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方人物 > 江苏 > 南通 > 海门历史人物介绍3

海门历史人物介绍3

更新时间:2023-12-30

-西 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西,1942年9月3日生于江苏省海门市。磁性及非晶态材料专家。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任北京中科三环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物理学会常委、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获学士学位。 长期从事稀土磁性材料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国防用多种微波铁氧体材料和器件。在非晶态DyCo3.4合金薄膜中,合作发现并命名了“Sperimagn……[详细]
袁见齐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071991)
  • 袁见齐
  袁见齐(1907年9月22日—1991年10月28日),出生于上海奉贤。矿床地质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袁见齐,原名张耕虞。生父张鼎铭,清末儒生,世居江苏海门县和合镇(今属启东县)。因家道中落,他8岁时入继上海市奉贤县袁应天,遂更名为袁见齐。他自幼沉默寡言,好学多思,才智敏捷,兼之家业凋零,求学不易,从小就培养了他……[详细]
施雅风 中国科学院院士
  施雅风,地理学、冰川学家 1919年3月21日生于江苏海门。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1944年获浙江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主要从事冰川学与气候、环境变化研究。中国现代冰川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考察并领导编著了祁连山、天山、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山的冰川考察报……[详细]
沈其韩 中国科学院院士
  沈其韩,地质学家 1922年4月27日生于江苏淮阴,籍贯江苏海门。194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早前寒武纪地质、变质岩石学等研究。20世纪50年代从事铁、铜详勘参与中国前寒武系首次总结和1∶3000000前寒武纪地质图编制。60年代致力于早前寒武纪地质、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变……[详细]
印象初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印象初,昆虫学家。1934年7月20日出生,江苏海门市人。1958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植物保护系。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蝗虫分类工作中发现蝗虫新属37个,新种103个。揭示了物种由于海拔升高,其形态特征出现梯度变异为种内变异阐明了高原上风大不适于蝗虫飞行导致翅的退化,翅的退化导致发音器的退化,发音器的退化和消失又导致听觉器官的退化和消失。在高原上生存……[详细]
  张绪武,男,1928年3月生,汉族,江苏南通人,张謇之孙,张孝若次子。.无党派,大学文化,高级经济师。八届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常务副主席。1950年毕业于南通学院,分配到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纺织厂任工程师,1979年任江苏省南通纺织科研所工程师,1980年任江苏省南通市副市长,1983年任江苏省副省长(1988年11月兼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1990年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副总经……[详细]
  张孝若(1898-1935年),江苏南通人,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之子。8岁就学于南通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先后就学于青岛东方大学、上海震旦学院。20岁留学美国,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后即归国,襄助其父办理各项事业;1922年,为北洋政府(当时总统为黎元洪)任命为考察各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瑞士、日本)实业专使,周游欧美;1925年,任扬子江水道委员会会长等职;……[详细]
