的偏僻山……[详细]
  周而复(1914—2004),现代作家,原名周祖式,旌德县人,生于南京。自幼入私塾学诗词习书法,1933年秋考入上海光华大学英国文学系。在光华大学曾因参加进步-被捕。读书期间,他积极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参与创办《文学丛报》,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夜行集》。1938年,周而复大学毕业后奔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任文学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39年2月入党,同年秋作为边区文协与八路军总政治部派遣前方文艺……[详细]
  吕佩芬(1855-1913),号晓初,又号筱苏,外号季兰子,旌德人。光绪六年(1880)中进士后授于翰林院编修,历任福建、顺天、贵州、湖南乡试主考官和同考官,京城经济特科收掌官,国史馆、武英殿和起居注协修,编修处总纂、功臣馆纂修、文处行走、文渊阁校理、直隶永定河道员及二品衔侍讲等职。清末,由于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以南通状元张謇为代表的一批官吏倡导实业救国,吕佩芬深受影响,立志为家乡皖南一带的发展做……[详细]
舒雅 [] (9391009)
  舒雅(约939-1009),字子正,旌德四都(今旌阳镇新桥一带)人。舒雅出生书香门弟,自幼好学不倦,每夜以读完二盏灯油为限,油不尽不寝息。他才思敏捷,作文赋诗,立笔而就。并常常将自己著的诗文读给名家赏析,谛听行家里手的评论。有时也读给老妪们听听,从旁察看老妪们的脸色,是否懂得诗文中的字句含义。舒雅工文善画,以才思自命,与当时著名文人吴淑齐名。南唐保大年间(943──957),唐元宗李璟开科取士,舒……[详细]
  胡富(1446—1522),字永年,号龙峰,绩溪龙川人。七岁能诗,13岁中秀才,被时人誉为神童。成化七年(1471)27岁中举人,成化十四年(1478)34岁中进士,授南京大理寺平事。入仕后,政绩颇著。弘治年间,他在任福建佥事时,福宁一地系囚犯达200余人,到任后,胡富迅速清理积案,平反冤狱,审案清正,断案明快,致使“囹圄顿空”。当地百姓十分感激他,编出“滩头水”民谣,称他“天高地厚胡恩公,千年再……[详细]
  江希舜(1585-1668),字孺慕,旌德县人。因祖上几代从医,成年后继承家业,行医于乡里,精于儿科。当时,皖南一带常有天花疫病流行,感染者儿童居多。一但染上此疾,大多有生命之虞,即便侥幸治愈,也会留下痘疤(俗称麻子)。可以说,天花在当时是一种人人惧怕,谈及色变的瘟疫。虽说民间不断有人研究预防和治疗此病的措施,但一直收效甚微,大多采用驱神赶鬼的迷信方法,结果是劳命伤财。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中……[详细]
  中国封建社会的许多地方官,往往不因其位名传后世,而是因其艺因其文或因其道品为史为人传扬。清代的地方官方学成,就因为在夏津任职其间,组织纂修了一部名志—— 《夏津县志》(亦称《夏津县志前编》),而为后世念念不忘。方学成(1723—1795),字武工,号松台,室名有学古斋、松华馆等称,旌德县华坦人。祖君训,父廷翰,均以资望德谔,见称于时。学成习其祖德,自幼课读于“饬经堂”,并饬以立身、行已之道。及长,……[详细]
  刘光旸(生卒年不详),字若雨,旌德县蔡家桥镇乔亭村人。明未清初篆刻家、鉴赏家。刘光旸聪明睿智,擅长宝器和字画鉴别。顺治(1644-1661)初,尚书冯谧爱其才,招其进京,令刻《快雪堂法帖》。刻石摹镌精良,进呈顺治帝。帝召见,以王羲之之墨迹试其才智,一真一伪,刘光旸立判无讹。又外域进有一炉,炉后有“金炉”二字,帝按其字询问,刘称此物并非金炉,而是某朝某年乳母进献某太子饮乳御器。顺治帝十分惊异其奇才,……[详细]
  鲍守业(约1625~1695),字承勋,旌德县俞村乡合锦人。木刻家。鲍守业擅长雕刻人物,刻有长洲(今江苏吴县)钱谷(磬室)绘图本《杂剧新编》。顺治(1644-1661)末年,奉召进京镌刻御像,名重一时,出京时都院饯别送行。康熙(1662~1722)年间,刻吴门(苏州)汪琎(汝阳)绘图本《怀嵩堂赠言》,又与本县鲍天锡同刻吴门顾云臣(见龙)画文喜堂本《秦楼月传奇》等书插图。康熙六年(1667),其镌刻……[详细]
  谭子文(1733~1813),名廷柱,常以字相称,旌德县白地镇下洋村人。洋川毓文书院创始人。谭子文“生而体貌魁梧,见者目为伟人”。生平俭约,酷爱读书。幼时家贫,早年经商于六安双河集,经营数十年,乃成富商巨贾。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择其故乡洋(阳)山胜境,创建毓文书院。他亲自设计,自讲堂宿舍以至井灶、厨房、浴室,无不规划周详,计筑房舍堂馆百余间,历时三年竣工。又捐银若干购置学田,以其租息支付院……[详细]
  江珠(1764—1804),女,字碧岑,祖籍旌德县白地镇江村。文学家,诗人。祖父江日宙,于雍正九年后迁江苏甘泉,住小东门外钓桥多子街,以开“天瑞堂”药铺兼行医为业。父亲江起栋(1722—1786),早年营商,35岁时由甘泉迁吴县居住,与当地学者薛起凤、汪缙、余萧客、江声等交往密切。余萧客劝其蓄书、信佛;后与子江藩收集抄录古今中外奇书三万余册藏于家中,并钻研佛学,深得佛理,佛号若波,65岁时唱念佛名……[详细]
江泽涵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021994)
  江泽涵(1902—1994),旌德县江村人。父亲江世才,早年在芜湖经商,后回乡务农。江泽涵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克己待人的习惯。他7岁入私塾,后来转入本村改良的“养正小学堂”。1915年,进入旌德县三溪公立高等小学堂。小学毕业,家中准备送他到芜湖读中学时,堂姐夫胡适回绩溪上庄为母亲办理丧事。1919年1月,胡适带着侄子思聪和江泽涵回到北京,江泽涵报考南开中学,当年夏被录取为二年级新生。在南开中学读……[详细]
  朱剑农(1910~1986),旌德县朱旺村人。其父为晚清秀才,英年早逝,朱剑农由祖父抚育成人。少年时就读于本地私塾及城内高级小学堂,1924年考入南京安徽公学中学部。1927年北阀军到达旌德,朱剑农辍学迎接北阀军,投身农民革命运动,在旌德北乡一带组织农民协会。“四·一二”-政变后,朱剑农-离乡,在武汉遇到共产党人恽代英等,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不久回乡,在成志小学任教。192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详细]
吕碧城 民国时期杰出女性 (18831943)
  • 吕碧城
  吕碧城(1883~1943),女,原名吕贤锡,笔名晓珠、宝莲、清扬、遁天、兰清、信芳词侣等。皖南旌德县庙首村人,其父为清光绪三年(1877 年)进士,官至山西学政使。吕碧城天赋极高。5 岁时,与父散步园中,父信口说“春风吹杨柳”,吕碧城亦信口答“秋雨打梧桐”。从此,其父倍加疼爱她。悉心向她传授诗画文章。7 岁时能作山水画。12 岁诗文成篇。光绪二十一年,吕碧城12 岁丧父。其遗产均被族侄们强行瓜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