  周浚明(1915~1968),江苏海门人,中-员,煤化工高级工程师。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煤焦油分离、产品提纯和深度加工的研究工作。1958年任上海焦化厂副厂长、总工程师。他设计的从煤中提取酚、苯、萘等类产品的工艺路线,被同行公认是煤化工领域的重大突破。酚回收分馏装置生产出的间对甲酚含量达到90~95%,超过日本的水平。提苯装置以英国和苏联的工艺路线为基础,设计从城市煤气中提取苯,再进一步提取……[详细]
  吴惠国 男,二级舞美设计师。江苏海门人,1953年9月出生。1977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同年分配进上海越剧院舞台美术工场。1997年起任院舞美工场主任。设计的剧目有越剧《桃李梅》、《春江曲》、《陆文龙》、《乔少爷造桥》、《疯人院之恋》、《花中君子》、《曹植与甄洛》、《吴汉杀妻》、《红楼梦》、《两代怨梦》和越剧电视连续剧《辽宫花溅泪》、沪剧《星星草》、锡剧《巾帼英雄》等。 ……[详细]
  朱柳庄 男,二级灯光设计。江苏省海门人,1943年出生于上海。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1960年考入上海越剧院舞台美术班,得到颜文梁、郑慕康、苏石风等诸多名师的亲授,在绘画和舞美设计上具有扎实的功底。1966年,借调到上海市舞蹈学校和上海歌舞团参加舞剧《白毛女》的灯光工作。1988年回上海越剧院。曾为歌舞剧《长征组舞》、《金舞银饰》、《草原儿女》、《舞俑与武士》和越剧《玉镯记》、《风雨大观园》、《……[详细]
  沈根荣 艺名阿林,男,二级演奏员,江苏海门人,1928年1月26日出生。著名越剧鼓师。浙派乐队创始人之一。幼年时在上海受其戏曲世家熏陶,开始熟悉戏曲场上各式技艺。12岁先习京剧二花面,后习司鼓。16岁出科后参加上海大新公司游艺场月芳剧团(科班制)任司鼓兼教武戏。1950年进南京市文联民间艺术部地方艺员学习班学习,同年为南京市第一届文联委员。1951年到浙江参加浙江省越剧实验剧团。全省文工团整编后……[详细]
   李素伯(1908~1937),原名文达,字素伯、质庵,号梦秋、梦秋子,笔名所北。海门县(今海门市)人。民国17年(192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南通中学师范班。历任南通实验小学、南通乡村师范国文教员。民国22年,回到师范教授国文。李素伯是20世纪30年代颇有成就的青年作家,创作旧体诗词数百首,发表于《艺风》、《爝火》杂志的有《思往事八解》、《春之夜》、《信》、《偶感》、《挽庄弟》、《重来濠……[详细]
   王尘无(1911~1938),原名王承谟。清宣统三年(1911年)出生于海门县(今海门市)。“左联”负责人之一。民国16年(1927年),考入无锡国学专修馆攻读文学,毕业后进入上海持志大学。求学期间,结识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思想觉悟提高很快,民国1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大学毕业后回海门家乡从事革命活动,不久,任中共启海县委秘书。民国21年春,王尘无为躲避当地国民党保安队捕捉,只身潜往上海,……[详细]
   刘旦诞(1826~1914),名炜,字云程、一飞。海门(今海门市)常乐镇人。种田能手。因出生时辰在农历春节清晨,取名旦诞。成年后,刘旦诞潜心农业,辛勤耕作,培养出许多优质高产品种,屡获官府奖励。一天,张謇和厅同知王宾路过刘宅稍憩时,见宅内外果树成林,竹木参天,备加赞赏。清宣统二年(1910),在江宁府(今南京市)召开的南洋劝业会上,刘旦诞因耕作有方,成绩显著,获“孝悌力田”匾额一方。不久,南京又……[详细]
  王个簃(1896~1988年) 王个簃,名贤,学名启之,号个簃,江苏海门人。中-员。自幼笃好诗文、书画、金石。民国9年(1920年)得诸宗元等引见,受业于艺术大师吴昌硕,入寓进修,朝夕侍师左右,为吴晚年继承衣钵的最得意弟子,深得吴派艺术之精髓。嗣后,王又对青藤、白阳、八大山人、石涛等明清诸大家作品作了潜心探讨,兼收各家之长。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吴派艺术随着时代潮流得到新的开拓……[详细]
张謇 清末状元 (18531926)
  • 张謇
  张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详细]
崔桐 [] (1479~?)
  崔桐(1479~?),字来凤,江苏海门(一作扬州)人。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7)丁丑科舒芬榜进士第三人。崔桐9岁便跟随父亲游南雍,常常出语惊人。祭酒徐琼称他为奇童。15岁补诸生。38岁以岁贡举乡试第一名。第二年夺得会试第十八名,殿试第三名,授翰林编修。当时崔桐丰采卓卓,与张邦奇齐名。武宗南巡,崔桐与状元舒芬等大臣连章谏留,惹怒武宗,诏跪午门外一连五日,并受廷杖夺俸。世宗即位,“大礼”议起,崔桐又……[详细]